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哲学通论选篇
——中国古代教育哲学思想的主要特点①

2018-02-25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儒家思想儒家伦理

黄 济

除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外,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基本上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其中又以思孟学派的思想占主导地位。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中,曾与道家思想结合而出现魏晋玄学,与佛家思想结合而出现宋明理学,同近现代西方哲学和科学思想结合而出现所谓新儒学。儒家思想,虽在不断变化之中,但也有万变不离其宗的东西,现就儒家教育哲学思想的基本特点,作些简述。

一、天人合一

在天人关系中,有“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两种主要的不同观点,从儒家的主导思想看,主要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又可分为人对自然规律能动地适应和控制,人对主宰的神和理的顺从和崇拜。因而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人定胜天”的积极思想;也有将天神学化和将天理学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天人感应中的某些消极因素。

从天与人的关系到人与教育的关系,《中庸》作了最概括的阐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三句话勾画出了中国古代教育哲学逻辑结构的基本思路,宋儒进一步将“天命”演绎为“天理”,这样“道”与“理”又统一起来。由此可见,儒家的本体论,不是对宇宙的自然生成进行揭示和探讨,而是将天、道、理、气以至心、性等问题全部人格化,形成了以伦理为本位的中国传统文化。张载提出的“民胞”“物与”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不但总结了儒家所宣扬的天人关系,而且把“天人合一”的思想提到了最高的理想境界。

以伦理为内容的天人关系,必然产生以性善论为主体的人性论,把人性与天道联系起来,从本体论出发来界定人的本质,使人性也道德化了,孟子把仁、义、礼、智都放在人性之中,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并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把道德修养放在首位,教育就是要从人的内在本性来改变人的气质。“仁”是儒家的道德价值标准。“仁政”“德治”是儒家的政治理想。从孝悌出发做到修身、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体现出个体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的高度的责任感、义务感和献身精神,使个人与群体达到平衡发展。这是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对解决人我关系的积极表现。

但是,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没有把人与自然区分开来,没有把自然作为独立对象来进行认识和探讨,这就影响到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不能得到独自的研究和发展。其结果是直觉思维代替了科学实证,道德实践代替了生产实践,这种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都对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不利的,这又是它消极的一面。

二、政教统一

从政治要求出发看待教育的作用,使教育紧紧地为政治服务,这是儒家的一贯思想。《大学》开宗明义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徳,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记》中指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欲化民成俗,其为由学乎”。这里所说的“教学”与“学”,都是指整个教育而言的。重视教育的政治功能,是儒家教育思想的一大特点。

……

教育为政治服务,体现在多方面,如统治阶级利用国家政权掌握教育领导权,规定着各个阶级和阶层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为教育制定出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利用国家政权来管理和控制学校,为学校制定规划,确定教材,进行监督和检查;直至确定人才的培养规格和选拔制度(如历史上的察举制和科举制)等。

在儒家思想中,为学与为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而优则仕”,一直作为封建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信条被奉行。在儒家的治国安邦、“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思想指导下,把为仕作为实现其政治现想的重要途径。孔子曾提出“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的主张。也就是说为仕是为行道,以达到其政治目的。所以《大学》中提出“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论体系,是对儒家政教关系最系统的阐明。

总之,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极端密切,是中国以儒家为主传统教育的一大特点。我们今天应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第一,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育的政治功能,是教育与社会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教育的政治功能不是教育的唯一功能,除政治功能外,就教育的社会功能而言,还有经济功能(包括生产功能)、文化功能、人口控制更能、环境保护功能等。第二,在现代社会中,现代政治与现代教育应当具有现代化的特点,科学化与民主化,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弘扬受教育的主体性等,应当成为现代政治对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文道结合

“文以载道”“尊德性而道问学”,是儒家教育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以伦理为本位的中国传统教育,把知识教学与教学过程也道德化了。把知识教学与道德教育融为一体,形成了知德论的特点。《中庸》提出“知、仁、勇,天下之达德也”。因为“知者不感,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有人把知、仁、勇解释为智、德、体,但在儒家思想中,有关智、德、体的要求,也离不开道德的内容。孔子设文、行、忠、信四教以教人,大都具有道德教育的性质,他所编纂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除《乐经》亡佚外,其他五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教科书。六经的意义和作用,如同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所解释的那样:“《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都是施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教材。

……

在这些伦理纲常中,固然有不少是有历史性与阶级性局限的,如封建伦理关系中的“三纲”就属于这一类;但也有不少是符合社会发展、适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共同道德规范,直到今天还可加以修正补充为我所用的东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美德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性格和风尚,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主体,只要我们赋予它以新的时代特色,还可以为我们今天所用。

四、知行一致

在知行关系上,虽然对先后、轻重有着各种不同的意见;知行体现在不同领域内(如知识领域和道德领域)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在知行的思想基础上也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分,等等。但在以伦理为本位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践行是其主要特点。……

以上是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几点简略说明,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一是在发扬传统教育思想时,要以儒家为主,兼容其他各家之长,集古代优秀文化之大成;二是要把传统思想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立足于中国,放眼于世界,建设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教育哲学体系来。

猜你喜欢

儒家思想儒家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儒家思想与书法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