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
2018-02-25
(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特殊教育学校 江西赣州 342600)
一、教学教学中与生活相结合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将生活实际和小学数学相结合,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认同感,更好的激发学习积极性。另外,将学生身边的各种事物搬到课堂中,学生会有亲切感,加上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中更为主动的去思考,并从中体会生活中的各种数学现象,提升知识的理解能力[1]。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数学本身就是注重逻辑思维培养的学科,由于小学生是数学的启蒙阶段,需要通过更为直观的方式引导,不断加强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小红去超市购物手中只有10元钱,想买水果、文具、零食,但是必须进行合理计划,才能用有限的钱买到自己所需的物品,在这个过程中就让学生更好的运用了所需数学知识。
3.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知
在生活中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将教学和生活实际相结合,能够扩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对生活和数学有更为广阔的认知,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二、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结合的教学应用
1.带领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小学数学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教材中的很多资源都是来源于生活,所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住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再将这些知识扩大化,设置相应问题,让学生利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解答这些问题,让学生更好的体会生活与数学的关系[2]。比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中,学生在第一次听到这一概念时,难免会觉得陌生,不好理解,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角”,像是楼房的墙角、桌角、楼梯角等,提高小学生对“角”的理解程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合理编排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基础知识,还要通过具有深远意义的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让学生更为主动的去探索、思考和验证数学难题[3]。教学教材中的知识点,对于小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如果没有灵活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一旦从小学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将影响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教材中的知识和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相结合,简化各种概念,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在学习《时、分、秒》时,可以将家里的钟表带到课堂中,提问学生早晨都是几点起床?吃饭要用多长时间?学生踊跃回答时,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之后教师再提出问题“1分钟有多长呢?”由于小学生对时间的概念较弱,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观察钟表,秒针行走一圈就是1分钟,学生在亲自体验后提高了对时间的认知。
3.课堂中营造生活情境
由于小学生在接触数学的起始阶段,对数学较为陌生,特别是抽象、独立的概念,仅通过已学知识进行理解,难度比较大。而小学生有着较强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将教材中的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营造教学情境,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更好学习数学知识,同时生活中的情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吸收知识的欲望,从而学生会积极主动的去研究、思考各种问题,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比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购物的情境带到课堂中,让学生去角色扮演,其中一个学生扮演文具店的老板,再选择3-5名学生扮演顾客,同时使用真实的人民币展开购买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了人民币,还进行了数学计算,通过学生的切身参与和主动学习,提高了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4.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小学数学资源来源与生活,所学知识又能应用到生活中,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使用已学知识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进行解答,既有助于强化所学知识,还能让学生认识到更多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从而在生活发现问题时懂得利用数学去解答[4]。比如在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后,教师提出相应问题,测量自己房间的尺寸,并对测量所得的数据进行面积计算。这样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点,如果生活中再有需要面积计算的问题,便知道如果测量,从而更好的解决生活的问题。通过数学知识的应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懂得在生活中如何应用学习到的数学知识。
结语
小学生阶段处于各种知识积累的起始阶段,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尚浅,所以在教学中要将抽象的、复杂的数学知识简化,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同时新课改不断的深入下,也在强化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所以将数学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既能降低知识理解难度,还能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是小学数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学生感受到新鲜感后,会主动的去探索和发现,另外在课堂中引入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乐趣,更好的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数学思维,为提高综合素质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