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在华中的主要贡献探讨
2018-02-24陈威
陈威
摘 要:1938年冬至1942年春,刘少奇在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长达三年之久,他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大力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创造性地把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华中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大刀阔斧地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挽救华中发展缓慢的被动局面。本文主要从选定华中发展的战略突击方向、反摩擦斗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和重组新四军军部四个方面对刘少奇同志在华中的主要贡献进行概括总结。
关键词:刘少奇;华中抗日根据地;贡献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六届六中全会。会上分析了国内外形势,认为抗日战争将进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将成为抗战的主要形式,发展抗日武装,壮大革命力量,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将成为我党我军的中心工作。全会确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指出“华中是我党发展武装力量的主要地区,在战略上华中亦为联系华北、华南之枢纽,关系整个抗战,前途甚大。”由于受王明“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和项英“南方特殊论”、“精兵路线”右倾错误方针的影响,华中地区发展缓慢。为了尽快打开华中发展局面,拨正华中发展航向,积蓄抗战力量,中共中央决定派刘少奇赴华中开展工作,开创抗日新局面。
一、拨正航向,制定方针,确定华中发展的战略突击方向
1939年秋,刘少奇离开延安前往华中,连续主持召开三次中原局会议,探讨华中发展方向的问题。当时在中原局内部,对于选定华中发展方向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和反复讨论,刘少奇认为最具战略性的是苏北地区。苏北地域辽阔,物产丰富,是控制长江流域船只进出的重要侧翼,同时也是连接山东抗日根据地和江南抗日根据地的纽带。另外,苏北地区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暗中勾结日伪,人民反日情绪高涨,加之韩德勤部孤悬敌后,内部矛盾重重,对我军挺进比较有利。而豫皖苏边、皖东、豫东等地处于国民党顽固派和日伪军的夹击之中,因受其束缚,发展前途较小。因此,控制苏北对于我军的发展和积蓄抗战力量,粉碎蒋介石消灭新四军的阴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项英并不认同刘少奇“发展苏北”的提议,认为刘少奇没有统筹抗战全局。鉴于项英不执行中央“发展苏北”的战略方针,固执地坚持“江南特殊论”和“向南发展”的右倾错误方针,1940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再次电告项英和东南局,指出发展华中的重要意义,“发展苏北”的战略方针正式诞生。“发展苏北”战略方针的制定不仅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发展选择了突击方向,而且为新四军放手发动群众,积蓄革命力量以及在危急关头,迅速重建军部,挽救华中危机发挥了重大作用。
二、把关定向,确定原则,正确处理反摩擦斗争和统一战线的关系
1938年底,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开始减少对国民党的正面进攻,而把主要兵力用于巩固已占领城市。在日寇诱降和美英政策的影响下,国民党顽固派提出“以军事反共为主,政治限共为辅”的反动方针,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反人民的政策,加紧进行反共摩擦活动。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制定了“肃清淮河流域及陇海路东段以南地区‘匪军的计划”,桂系李品仙部和蒋介石嫡系韩德勤部企图以春季反攻的名义,对江北新四军进行围剿。在此紧急关头,反摩擦斗争迫在眉睫,刘少奇分析认为:“我们只有敢于坚持反磨擦斗争,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才能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这一反摩擦思想的指导下,江北新四军指挥部充分动员皖东军民反摩擦斗争的积极性,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1940年3月,江北新四军取得定远、半塔集反摩擦斗争的胜利,开创了一个月之内连续两次挫败国民党顽固派的先例,增强了新四军敢于反摩擦斗争的信心和勇气。
同年7月,苏北反共摩擦斗争再次升温。由于韩德勤是国民党中央委员、同时任鲁苏战区副总司令及江苏省主席,身份特殊,刘少奇充分考虑到在国共合作时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背景下与韩顽彻底决裂的影响,他站在全局的高度分析认为:“把韩德勤赶走,在政治上有利,而打死、俘获均不好,将其击溃赶走,即完成我之战斗任务。”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最终击溃赶走了韩德勤,取得了黄桥决战的胜利,从而为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这不仅反映了刘少奇同志高超的斗争策略,而且还体现了他过人的领导艺术。
