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扣准课堂支架,观照广阔的语文世界

2018-02-25江苏宿迁市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黄河小学223800

小学教学参考 2018年13期
关键词:第二人称品析民间故事

江苏宿迁市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黄河小学(223800) 刘 平

语文教学涉猎面广、维度众多,短短的一节阅读课难以面面俱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搭建起一座理解的支架,为学生核心能力的生长筑牢基础性的根基。

一、以关键字眼为支架,体悟真挚的作者情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以“爱国”为主题的单元。如何引领学生在这一核心主题下感知蕴藏在文本字里行间的满腔爱国热忱呢?笔者紧扣作品中的人称,引领学生深度品析。

如《我们爱你啊,中国》的教学,学生在多重朗读中发现,诗人反复运用了高频短语“我们爱你”以及第二人称“你”字来尽情表达情感。但从现有的认知经验出发,学生还是难以明白作者这样表达的用意。于是,教师组织学生尝试运用第三人称“她”进行对比诵读,味道就完全不同了。学生在交流中形成了这样的感知:(1)运用第二人称,感觉赞颂的祖国就在眼前与我们对话,让读者倍感亲切;(2)在深情朗读时,第二人称可以更加直接、畅快地将对祖国的深深之爱展现出来。

当然,光有品味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将品味与实践表达有机整合。教师为学生出示了之前描写校园景色的片段,要求学生模仿诗歌中运用第二人称的写法,重新改写,再将修改之后的文章与之前的文章进行对比,感受人称变化对表情达意的影响。作为课堂中即时性的微练笔,学生用“你”来替代原文中的“校园”之后,似乎每一个字都被赋予了深情,原本参差不齐的语句变得整饬了,很多情感也在修改之后自然流淌了出来。

纵观整个案例,教师紧扣一个人称进行了深度品析,并在实践性的修改对比中,转换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视角,在体悟文本真挚情怀的基础上促进了学生言语能力的生长。

二、以核心语段为支架,打开广阔的窥探之窗

《最后的姿势》一文作为一篇通讯,环境渲染可谓客观真实,起到了重要的表达作用。教师在引领学生了解故事、聚焦人物之后,将关注力聚焦到环境上,通过小课题引领学生进行探究:“圈画出课文中分散在三处的环境描写,在细心朗读的过程中看看自己有什么发现。”

学生在小组合作分享之后发现,课文中三段环境描写分别从天气状况、房屋坍塌的角度渲染了紧张的氛围,且三次描写有先后顺序之别,分别为地震之前“阴沉沉的”,地震之初“尘埃腾空”和地震剧烈时的“地动山摇”。教师引领学生继续思考:“如果将这三段环境描写全部删除,这依然是一个完整通顺的故事,那描写环境究竟有什么作用呢?”教师点拨学生尝试将环境描写与故事发展、人物形象进行链接,从而认识到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不仅仅展现了地震过程中的天气变化,更有效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得谭千秋老师的人物形象完全而有序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引领学生体悟一个语段,推及一类描写,让学生进行了思考性的品析、有意识的阅读悦纳,从而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生长。

三、以典型文本为支架,扩展丰润的文学世界

苏教版中的《牛郎织女》一文是典型的民间故事,在引领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教师渗透了民间故事的相关特点:语言浅显、形象鲜明、情节生动曲折,故事之中充满了很多意想不到又与普通劳动人民有着众多联系的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又为学生设置了这样的研究小课题:“结合课文内容,你发现这篇故事中蕴藏着民间故事的哪些特点呢?”

学生在交流中发现,故事中有着很多意想不到之处:如牛郎一直饲养的老牛居然会说话、披着死去老牛的皮就能飞起来、喜鹊居然能够主动为牛郎织女搭桥、人能化作天空中的星辰……学生的认知兴趣被充分地激发出来。随后,教师组织学生拓展阅读了其他三大著名的民间故事《白蛇传》《梁祝》《孟姜女哭长城》。民间故事中不可思议之处再次奔涌了出来:主人公化蝶双飞、哭倒长城、人蛇相恋……事实上,这些不可思议正是普通的劳苦大众丰富的想象力的体现。为此,笔者关注了本单元“根据剪纸编创故事”的习作要求,选择了其中一幅作品,引领学生展开了一场头脑风暴:“你决定给予剪纸中哪些人物以独特的魔力?你设置的情节是怎样的?这些神力在故事中将会起到怎样的作用?你想通过这个故事展现怎样的追求?”

一篇篇神奇的民间故事,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凄美奇幻的情景,感知了一个个生动鲜明的形象,更让学生在民间文学的自由天空中获取了认知能力的发展。

语文核心能力需要借助一定的支架来拓展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视阈,让他们在对教材文本的感知中发现完全不同的风景。

猜你喜欢

第二人称品析民间故事
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意品析能力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对一道试题的品析与再探究
类型学视角下的韩汉第二人称对应情况研究
中国年轻用户在网络聊天环境下第二人称的使用探析——以线上“你”和“您”的使用为例
漫话民间故事
漫话民间故事
品析一元二次不等式
运用“读、品、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