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探究
2018-02-25杨振才
杨振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沙湾县第一中学,新疆 塔城)
语文学科是基础性、工具性、综合性学科,并且人文色彩浓厚,思想性较强,所以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良好阵地。小学、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读和记,而高中语文教学则要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综合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关注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而轻视了对学生语文实用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要认真领会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把教学重点从单纯的文化知识的传授转移到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轨道上来,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提高能力;不仅学会学习,而且学会做人。
一、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审美情趣
语文中的阅读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是他们获取知识、从事所有学科学习的重要途径,同时,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及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意义深远。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从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里可以领略到作者美好的心灵、强烈的爱憎、智慧的人生,同时也能读出优美的自然景色、闪亮的人物品格和深刻的做人道理。语文阅读的最大价值是通过阅读这种形式,把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传承给学生,让他们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并提高审美情趣。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把读书当作一种享受,自觉自愿地参与到阅读过程中,这样的阅读才能成为有效阅读。例如利用早读时间,选一篇自己和学生都喜欢的文章,安静地坐在讲台前,和学生一起参与阅读,就会形成一种浓浓的读书氛围。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将一些优秀的散文、诗歌制作成音画课件,来提高阅读效果。例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语言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通过配乐朗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教学效果很好。
二、巧妙设计课堂问题,提高学生的认知与理解能力
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在准备教案过程中一定要设计出能够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系列问题,语文课堂上,把这些问题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去讨论,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来。同时在完成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素养不断地得以训练与提升。例如,学习曹禺先生的《雷雨》(节选),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1.课文开头的“舞台说明”有何意义?2.作者是怎样通过矛盾冲突和人物语言来展示周朴园复杂的内心世界的?你怎样评价这一人物形象?3.周鲁两家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把这几个问题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然后让他们带着问题观看了电视剧《雷雨》的精彩片段,最后分开小组展开讨论。在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中,学生明白了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看清了旧中国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这样通过适当的有效的问题设置,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在学习中抓住了课文的重点,把握住了文章中心,提高了学生的认知与理解能力。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新课改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利用活动来推动学生的学习,给予学生愉快的学习体验。所以语文课堂,可以借助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生成语文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高效完成语文学习任务。语文教科书上有很多写人叙事的文章,为了很好地抓住文章主旨,把握人物形象,领悟写作手法,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演一演或讲一讲,让台下的学生,议一议或评一评,这种形式,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祝福》是一篇思想性很强的小说,作品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主要人物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旧中国农村的劳动妇女,但最终成为一个被社会践踏、迫害、鄙视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为了更好地把握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形象,弄清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原因,课下让学生自查资料写人物评论,然后以《祥林嫂的命运》为主题,开展了专题讲座,在活动中学生把握了人物形象,理解了小说的主题。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应该把课堂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使他们自觉、自愿地去参与学习活动,不断提高核心素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从而构建高质高效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