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中职音乐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2018-02-25
(大连电子学校 辽宁大连 116101)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形态和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在党的十九大中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为中职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从满族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需要出发,让中职生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我国中职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
1.至18岁是中等职业学校受教育的学生群体,中职阶段也是学生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学生普进存在自我约東力不强、学习成绩不突出、品行偏差等特点。因此,对中职生进行正确的审美教育更显得重要和迫切。[1]
在社会多元化的今天,网络传媒,综艺节目,明星效应以被中职年龄段的学生追崇,流行音乐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当代中职生喜爱流行音乐远远胜于喜爱中国传统音乐,他们对中国传统音乐、民族器乐都了解很少。在中职音乐欣赏课教学中, 基本是以中外乐曲的鉴赏、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外音乐家简介等为主要内容,由于音乐欣赏课属于公共艺术课,上课的的课时量有限,涉及内容较多,因此,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内容就会相对较少,对于调动中职生喜爱民族音乐的积极性也不高。[2]
二、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历史悠久,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在教育学生时教授的是“六经”即礼、乐、诗、书、易、春、秋,充分体现了音乐教育的地位。中国传统音乐可划分为民歌、舞蹈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五大类。在传统的音乐文化学习中,能找到对自己独到的精神内涵,在职业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和知识的传播会对学生们的一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
1.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审美能力,树立正确人生观
艺术鉴赏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丰富学生的情感。对于现在的中职生而言,没有一个明确的学习动机。音乐鉴赏课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最直接传播途径。聆听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从中国民间、各个民族地方歌曲入手再到中国传统戏曲,从中体验音乐的美,享受音乐带给人类的乐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时提高审美能力。
2.融入传统音乐文化教育,丰富情感体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爱因斯坦说过“我如果没有青少年时代的音乐教育,就不可能又我现在这些科学上的成就”。的确,美好的音乐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可以改善人们的情绪,激发人们的感情,振奋人们的精神。[4]
在中职音乐教育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音乐欣赏课也要因材施教,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好。在流行歌曲模块中,教师可以将当下流行的“中国风”曲目进行聆听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例如藏区支教老师为清朝袁枚诗词《苔》作曲,其歌词具有中国文化内涵,运用古诗词使用新派唱法和编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围,音乐诚挚动人、意蕴深邃,音域和谐,朗朗上口。还有杨鸿年合唱团《花非花》(白居易)、霍尊演唱王维古诗《山居秋暝》等等。类似这样的流行歌曲,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丰富情感体验,抒发朝气蓬勃的乐观情绪,发扬新的社会风尚,促进中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培养高尚情操,提升民族自豪感
传承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是当代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音乐教育是美育的手段之一,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教授音乐知识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传统文化的精髓,激发民族的自豪感。例如在民族器乐合奏《金蛇狂舞》教学中不仅要听出热烈紧张的赛龙舟场面和情绪。还要让学生了解我们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文化、中国调式等然他文化及民族音乐特点。注重用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滋养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让学生打好传统文化的根基。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十分重视,许多民族的东西也被列入在内,例如劳动号子、剪窗花等民间艺术。我们要在音乐教学中,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音乐,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5]
结语
美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学校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途径和内容。在中职教育中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加强民族音乐文化内涵教育立在必行,要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