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环境下中职优质微课资源的开发及应用
2018-02-25
当前,微课已经成为教师开展教学的热门形式,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微课的作用,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系统的研究,为此,本文就信息化环境下中职优质微课资源的开发及应用做了探究。
一、信息化环境下中职推行微课的意义
1.信息化教学的意义。信息化教学和传统教学相比,其优势在于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中,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和范围更加广阔。高速的校园网络,让知识交流更便捷;完善的多功能教室及模拟实训环境,保障了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学系统平台,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方便教师指导,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习能力。信息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教学也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
2.微课的适用性及重要意义。中职学生相对来说文化基础比较薄弱,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且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微课是以微视频为主的教学资源,包含了各种视听信息,其视觉冲击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微课以“微”见长,5~10分钟的视频,针对某一知识点或技能点开展具体教与学的过程,强化学生对于该“点”的记忆和掌握。这一个个“点”通过系统性地组织,营造了主题单元小环境,能够有效地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从学生层面看,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可以反复观看微课,从而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效率。优质的微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从教师层面看,微课促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效果,加强了师生互动,便于教师课后反思、研究,教师在设计、制作、应用微课的过程中,也得到了成长。从学校层面看,微课的开发和应用,推进了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二、中职优质微课资源的开发
1.微课的特征和类型。“微”是微课最重要的特征,微课时间短,简明地阐述教学内容。微课虽然“微”,但是它并不片面,它完整地围绕某一点进行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有导入环节、知识讲授(技能操作)环节、练习检测环节等。根据课题的特点,微课主要可分为讲授型、解题型、合作探究型、实验演示型等类型。中职教育的课程主要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两大类。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学习以专业技能课程为主。这些专业课程的内容有的偏向基础理论,有的注重实践操作或软件操作,教师必须根据课程特点来设计开发微课。例如,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的“协议”“接口”与“服务”,电子商务基础课程中“数字证书”概念,电子电工课程中逻辑电路的分析等,内容比较抽象枯燥。针对这样的知识点,就可以采用动画的方式来阐述概念,帮助学生理解。而有些课程主要是实践操作,如烹饪类课程中的冷拼雕刻,餐饮服务课程中的餐巾折花、摆台,物联网规划组件课程中的组建小型传感网等,这类教学内容则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现场操作实践,并分解操作步骤。针对这种类型的微课,可以采用现场拍摄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呈现操作流程,后期进行讲解配音,帮助学生理解并指导操作。对于软件操作类型的微课,则采用录屏讲解配音的方式制作。
2.微课开发的原则。(1)课程规划要有序合理。教师开发制作微课并不是随意的,能用常规的教学方法解决的问题,就不必采用微课这一形式,否则是资源的浪费。在微课资源开发前期,教师需要有序规划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首先,针对某一门课程进行整体规划,确定知识点框架,针对重难点内容进行开发,最终形成系列资源。其次,需要确定建设进程,统一开发标准,避免重复劳动和无效劳动。微课的内容要“短小精干”,时间短、内容少、程度深,具备适用性。
(2)课程开发要科学严谨。在确定了某一节微课的主题和重难点后,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学情来设计情境和学习活动,确定授课类型,准备相关素材,设计教学流程,编写教案。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必须体现教学情境、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其中教学过程的设计要详细,包含教师提问引导环节、教学内容的过渡环节、教师学生的互动环节等。然后撰写微课脚本,脚本没有固定的格式,但是需体现时间、对应内容及解说词、使用的素材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微课中包含的所有元素必须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凡是涉及示范演示、仿真操作、术语运用等,必须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
(3)精品打磨需团队合作。优质微课的开发,仅仅凭借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借助团队力量,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学校应当组织学科专家和一线教师共同协作,确定开发计划,同时与校外专业技术团队合作,得到开发技术上的支持和保障。例如,本校于2016年制定了每个学科1~2门核心课程的微课资源开发三年计划,每一期微课的开发过程,如课题选定、脚本编写、开始制作、完成初版、最终成品等,都按照时间节点来操作完成。学校和校外专业制作团队接洽合作,共同打造高质量的微课。两期微课制作完成,就积累了不少优质微课资源,教师在开发过程中也得到了成长锻炼,学校和一些专业技术团队也建立了相对固定的合作关系,开发流程日益完善和规范。
3.微课制作中的技术问题。微课的类型多样,不同类型的微课在开发过程中使用的技术、制作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微课一般比较常见的制作方式有录屏、动画和实景拍摄三类。录屏是最常用的一类方式,其技术门槛低,操作实现简单。教师只需准备好PPT课件,在计算机中安装屏幕录像软件,就可以同步录制教师授课声音和屏幕操作过程,最终生成微课视频。当然也可以根据需求,通过相应软件对视频进行后期加工。一般涉及软件类学习的微课,可以采用录屏的方式完成制作。动画类微课的制作主要借助二维或三维动画制作软件,其最大的特点是趣味性、形象性、互动性。如果要呈现比较枯燥的基础理论或侧重概念性的知识点,或是跟空间想象有关的抽象内容,则可以选择这种制作方式。动画类微课能够利用动画及三维技术,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实景拍摄类微课,一般用来呈现实训实验课程中的内容,利用摄像设备,在一定的授课环境中,拍摄教师授课或学生学习过程,然后通过后期制作形成微课视频。教师可以使用手机、DV进行拍摄。但如果对视频画面要求较高,或者拍摄的实践操作内容较精细,则需要专业人员使用专业设备进行拍摄,可以通过多个机位呈现某个重点操作步骤,有利于学生全面清晰地观察操作实训过程。这类微课通常需要后期剪辑和配音,以达到最优效果。
三、中职优质微课资源的应用
1.建立相关机制。微课需要建设,更需要广泛应用,才能体现其价值。虽然微课的热潮是在各类竞赛中催生的,但不能为了竞赛而建设微课。随着智慧校园WIFI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智能手机处理能力不断提高,移动学习成为学校教学方式的重要补充。微课应当作为一项重要教学方式,融入常规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实现自主“微”学习。学校可以建立相关的机制,保障微课在教学活动中的广泛应用。例如,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可设置奖励学分,将学习活动转换为学生乐于参与的方式,加强师生交流,使得学生学习活动得到全方位的支持。学校也应当鼓励教师开发和应用微课,通过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为教师提供技术保障;在教师教学质量考评中,可将微课应用作为评价的加分项。
2.建设适合移动学习的微课资源应用平台。在微课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创建相应的平台,实现视频的传递以及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蓝墨云班课平台进行操作,在预习环节,教师将微视频和相应的测试题上传至平台,学生观看学习并完成测试,教师参考学生答题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课堂教学内容。但是,就整个学校的微课资源建设和应用来说,必须建立适合的微课资源应用平台,这个平台应该具备微课检索功能,教师和学生具有不同的使用权限,师生在平台上交流互动,平台存储学生学习测试、教师评价的数据,并能进行大数据分析。
3.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在信息化环境下,教育的目标除了培养学生基本素养外,还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即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够帮助学生在知识爆炸时代排除干扰,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并进行深度加工和利用。因此,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可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利用移动终端进行微课学习,利用网络进行自主探究活动,线上线下进行互动交流,扩大信息量。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合作意识、探索精神。
综上所述,微课在中职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微课的开发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教师需要深刻理解微课的特征及应用意义,借助团队的力量,系统化开发优质微课资源;学校需要建立微课应用的相关机制,建设适合移动学习的微课资源应用平台,使微课成为高效的教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