APP下载

论非遗档案材料静态与动态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2018-02-25

邢台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静态文化遗产文化

许 澄

(邢台学院,河北邢台 054001)

始于2003年的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对为数众多濒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项目进行了抢救性的保护与挖掘,并使其中的一些项目重新焕发了活力,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也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于2006年成为年度十大热门词之一,传承与保护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已成为社会各界文化人士乃至普通公民的共识。但由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属于农耕时代的产物,随着我们所处时代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极速转型,原有的传统文化所需的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的冲击,出现了岌岌可危的生存态势。2011年,我国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其中提到:“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情况,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面对信息量众多的“非遗”普查资料,如何才能更好地展现流传了数千年的民族传统文化,确实成为当今形势下“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新课题。为“非遗”项目建立档案,无疑是诸多保护措施中最为现实与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针对“非遗”项目的自身特性,提出将档案材料分为静态模式与动态模式的构想。静态模式主要指以文字描述为主的书面记录方式和图片记录方式;动态模式主要指以摄录方式形成影像资料的保存模式。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形成“非遗”项目“全息化”的立体档案资料,最大限度的将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

一、“非遗”项目的传承特征以及档案管理的现状

我国世代相传的宝贵文化遗产,主要依赖一代代活跃在民间的传承人自觉恪守和沿袭着先人留存下来的诸多文化规范和模式,以活态化的“口传心授”形式薪火相传,具有以人为载体的特殊性。在漫长的农耕文明时期,在浸润着丰厚文化滋养的神州大地上,我们的歌手、绣娘、画匠、武师们以他们聪明智慧和特殊才华演绎着古老民族文化的神奇与独特审美;各行各业巧夺天工的器物、南北西东引人垂涎的美食以及展现人间悲欢离合戏曲、曲艺、充满神秘宗教色彩和远古信息的傩舞、祭祀等诸多民间文化形式,宛若璀璨的明珠,在冰封的塞北、在温润的江南;或植根于崇山峻岭的之间,抑或生存于茫茫的戈壁、草原;那些承载者劳动人民情感的歌声、乐声或荡漾在江河湖海之上,或萦绕于乡村茅舍的田边……走过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一山一水各自清奇,以地域划分为主要特征的民俗文化更是一里一乡音一地一风俗,各呈异彩、美不胜收!然而随着强调规范化、一体化的现代城市文明和追求利益最大化商业文明的双重强势冲击,作为农耕文明生态主体的广大乡村也加速了城镇化的步伐,非遗文化的生存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乡村文化快速萎缩,传承人数量锐减。

2003年,在文化部倡导之下开始的全国“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工程实施以来,在国家对传统文化项目在政策上支持以及主流媒体平台的宣传倡导下,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逐渐提高,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总体情况仍然不容乐观。据资料显示,截止2015年,我国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219项,省级非遗项目有8500项之多,但可惜的是80%以上的非遗项目还没有建立完备的档案。截至2015年8月,全国已有250多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相继去世。许多项目所留存的资料仅仅是申报非遗项目时的一些简单申报材料,有的还有一些仅能反映项目突出特征的片段式的音像资料,难以展现非遗项目的整体样貌,这些项目一旦出现传承链条上的中断,仅凭现有的资料后人难以得知其原本的真实面貌,也就意味着该项目生命力的终结,其在绵长历史长河中携带的民族文化基因就此消失。因而,笔者认为应该从静态和动态资料两个方面补充丰富现有的档案素材,加强对非遗项目档案材料的系统管理,才能使档案管理真正起到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静态模式档案资料的内涵及特点

静态模式的档案资料主要是指记录非遗项目状况的各种文字材料,包括项目的人文特征描述、本题素材记录、传承人口述史等。下面分别就每一部分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加以介绍。

(一) 人文特征描述

任何一种民间文化形式的产生与发展均离不开其“生于斯、长于斯”的生态环境。对一个非遗项目的记录无疑需要涉及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气候温度、方言四声、生产生活方式等都对当地的文化形式产生巨大影响。内蒙古草原的辽阔无垠孕育了悠长舒展的长调,黄土高原的峰岭沟壑回荡着高亢嘹亮的信天游,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自然低吟浅唱着吴音软语的小调;西北安塞腰鼓的彪悍与豪迈,江南采茶舞的温婉与细致,东北大秧歌的泼辣与热情……凡此种种都以不同的方式散发着那一片土地特有的气息。而每个项目产生的历史缘起、呈递方式、传承脉络等均需要静态的文字描述加以全面忠实的记录下来,成为后人研究探讨其内在艺术特征的客观依据。

(二)本题素材记录

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项目所包含的技术信息,如工艺品的制作流程、技术要点、工艺特色、注意事项等;民间音乐类项目的乐谱记录、歌舞、杂技、器乐演奏等的技能技巧介绍等等,主要涉及非遗项目的核心技术信息,以文字、图片或流程图解的方式加以记录归档。

