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活思辨火花 享受成长课堂
——小学品德课堂中如何激发学生思辨的实践与思考

2018-02-24周雪凤

新课程 2018年1期
关键词:品德课品德同学

周雪凤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高桥小学)

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要有所感悟,离不开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学生的思想要有一定深度,则离不开对问题实质的争辩。越是针锋相对的辩驳,越能深化学生对真理的认同感。在品德课堂中,学生是否注入自己理性的思考,是一堂增量明显的品德课区别于一堂活动叠加的品德课的地方。但在平时的教学和外出听课中,却屡屡发现:不少品德教师重活动、轻思辨;品德课堂波澜不惊,鼓励少、灌输多……

一、一节富有思辨意味的品德课为何如此难以构建

1.课堂开放不够,思辨难以生成

很多品德课教师经常低估学生的能力,认为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品德课上,教师总想让学生吃“现成饭”,不想让学生自己先解决问题;总想让学生少走弯路,而急于给出条件,点明思路,唠叨引导;总想把问题当场解决,不想留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到实践中去探索。

如教学《家乡的行政区》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拼地图游戏,并要求学生交流自己的拼图方法。学生交流了各种自己认为有效的好方法,老师却不作评价,最后告诉孩子结论:按从东到西的方位顺序来拼图是最好的,因为老师就是这样拼的。

从形式上看,教师给了学生说话的机会,但实质上整个对话过程还是逃不出教师预设的框框。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环境,这样的对话交流,必将扼杀学生交流的欲望,造成一个封闭的惯性思维的课堂。

2.教师关注片面,思辨难成气候

着手设计一节品德课,很多教师会把着眼点落在活动的设计上,会在课前花大量的精力进行活动的设计,却很少去考虑在活动中如何去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

如有教师教学《天生我材必有用》时,整个课堂活动丰富、高潮不断、节奏迅速,学生跑上跑下,忙得不亦乐乎。听完课后,我们不免感到遗憾,整个交流过程没有深层次的思辨问题。

其实,课堂上出现过一个很值得让学生思辨的契机:才艺展示前,老师随口问了一句:“我们班谁学过钢琴?”当时有五六名同学举手,可是只有一名学生准备好了上来弹,另外几名学生有的是一开始学过后来放弃了,有的是自认为没有这位同学弹得好不敢上来。在这里完全可以停下步伐,让其他才艺展示缓一缓,通过思辨让学生懂得要成为有用之才,要靠自己不断地努力,从“天生我材”到“必有用”之间,有一个自身努力的台阶,离开了这个台阶,天生之我材,未必都会有用。但是我们的老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却把这一非常重要的有价值的思辨问题给忽视了,导致一堂课下来,只有热度,没有深度。

二、如何构建思辨性品德课堂

品德课堂教学要追求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就必须把活动目标定位在思辨这一层面。在教学中,教师要少问几个“是什么”“怎么说”“怎么做”,多提一些“为什么”“什么原因”等问题,全方位引导学生对现象进行理性思考。

1.构建思辨性品德课堂,需要让课堂回归真实

教师应以学生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思想,特别是要尊重他们的错误,允许孩子在课堂里异想天开,允许孩子发出不和谐的音符,重要的是让每个孩子在上课过程中认识真实的自我,让认识被提升的“我”与“旧我”进行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战胜“旧我”。

如一位五年级品德教师在上《父母——我特别的朋友》时,没有使用精彩的课件和精美的道具,而是让学生撤掉桌子,围成半圆形坐在一起,在让学生谈了“自己对父母的了解”和“父母对自己的了解”两个话题并作适当对比后,从口袋里摸出了这样一封信:这是一封万般无奈的父母写给曾两次离家出走的孩子的信,而这个孩子就是本班学生中的一个。这个学生只因为一点小事和与父母的一次口角就任性地离家出走,第二次出走甚至彻夜未归,父亲发动亲朋好友在附近的村子苦苦寻找了一夜,母亲整夜亮着自己家的灯彻夜坐在门前等候。他的出走,使父母心神俱碎,到现在还整天提心吊胆,害怕再出什么差错。听完这封满纸血泪饱含辛酸的信后,全班学生都陷入了沉思。从之后的发言中,学生联系到了自己以前的行为及对父母造成的伤害,他们在心里做着抉择和斗争,内疚和改过的决心在那一刹那油然而生。

