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野下远程教师教学资源建设策略研究*
2018-02-25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湖北武汉 430000)
一、远程教育的概念和特征
远程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受时空的限制,改变了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激发了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远程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远程教育是指远程教学活动及通过远程学习所实现的教育(其中包括各类学校或其它社会机构组织的教育培训和社会生活情境中的各类教育)的总称。狭义的远程教育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时空上相分离,主要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在各类学习平台上传播和整合各类媒体教学资源的各类学校或社会机构组织的教育总称[1]。
远程教育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教学时空的开放性。远程教育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使教学活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随时随地选学。第二,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共享信息资源库中丰富的教学资源,按需选学。第三,教学手段的交互性。远程教育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传者,学生为受者”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发帖与教师互动,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
二、远程教师教学资源建设传播学理论分析
1.传播5W模式
哈罗德· 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构造与功能》中提出传播的“5w”模式:即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传者和效果[2]。该传播模式认为传播者通过传播有效信息来影响受传者,提高传播效果。该传播模式适用于远程教学模式,传播者为教师,讯息为学习资源,媒介为网络学习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受传者为学习者,效果即学习者通过网络平台学习所获得的学习情况反馈及效果。因此,可以利用传播学中的5W模式来探析远程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师资源建设质量,提升学习者学习效果。
2.“把关人”理论
美国传播学者库尔特·卢因提出“把关人”理论,该理论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和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3]。也就是说除了传播者外,把关人对传播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哪些受传者可以通过在传播过程中接收哪些信息。该理论也适用于远程教学模式,学生从网络学习平台上所看到和获取的学习资源都是教师或者学习资源管理者进行筛选的,在这一传播过程中,教师和学习资源管理者都是把关人。
3.“使用与满足”理论
卡茨在《大众传播调查和通俗文化研究》中提到“使用与满足”理论,该理论认为受众接触大众传播媒介是为了满足各自的需求。在远程教学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获取学习资源,达到满足自身学习需求的目的。由此可见,“使用与满足”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远程教学中,可用于分析提升远程教学中教师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4.“数字鸿沟”理论
“知识鸿沟”理论是传播学中的经典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社会地位高的人比社会地位低的人能获得更多更好的信息,随着时间的积累,他们之间就会产生越来越宽的知识鸿沟。而“数字鸿沟”理论又称“信息鸿沟”,是“知识鸿沟”理论在新媒介环境下的延伸,该理论认为掌握信息较多的人与掌握信息较少的人之间的差异在于对数字媒体的接触和使用状况造成的。因此,可利用“数字鸿沟”理论来探索缩小或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数字鸿沟的策略,提升教学效果。
三、远程教师教学资源建设策略研究
1.善用5W模式 注重效果分析
传播学中的5W模式适用于远程教学活动,教师的每一次教学活动都属于一次传播活动。在该线性传播活动中,教师是信息传播者,而学生则是传播活动的受传者。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传播效果的好坏是检验传播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传播活动过程中,传播者想要达到预期传播效果,就需对受传者以往接收的传播活动的传播效果予以分析,通过分析每一次的传播效果,来不断完善传播活动。同样的道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反馈意见是检验教学活动好坏的关键,因此,传播者即教师需要注重运用效果分析理论,重视受传者即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意见,通过效果反馈来完善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效果。
2.严格把关制度 提升教师素养
远程教学活动中的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把关人,其素养的高低决定了教学活动中教学资源质量的好坏。远程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学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获取知识,则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获得海量丰富的学习资源。网络学习平台上的资源纷繁复杂,学习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挑选自己需要的资源,增加了学习成本。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把关人”,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上传学习资源,决定上传学习资源的类型、种类和质量。为了节约学习者学习时间,降低学习者学习成本,教师应该要提升综合素养,掌握网络教学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严格网络学习平台中学习资源的筛选和过滤,将种类丰富、针对性强、价值性高的优质学习资源传播给学习者。
3.以受众为中心 注重需求分析
卡茨提出“使用与满足”理论,其认为受众接触大众传播媒介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特定需求,而传播者只有充分了解受众的需求动机,才能提高传播效果,达到传播目的。远程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为学习者提供种类丰富的学习资源,突破时空限制,便于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远程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其接触和使用教学平台是为了满足自身特定的学习需求。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传播者,教师应坚持“学习者中心论”,以学习者为中心,加强对学习者的需求分析,通过综合分析和评估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加强对学习资源的创新和内容的筛选。同时,通过需求分析,教师可以根据需求开展教学,例如快速有效的介绍重点内容和知识点,选择传播学习者感兴趣和满足其需求的精品学习资源,能充分调动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
4.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消除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理论认为掌握信息较多的人与掌握信息较少的人之间的差异在于对数字媒体的接触和使用状况。为了进一步缩小或者消除学习者之间的数字鸿沟,教师应高度重视媒介素养教育。一方面,提高自身媒介素养能力。远程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活动,突破时空限制,教师从前台的讲授者变成幕后学习资源的编制者和学生学习的服务者,为此,远程教学教师需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和运用新媒体技术的素养,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的优势,通过网络、手机和其他平台等媒介开发、整合和共享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应加强对学习者媒介素养培养和教育。如组织媒介素养主题培训,激发学习者上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者利用网络平台学习的技能;如根据学习者需求在网络学习平台上设置学习论坛、交流论坛等,实现双向互动,实时获取学习者的学习反馈信息,并及时作出回应。通过不断提高学习者对新媒介的认识和使用素养,不断缩小甚至消除学习者之间的数字鸿沟,达到共享学习资源和提升学习效果的目标。
远程教育的发展在教育领域中带来了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该模式突破传统教育中时空的限制,改变了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递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播学中的“传播5W模式、‘把关人’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和‘数字鸿沟’理论”等理论对于提升教师教育资源建设具有启发作用,为教师提升教育资源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此,可充分运用传播学中的理论探索提升教师资源建设策略,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学习者需求分析,全面提高教师和学习者的媒介素养,重视学习效果评估,满足学习者学习需求,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