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探究

2018-02-24张二红

青年时代 2018年35期
关键词:教育扶贫基础教育教育信息化

张二红

摘 要: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应用在教育行业。教育信息化在推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推动教育公平、促进地区教育均衡作出了贡献。本文基于“教育扶贫”和“互联网+”的大背景,从教育扶贫的角度探索河南省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以期能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尤其是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育扶贫;农村;基础教育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实现教育现代化、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迫切需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为适应“互联网+教育”与“三通两平台”建设的进程,河南省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中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全省中小学宽带网络接入率81.4%,中小学多媒体教室占教室总数的比例为64.3%。

但是,贫困地区是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在信息化的进程中,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扶贫相结合,对于“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发挥了作用,因此,在“教育扶贫”和“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从教育扶贫的角度探索河南省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尤为关键。

一、河南省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有效可靠的资金来源是支持教育信息化不可或缺的因素。从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管理层级来看,与全国其他省份一样,河南省基础教育的经费是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教育经费投入管理体制。地方政府在各级教育投入上承担了主要责任。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在校学生多是生均教育经费投入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河南省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中小学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同区域之间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差距明显,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导致了河南省尤其是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的迟缓。

(二)地区、城乡间发展差异明显,教育信息化进程迟缓

受农村经济条件、地理位置、历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河南省地区教育发展存在差距,据相关数据显示,河南省教育信息化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信息化教学设施相对短缺,教学手段相对落后,且缺乏以网络和多媒体为支撑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运用和供给,电子图书、教学课件、教师培训资源等多种优质教学资源难以实现普及。以宽带网络和多媒体教室使用为例,虽然河南省省中小学宽带网络接入率为81.4%,但仍有开封、商丘等地市低于60;特别是周口市和鹿邑县尚低于40%,严重滞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省中小学多媒体教室占教室总数的比例为64.3%。但仍有邓州等地市县低于50%;特别是商丘、邓州等地尚低于40%,严重滞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信息资源整合率低,资源利用率低

其一,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应该具备教学和使用价值。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要避免资源内容的陈旧、更新缓慢、脱离实际,与一线教学联系不够紧密。基础教育资源库资源实用度低、多而不优、旧而不善,是教育信息化发展一直面临的一个问题。其次,资源利用和实用率不受控制。教育资源的共享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们获得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为人们提供了利用的可能性,但是它本身不能作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引发有效的学习活动,资源的利用取决于用户个人,用户个人自行决定通过何种方式利用资源在获得益处。

(四)教师综合素质待提高

据《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展信息系统》相关数据,河南全省中小学教师空间应用率为25.3%,已明显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安阳、鹤壁、焦作3个省辖市超过70%,特别是鹤壁市已达到94%,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但仍有开封、平顶山、新乡、濮阳、漯河、南阳、商丘、信阳、周口等9个省辖市和汝州、滑县、长垣、邓州、永城、固始、新蔡7个直管县(市)低于20%)。由此可见,基础教育的现代化离不开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待于提高。

二、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对策及建议

(一)均衡教育经费投入,优化教育信息化布局

首先,加强经费投入,深入研究五级政府(中央、省、市、县、乡镇)教育经费投入管理体制,保证贫困地区的教育经费的按时足额到位,要加大对贫困村教育投入力度,完善贫困村学校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河南省应致力于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地方政府、企业、家、校搭建资源平台,改善薄弱地区的办学条件完善地区的平台建设,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兼顾硬件援助与软件援助,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二)发挥优秀地区教育信息化示范和带动作用

一是搭建起全省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积极探索学校资源库建设新路径,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遵循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则,创新全省范围内学校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运行机制。同时,搭建校际交流平台,通过参观交流、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增加学校之间的交流,分享成功的经验,发挥优秀学校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三)完善平台建设,构建资源共建共享体系

合理构建区域平台。日前,由河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发起,联合河南省教育学会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联合河南省各省辖市、直管县(市)选取100所中小学,其中包括50所小学,30所初中,20所高中构建共建共享聯盟,旨在按照教育部倡导的“政府引导、企业建设、学校应用、服务驱动”信息化建设模式,加速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努力构建起跨区域、跨学校的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作用。

搭建校园平台建设。在教学应用上,合理引入智慧校园解决方案,完善基于电子书包的智慧教学系统,合理引入一套集资源管理、教师备课、学生自主学习及线上作业为一体的新型资源及资源应用系统。在教学资源上,依托智慧资源库,实现校际资源共享,另外,可定制开发校本资源库,实现学科优势资源共享。在教学方式上,依托互联网技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采取教师课前发布学习内容,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师生共同讨论问题,解答疑惑,内化知识的学习模式。以完善的平台为依托,以丰富的资源库为基础,为学生提供一套全新的学习自主学习模式,实现校园、家、教师、学生四位一体的学习形式。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贫困地区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待于提高。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教师的备课和学案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何合理的应用这些资源、快速的选取有利于自己课程的资源要求教师需提高获取和识别的能力;教师应掌握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合理利用教育信息化产品,提升自身教学服务水平;提升教师数字教育资源管理和应用能力,探索校本资源库建设新路径,致力于搞好学科共建工作,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

(五)发挥教育信息公司的支持作用

加强合作,鼓励教育信息化公司和科研机构在推动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扶贫中的能动作用,鼓励、支持教育信息化公司与科研机构推出与基础教育相关的各类教育资源产品,诸如科利华、中基网、国之源、清华同方、同方思科等。扶持教育信息化企业的发展并为助力“教育扶贫”贡献力量,为实现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现信息化的协同推进、共享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河南教育信息化—河南省教育厅信息化推进办公室—xxh.hner.cn  http://www.hner.cn/index.php?a=lists&c=index&catid=38&m=content

[2]林佩燕,宋洵,王岚.以信息化促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江东区教育均衡发展思路新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4,(12):30-33.

[3]何克抗.教育信息化是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4):16-21.

猜你喜欢

教育扶贫基础教育教育信息化
教育扶贫,助力精准扶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新时期特困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机遇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