三、大刀阔斧,开天辟地,大力创建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显得格外重要,它是坚持持久抗战,防止突变,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为了打开华中发展的门户,1939年12月刘少奇来到皖东,向广大干部传达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关于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多次强调在当前条件下,既要坚持统一战线的方针,又要强调独立自主的原则。他严肃批评“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右倾错误言行,指出:“一切通过统一战线,就是一切通过国民党,就是把我们自己的手脚捆起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应该统一于抗日,统一于救国,只要有利于抗日救国,就符合统一战线的原则。如果事事都要国民党批准才能干,那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也就没有统一战线了。”他借用“徙宅忘妻”的故事严肃地批评部分同志帮助国民党建立根据地的行为,称之为替别人抬轿子的苦力政策。刘少奇通俗易懂地解释了当时存在的问题,使大家解放了思想,消除了顾虑。在他的领导下,中原局和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大刀阔斧地开展以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为中心的工作。短短几个月,在皖东北陇海路南、津浦路东、泗河北、运河西的12个县建立了自己的抗日民主根据地。
1940年3月,在刘少奇、张云逸的直接指挥下,江北新四军取得了定远、半塔集反摩擦斗争的重大胜利,开辟了皖东第一個抗日民主根据地。皖东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立,改变了新四军在华中发展缓慢的被动局面,从而为放手发动群众,壮大革命力量,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打下良好基础。
四、化零为整,众志成城,重组新四军军部
随着中央“巩固华北,发展华中”战略方针的实施,中国共产党在华中领导的武装力量不断壮大,但各个抗日力量有独立的指挥体系,相互协调困难。面对日益严峻的日伪军“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摩擦行为,在华中建立总指挥部,统一协调指挥武装力量显得尤为重要。1940年11月17日,应刘少奇多次提议,经中共中央同意,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在苏北海安建立。总指挥部的成立为重建新四军军部、应对危机奠定了重要基础。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单方面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为了反击国民党顽固派消灭新四军的反动行为,坚持持久抗战,挽救陷入危机的被动局面,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应刘少奇、陈毅提议,决定在苏北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为了肃清项英右倾错误思想的影响,改正部队各自为战的游击气息,统一华中局全党全军的思想,5月中旬,刘少奇主持召开了华中局高级干部会议和新四军军分会扩大会议,分别就皖南事变的原因教训以及部队正规化建设进行了讨论。两次会议对于提高华中根据地党和军队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部队战斗力具有重大意义,使华中根据地党和军队在思想上达到高度的一致。
新四军军部的重建,在中国革命军事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它统一了华中革命武装力量,使它们在华中局的统一领导下行动,为粉碎敌、伪、顽的“扫荡”和反摩擦斗争以及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正如在江苏盐城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碑文所铭刻的那样:“皖南奇冤,蒋日猖狂;重建军部,誓缚天狼;莽莽海疆,浩浩串场;将星云集,万众慨慷;政委少奇,勋业辉煌;雄才大略,陈毅军长;江淮河汉,纵横决荡;砥柱华中,铁壁铜墙。”
参考文献:
[1]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新四军回忆史料》(l),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
[3]中共江苏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員会,江苏省档案局:《江苏党史资料》,第2辑,1985.
[4]江淮论坛记者:《少奇同志在淮南抗日敌后》,江淮论坛,1980.
[5]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新四军·文献》(1),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
[6]童志强.《关于新四军》,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徐君华.《新四军的组建与发展》,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
[9]施昌旺.《新四军往事——记忆中的新四军抗战历程》,济南,济南出版社,2005.
[10]粟裕.《粟裕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
[11]中共淮安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淮安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苏北抗日根据地史论选》,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12]《刘少奇在皖东》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年版.
[13]李孙强《刘少奇开辟皖东根据地的历史功绩》,淮北煤师院学报,2000年第3期.
[14]曹晋杰《刘少奇在黄桥决战前后的“苏北战略”》,历史春秋,201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