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情境教学策略探究
2018-02-25何媚
何 媚
(重庆市南川中学,重庆)
语文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方法,指语文教师创设或制造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问题,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动学生深入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为什么要运用语文情境教学法
1.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文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此课程标准是语文课程实施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未来高校选拔人才的唯一依据,由此可知,培养学生能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已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突出重点,而语文教师应该与时俱进,重视情境教学法,摆脱教考分离、重刷题轻能力、模式答题的教学误区。
2.适宜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学内容包括语言和文学两大部分。语文情境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在真实语言运用情境中深入情感体验、解决问题的途径,更加符合语文的学科性质,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能力。
3.顺应学生的学习心理
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用实例指出“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健康的情感会对认知活动起积极促进作用。文学即人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教材所选的课文都是优秀文学作品,含有最能产生共鸣的情感,教师在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顺应了学生的学习心理,有利于学生通过最近发展区,进入下一阶段发展区。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指出“学校中学习的知识仅仅是为老师做准备,不能解决实际情境中的问题。”如果老师在知和行相分离的情境中教授知识,知识就处于惰性的和不被使用的状态。这就要求老师发挥创设情境的作用,让知和行统一于情境中,使学生在行中知,知中行,获得知识,提升能力。正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所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语言情境教学法可以成为知与行的桥梁,实现知行合一。
其实,语文情境教学法早已产生并被广泛使用,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有的曲解情境教学法,认为只要有情境就是使用了情境教学法;有的全然不顾教学目标,情境创设缺乏依据;有的抛弃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情境而情境,使情境创设流于形式;有的情境设计落后或超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情境创设无效;等等。
二、如何有效运用语文情境教学法
1.导入式情境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场,具有安定学习情绪、吸引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沟通师生情感、明确教学目的等作用。优秀的导入是有效课堂的基础。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鞠战林老师在第十届“语文报杯”全国优秀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上执教《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时用低沉浑厚的男中音、充满感情的语调说出这段导入:
大家好!这是三点五十分的棠外。我不远万里,从东北赶来,来到祖国的西南,既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不早不晚,只为和大家相遇,来共同欣赏一首非常有名的诗——《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板书: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食指)
当时,现场的学生、评委、观课老师都自觉安静下来,沉浸到诗歌的氛围里,去感受那影响了一代人的时刻——四点零八分。
“这是三点五十分的棠外”化用句式,与诗歌的题目、第一句及主要内容相呼应,创设情境,引领学生穿越历史时空,来到1968年12月20日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火车站,去体验那里人们的情感交织,这个情境导入发挥了安定学习情绪、吸引注意力、沟通师生情感的作用。
黄厚江老师是一位不喜欢采用花哨的导入方式的老师,常常以检查预习情况或直接说我们今天上第几课进入教学,但他在教授《蜀道难》时这样导入:
师:(在板书上写课题)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蜀道难》。有没有想到今天这个课题为什么要竖着写呢?
生:(小声的)山高啊。
师:现在不多说,等一会你们就明白了。
他用竖写课题这一方式立刻让学生把握住蜀道高的特点,体会到蜀道的高,学生瞬间进入情境去领悟蜀道之高。但黄老师并未就此止步,而是巧妙地设置悬念——等一会你们就明白了,意思是“跟着我好好学习这篇课文就会明白更多”,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了学习兴趣。
2.问题式情境
问答法是语文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方式就是提问和评价回答。问题式情境就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情境,体验深层的情感,提升语文素养。
重庆市第八中学张泽勇老师在张籍《秋思》的教学设计中这样设计问题:
问题1: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思乡思亲之情)
问题2:“洛阳城里见秋风”一句中“见秋风”是否应该是“吹秋风”?(不是,作者想表达的是看到的秋景,“见秋风”不仅让人想到秋风,还能联想到秋天萧瑟的景象)
问题3:洛阳城里见到的秋景全是萧瑟的自然景象吗?(不是,还见到冷清的集市、收拾行装的行人)
问题4:“意万重”除了思乡思亲之意,还包含哪些情感?(对自身飘零的慨叹)
问题5:“说不尽”的意思是“说不完”还是“说不好”?(说不好,游子多半报喜不报忧,怕说不好自己的现状,于是在矛盾中辗转写不完信,以致“又开封”)
思乡之情是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的作用在于让学生深入语句深层次地体验作者的思乡之情。张老师层层设计问题,一环扣一环,提炼出一个孤独思乡又怕家人担心、报喜不报忧的矛盾纠结的诗人形象。他通过炼字“见”与“吹”提升了学生的语言品质和审美能力,通过“意万重”“说不尽”的分析加深了学生对中国文化中游子报喜不报忧的理解,在诗人的矛盾纠结中体会到他浓浓的思乡思亲之情,突破了对诗歌情感的表层理解,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3.再现式情境
再现式情境是图片、视频再现文本所描绘的画面或叙述的场景,让学生从形象到抽象,体验到文本的美。黄厚江老师执教《背影》时,当讲到父亲为我买橘子那段时,使用一幅插图,让学生读出图与文不一致的地方,体验作者使用的动词,体会父亲买橘子的不易。笔者在《荷塘月色》教学中,用简笔画画出了月色下的荷塘,让学生体会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此外,还可以通过音乐、诵读、课本剧表演、生活体验等创设情境,比如配乐朗读《雨巷》,吟唱《诗经》、表演《荆轲刺秦王》,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情感,实现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