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防治措施

2018-02-25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8年13期
关键词:旁观者伦理校园

(湖南师范大学 学科教育(地理) 湖南长沙 410000)

在当今世界,我国的教育经过长足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在教育实践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是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之下,德育、学生心理健康、人文关怀或多或少地被忽视,由此衍生出了许多问题。其中,校园欺凌就是近年来学校教育中越发严重的一个问题,它具有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等特性,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

校园欺凌是指某个学生长期、重复处于来自别的学生或群体的负面行为中。它有三个重要要素:(1)欺凌者有主观攻击性;(2)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力量相差悬殊;(3)欺凌行为反复发生。在校园欺凌行为中有三种行为角色,即:欺凌者、被欺凌者、旁观者。欺凌者是实施欺凌行为的学生个人或群体,他/她(们)可能会采取身体攻击或侮辱、故意排斥或侮辱、传播谣言或语言羞辱、网络匿名谩骂或上传他人隐私等途径实施欺凌。他/她(们)通常力量强于受欺凌的一方,欺凌行为的发生发展均受其掌控。受欺凌者是校园欺凌的受害者,他/她(们)因为欺凌行为承受着巨大的身体和心理压力,出现自卑、抑郁、焦虑、厌学等情绪。旁观者是目击欺凌行为的人,旁观者的不作为通常会刺激欺凌行为的发生。

一、当前校园欺凌行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校园欺凌最早的研究,有文献可查的始于2002年,之后对校园欺凌的研究也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直到近几年网络上曝光的校园欺凌事件越来越多,情节越来越严重,才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而从2016年开始,对校园欺凌的研究呈现出井喷式的增长。由于对校园欺凌的重视一直不够且起步较晚,因而现有的对校园欺凌的研究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停留于基础理论层面,实践效果未可知

我国对于“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尚在初期阶段,其防治措施大多来源于国外经验的借鉴,缺乏实证研究,对国内复杂的教育情况研究欠缺。且现有国内实际的教育情况,中学生压力负担很重,学校、家长、社会过于关注学生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而忽视了学生德育、学生心理健康、人文关怀等,这造成许多好的想法难以落到实处。

2.校园欺凌发生后重视惩罚而对学生心理干预欠重视

在中国知网上与校园欺凌主题相关的研究论文共1074篇,其中与校园欺凌行为发生之后如何惩罚各个角色的研究约占二分之一,而其中与心理干预相关的论文仅有18篇。立规矩重要,但在校园欺凌行为发生之后,如何消除校园欺凌事件对未成年人心理的损害也很重要。在我们无法让惩罚杜绝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之前,应更加重视如何降低其对未成年人造成的伤害,心理干预就是其中极为重要、有效的一环。

3.只关注受欺凌者,忽略欺凌者、旁观者

校园欺凌是这种具有一定特殊性的攻击行为,其发生后对行为之中的每一种角色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如欺凌行为容易导致受欺凌者形成消极型的性格特征、直接导致其学业困难及甚至会使其社会适应出现困难;也容易导致欺凌者具有攻击倾向、因而形成不良人格、同样也会使其社会适应出现困难;对旁观者来说,欺凌行为的刺激可能使其内心受到伤害,且这种伤害由于其隐蔽性可能会长期影响旁观者的成长,使其形成逃避型性格特征。在目前的研究中,约90%的文献对受欺凌者的身心状况、权益关怀有加,但有关受欺凌者、旁观者两种角色的心理健康有关注的文献只有两篇,因而对其关注程度应加大。

二、校园欺凌防治措施

1.立法保护

法律是社会秩序及人民群众的安全和利益的根本保障,我们的社会是法治社会,只有完善法律法规、依法治校才能切实保护学生的安全和利益。许多有识之士都认为,校园欺凌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因此,要防范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首先要建立健全法律体系,我国目前在反校园欺凌方面立法存在空白,虽然国家已经在加快《反校园欺凌法》的制定,但目前仍无法可依。另外,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欺凌行为的危害性比校园欺凌行为更大,因而,在立法之中一定要对网络欺凌行为涉及到的各行为责任人以及监管不当的成年人的相应责任明确进行规制。除了立法之外,未成年人的法制意识也是迫切需要加强的方面。

2.心理干预

校园欺凌行为中的三种行为角色都存在心理适应方面的问题,可能会产生抑郁、孤独感和自杀信念的内化问题行为,也可能引起其日后产生违反社会行为准则或法律的外化问题行为,而经过一些实证研究证明对这三种行为角色进行心理干预有一定的积极效果。造成中学校园欺凌的原因包括人格缺陷、匮乏心理、认知障碍、心理安全感缺乏等心理因素,为适当处理校园欺凌的问题,对中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干预必须从使它产生的这些内部因素着手,加强对群体及有需要的个体的心理干预。

3.加强教育

校园欺凌发生在教育领域内,是教育自身暴露出的短板,因此教育对妥善处理校园欺凌有着重要的作用。这里所说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还包括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第一,学校教育是负有伦理教育使命的,主要在于培人的伦理意识、伦理精神和伦理能力,正是因为学校教育在伦理这一块的缺失,间接地导致了校园欺凌的发生。学校应从惩戒、教育、应对三个方面,规范学生行为、建设平安校园。第二,家庭教育的影响从人出生开始一直到个体的消亡,如果家庭结构失衡或者家庭环境不良会助长欺凌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因而,家长要重视对学生优良品质和健全个性的培育与引导;重视子女的认知及规则教育。此外,家庭、学校、社会三者要形成合力,才能保障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4.向其它国家学习

我国近现代史上由于战乱频发等因素的影响,教育比欧美等国家起步晚,我国近两年才被广泛注意的“校园欺凌”事件在国外许多地方已有较妥善的处理机制。如:美国校园重点打造的校园防治体系,包括预防为主的预警体系、治理为主的应急体系和多方合力的防治体系;美国学校在处理网络欺凌时,一些州在司法实践中引入“实质损害原则”,即凡是干扰课堂氛围、扰乱教与学的行为都会被定义为校园欺凌行为,同时呼吁引入旁观者责任;日本主要通过法制路径处置校园欺凌、强化学校德育预防校园欺凌、借助协同治理应对校园欺凌,这对我国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结语

校园欺凌是目前对教育教学、学生身心健康影响最为严重的行为,遏止校园欺凌的发生,不是某个人短时间内能做到的,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应长期关注此事并在实践中真正做到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猜你喜欢

旁观者伦理校园
安全生产没有旁观者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旁观者之眼:外媒视角下的吴忠信主持十四世达赖坐床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
说局
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