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中学教育中家校合作的必要性与原则
2018-02-25马峰
马 峰
(东海舰队子女学校,浙江 宁波)
一、急变时代下的中学生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尤其诸如浙江省这样的东部发达省区,正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并迈向富裕阶段。物质的极大丰富,使得精神世界的需求急剧膨胀,而现实中精神的满足多是快餐式的,如看一部电影,看过了也就看过了,过了一把瘾而已,顶多再多看几遍重温一下而已。绝不可能如吃饭一般一日三餐,一生之久,百吃不厌。所以,在当今物质并不匮乏的年代,虽然物欲横流,然而人们对精神享受的追求甚至超过了对物质的追求。尤其对当代中学生而言,其一切丰富之资源而无物质缺乏的切肤之感、切身体会。曾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恍如昨日。
二、学校教师的代沟感与挑战
然而,这些不曾被饥寒交迫所困,只在古诗文中才领略过“谁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新一代中学生,他们的世界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他们的校园生活还是我们当年为“三好学生”“积极分子”而使出浑身解数的生活吗?也许老一辈的教师已有深深的感触,自叹代沟已深。遥想当年的学生没有手机不照样茁壮成长,已为栋梁。
一手机问题几乎涵盖了当今中学教育中学生的所有突出问题:玩游戏、看小说、谈恋爱等。一机在手,解闷消愁,若加网络,天下我有。古语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黍。现如今手机就是便利的代名词:手机中有支付宝、微信、QQ等移动支付方式和聊天沟通方式,手机上网几乎可一览天下美景,知悉世界风云,也可能深陷于各类游戏,沉迷于成人世界的幻想,不能自拔,不少中学生玩手机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这不正是问题所在吗?然而若不加引导,必有误入歧途之危。学校教育所面临的学生问题与德育之重任,无外乎此。家长无奈之处与担忧之重点也不外乎这些方面。
三、家校合作的必要性
纵然有部分关心孩子的家长知晓孩子的问题,却并不保证其知晓问题的因由。更何况有相当一部分的家长并不关注自己孩子的某些变化,也许在他们自己看来已然是很关心了。不懂正确的教育,认为将孩子送入学校就能变好,自己便潇洒生活的家长大有人在。诚然,教师有责任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种乌托邦理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是何等的脆弱,个别极端的学生着实需要老师和家长全心全魂并全心思地投入,需要付出极大的心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家庭或学校单方面的努力不足以显著地改变某些问题。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可能有理念与方式方法的出入,与来自手机的“社会教育”更可能有冲突。
由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来自手机的“社会教育”,往往出现理念的冲突,内容的良莠,判断的相悖。因此家校合作刻不容缓,且家校合作本身需要设计与规划。
四、家校合作的设计与规划原则
我认为有几项原则值得思考:
(一)互相尊重
教师与家长需要有良好的沟通,互相尊重,各尽其责。如此,才能有长效的联络与互动,维持并推进家校合作。
(二)彼此信任
彼此信任是家校合作的前提,没有信任,何谈合作。没有信任,没有坦诚的交流和真实思想的交换,就不能也不会发现学生真实的需要和问题的所在。由此,彼此信任才能找准问题关键点,对症下药,互相配合,提升家校合作的效率。
(三)目标一致
学生是家校合作的纽带和焦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应该成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合作的共同目标。没有共同而一致的合作目标,家校合作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四)理念相通
家校之间的教育理念完全相同是不太可能的,但无论是大同小异,还是大相径庭,需要老师与家长求同存异,在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中尽量达成一致。倘若教育理念不合,甚至冲突,则学生就成了矛盾集合体,左右为难,难以前进。故此,教育理念相通是家校合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
综上所述,时代在变,诱惑在增加,中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在发生变化。手机等新事物的普及,有利有弊,然而其弊端在中学教育中的的凸显使得家校合作成为必然。家校合作的设计与规划原则值得我们共同思考并在实践中为教育下一代有所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