(三) 传承人口述史

口述史又被称为口碑史学,是用于历史研究方法学科中用于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与正史相比,口述史的叙述方式更容易使读者产生亲近感,进而引发情感上的共鸣。我国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先生于本世纪初将口述史理论与方法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中,从而开启了非遗传承人口述史领域研究的先河。负责编纂出版了《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丛书》、《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丛书》、《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等学术专著,并依托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组建了中国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所。学术专著的出版和研究所的建立,为口述史研究方法在文化传承领域的应用奠定了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基础,全国各地非遗保护中也相继出现了以传承人口述史方式进行记录归档的方式。

口述史从传承人的自我叙述角度出发,可以为读者提供最真实的语言情境,传承人之间的实践经历与人生经历往往既有着共性特点又极具个性化的传奇,一部口述史,常常是传承人充满感性的心灵写照,以传承人口述史为切入点的档案材料,以其在时间流程中将传承人的娓娓叙述不加任何修饰原原本本的加以记录,具有生动活泼、全面真实的“第一手原生素材”的特点而备受人们关注。

三、动态模式档案资料的内涵及特点

动态模式档案资料主要包括录音和录像两方面的内容。除以声音为载体的音乐类非遗项目需要更具有高保真效果的CD唱片用于保留原生音乐素材之外,就大多数非遗项目而言,影像资料是最全面、最有效、最直观呈现非遗项目面貌的记录方式,它可以将时间与空间以摄录的方式“冷冻保鲜”,即使传承人去世,非遗志愿者或者后人也可以通过对影像资料的学习研究进行文化传承。以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的方式,将传承人的生活场景、实践经历与人生经历、项目背景、技艺流程与特色等,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下来,形成非遗项目的系列影像志资料。

与拍摄一般的影视作品不同,非遗文化项目影像志的摄录应力求突出文化主题,避免主观视角的干扰与切入,强调以深度写真的方式,客观、平实而又深入的“不动声色”进行最真实的记录。将留存于非遗传承人记忆中的“无形”文化资源,通过制作、表演的流程进行“有形”的展现。它可以将文字描述所无法表现的宏观与微观场景原原本本呈现出来,大到传承项目人文生态环境的展现、小到传承人在活动项目中的语音语调、面部及身段的细微表情变化等信号均可以进行全方位保留。这种记录方式还能够借助现代大众传媒渠道将非遗的价值加以广泛传播,也越来越受到民族文化学者的重视。

据资料显示,北京市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北京市总量的三分之一,但传承人老化情况严重,老艺人平均年龄在65岁左右,再加上非遗项目不仅耗时耗力,经济效益也不高,因而造成后继乏人的状况,许多项目濒临失传。正如老北京内联升布鞋第五代传承人“80后”的任晨阳介绍:“我们讲究‘三道弯’,膝盖、腰和脖子,一坐就是8个小时,要三年零一个季度才能出师。如果坐不住或者不是真心喜欢,很难安心学下去。”2016年,北京市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针对辖区所属30余项非遗项目实施了“黑匣子保护体系”工程,将传承人的绝活手艺的制作流程录制下来,制作教学视频以备后人学习使用。此外,还配备制作了中英文对照的教学手册,方便教学之需。

其实,与北京市西城区类似的非遗传承之困境,在全国各地比比皆是。为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有效的留存下来,许多地方文化部门都已经对所属区域的文化项目实施了录音录像等多种保护措施。

四、建立动静态模式材料结合的综合建档模式

静态模式的档案资料,包括文字记录、乐谱记录、图片记录等等,均为书面记录的形式,从人对信息的接受方式而言,均是以静态的符号形式诉诸人的视觉,属于视觉信息。书面记录的静态模式材料可以为人们生动的描述非遗项目所处的自然环境、风俗人情、历史沿革等状况,并进行细致的分析与更深层次的学术探讨,具有极强的学术说服力。但是却无法使观者在短时间产生直观生动的感性体验。以音乐类的非遗项目而言,不论多么华彩的文字描述、精美的图片展示也无法代替一段录音或一段视频所带来的视听感受,更何况乐谱记录的符号对于普通人来讲无异于难以得解的天书。

动态模式的档案材料在现代精良的音像技术支持下,将静态材料所无法展现的声音与画面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无需借助其他转译形式,将过去时空中曾经出现的一次性声音与画面有效保留下来,成为穿越时空的可多次重复回放的材料形式,将不可逆的时间长河截流保鲜,实现历史与现代跨时空的完美对接,让我们的非遗传承人以及他们所传承的文化形式永远活在当下。

虽然,动态模式的档案材料在呈现给接受者艺术感染力方面独具优势,但却无法细致的告知这些音像背后所蕴含的丰厚的文化背景。因而,只有将静态与动态材料有机结合,才能为后人留下非遗项目全息化的档案信息,使非遗档案材料真正成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种子库,并能在其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的基础上生根发芽,继而开出更加芬芳的花朵。

猜你喜欢

静态文化遗产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最新进展!中老铁路开始静态验收
与文化遗产相遇
静态随机存储器在轨自检算法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谁远谁近?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油罐车静态侧倾稳定角的多体仿真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