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设疑策略
2018-02-24余有见
余有见
摘要: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做好设疑策略,创设诱人深思的问题情境,既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还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设疑;教材;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2-0018
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是沟通教师、教材与学生三者之间的桥梁和媒介,也是师生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切入点。教师若能把握好设疑的时机,创设诱人深思的问题情境,既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促进教学多边活动的顺利进行,也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
一、于课堂伊始处设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使学生产生求知的冲动,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培养其创新能力。而一节成功的课,又必须要有好的开头,因此,在课堂伊始设疑,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由疑到思,尽快使学生融入课堂。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课堂实效。
二、于重难点处设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材的重点、难点是教学重心所在,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于此处设疑,不仅使学生拓展思路,也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设疑还降低了重点、难点的难度。
例如,在学习“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内容时,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教材设计实验预期会出现什么现象?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玻璃纸,漏斗管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为什么?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样?
三、于疑点处设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疑,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疑,能促进学生积极动脑思索探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使学生感到“惊疑”的情境。如,可以提问题,告诉答案,这个答案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是对的,然后再找出它的错误,学生就会感到“惊疑”,错在哪里?或者答案是对的,但又不容易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学生自然要问为什么?有意设置矛盾,使得思维波澜起伏,激起思维的浪花,把学生引入思考的境地。
四、于争议点处设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教学中的争议问题往往是思想观点碰撞的基础,是激起学生认真思考和探索的动力,围绕有争议的问题开展对话,有利于学生培养批判、反思、交流沟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有争议的问题,围绕争议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于知识衔接处设疑——因势利导巧过渡
教材各知识之间往往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不揭示这种联系,学生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此设疑,既能提醒学生注意,又能因势利导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
例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节为探究物质过膜的方式,笔者就先设置了如下问题: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细胞膜结构特点是什么?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什么?红细胞在清水中会怎样?红细胞吸水的多少取决于什么条件?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利用细胞膜结构这一知识点,清晰地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旧知中准确找到新知识的“固着点”,让学生感受到相关联系。
六、于知识易混处设疑——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在生物学知识中有许多知识存在相似之处,一不小心就容易混淆。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重视对易混知识的处理,使学生达到思路清晰和易懂。
例如,在学习“基因工程”时,大多数学生比较难区分限制酶、DNA连接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这几种酶。在学习中特别容易发生混淆,在教学中把它们讲清楚,限制酶是特异性地切断DNA链中磷酸二酯键的核酸酶(“分子手术刀”)。DNA连接酶主要是连接DNA片段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起连接作用。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酸片段的3′末端的羟基上,形成磷酸二酯键;而DNA连接酶是在两个DNA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不是在单个核苷酸与DNA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因此DNA连接酶不需要模板。RNA聚合酶以完整的双链DNA为模板,转录时DNA的双链结构部分解开,转录后DNA仍然保持双链的结构。真核生物RNA聚合酶:真核生物的转录机制要复杂得多,有三种细胞核内的RNA聚合酶:RNA聚合酶I转录rRNA,RNA聚合酶II转录mRNA,RNA聚合酶III转录tRNA和其他小分子RNA。在RNA复制和转录中起作用。
七、于无疑处设疑——投石击水,激起层层涟漪
在生物学教学的过程中,有些知识貌似简单,但蕴含着丰富的智力发展因素。教师如能善于从平淡无奇中挖掘在学生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设疑提问,激活其思维,使之产生疑问,并调动其积极性,这就如投石击水,能在学生思维的海洋里,激起层层涟漪。
例如,在讲述有丝分裂实验时,实验操作看似平淡,但可以这样层层设疑:我们在什么材料中能找到有丝分裂细胞?能否直接在顯微镜下观察?显微镜下只能看到单层细胞且看不到无色的染色体,应如何把细胞分离开并染色?用盐酸解离后随即染色观察,为何染色效果不好?从而引出漂洗和压片。
八、于关键处设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学则须疑”,课堂上教师设疑要抓住时机,设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在关键处设疑不仅能起到对教学内容的承上启下,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一般说来,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一些知识的交叉点、关节点往往是理解和深化知识的要害,在此处设疑可引发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帮助学生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系,为理解和深化新知识扫清障碍。
例如,在复习“染色体”概念时,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 染色体与染色质有何关系?2. 染色体与染色单体有何关系?3. 染色体、DNA、基因有何关系?4. 什么是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5. 什么是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6. 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有何不同?这样,围绕“染色体”这个关键词,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串,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归纳,理清相近相似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把零散、孤立的知识点编制成系统化、条理性的网络结构。
九、于结课处设疑——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结课是整堂课的收尾,但并不意味着课堂就此结束。结课设疑可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最后设疑,在曲终人散之际,抛出强音,能绕梁三日,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的发展,培养其课后独立思考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戴季文.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五步教学法”的探究[J].文理导航(下旬),2010(12).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义乌中学 3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