2.构建思辨性品德课堂,需要让学生感受自我

在品德学科中,“真实”“生活”“平等”是激发思辨火花的课堂环境所必需的,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独特的内心世界和独立的情感表达才能被强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都能以坦诚、真实的状态去接近甚至融入对方的心灵世界,从而展开思辨,在思辨展开的过程中互相汲取营养,使心灵世界日益丰盈。

身临其境,才能有感而发。品德与社会课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社区、家乡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不同的生活环境、生活体验会对不同的孩子产生不同的影响。让不同的个体在品德课堂中积极主动地行动起来,才能激活学生的思辨,让学生学得从容,真正学有所获。

3.营建思辨性品德课堂,需要及时发现时机

一堂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辨的课堂,需要教师把握时机,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适时转化教学流程,让一些真实的场景为课堂所用。

一位品德课老师正准备去给五年级一个班上《我为母校“添”光彩》一课,恰逢这个班的学生上完体育课回教室,在楼梯口,留下了好些用过的纸巾和矿泉水瓶,是这些学生来不及塞进狭小的垃圾桶而散落在外面的。这位有心的教师当即拿出随身带的数码相机拍下了这个场面。在课上讨论时,学生纷纷表示要用良好的成绩、优异的比赛记录等为母校添光彩时,教师把电脑画面定格在了刚才楼梯口的那一瞬间。平时习以为常的一个散落着垃圾的角落此时却让学生感到触目惊心,由此激发了他们对自己行为的思辨,纷纷对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进行了批评,更加可贵的是提出了改过和杜绝的方法:立刻打扫,张贴警示语,前期派人执勤温馨提醒。

这个小细节的完美演绎在于教师选择了合理的时机来抛出问题,给学生上了最真实生动的一课,让学生明白:原来实践道德的时间就是现在;原来实践道德的地点就在身边。

4.构建思辨性品德课堂,需要善于捕捉对话

在上《诚信真可贵》时,让学生举例谈谈身边诚信的人和诚信的事,一个学生站起来讲了发生在她自己身上的一个事。她是班长,四年级的时候,老师要她检查全班同学的预习情况,当她检查到她的好朋友那里时,发现好朋友一点预习过的痕迹都没有,这时好朋友悄悄地在她耳边说让她不要告诉老师,否则的话就再也不理她了。当时,为了友情,她选择了沉默。

一边是友情,一边是责任,她到底该作何选择呢?何不暂缓下面同学的发言,让大家集中对这个话题展开辩论呢?于是笔者当即示意举起的十几只手暂时放下,组织全班同学一起讨论:针对班长遇到的这个事情,到底是“该告诉老师”还是“不该告诉老师”?虽然当时班长选择了不告,但是很多同学据理力争,指出了班长这样做是错误的行为,会助长那位好朋友懒惰骄横的坏习惯,还会造成老师的评价不公。辩论的最终结果致使班长站起来向全班同学认了错。诚信,在全班同学的心里生了根;同时也有助于班长在今后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三、如何在品德课堂激活思辨

在课堂教学的动态进程中,教师应准确洞察学生心灵的秘密,敏锐捕捉学生在课堂稍纵即逝的细节;不断归纳、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适时调控,充分利用,激活思辨。

1.从不和谐音符中激活

笔者在上《我就是我》时,当时课堂环节正进行到“击鼓传花”游戏,轮到的小朋友要说说或展示自己的优点,当鼓声停的时候,花落在一个低着头的小朋友手里,她却迟迟不肯站起来,原本热烈有序的教学氛围一下子凝固了,尽管笔者再三鼓励,她还是不肯站起来,最后好不容易从嘴里吐出断断续续的一句话:“老师,我……我……没有优点……”

这可是这个环节的一个“杀手锏”,要是老师就此放过,则下面的活动很难正常开展下去,因为别的小朋友也很有可能以此为理由不肯上台展示了;要是不放过,则会勉为其难,师生都会很尴尬。迟疑了一会儿,笔者整理了一下思绪,立刻面向全体学生说:“你们觉得这位同学身上真的没有优点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小朋友都纷纷放下自己的优点展示,转而来寻找这位同学身上的优点了。“不是的。我觉得她的作业每天都是按时完成的。”“我觉得她做值日也很好,因为我和她是一个小组的。”“我觉得她虽然不爱讲话,但心中还是很喜欢大家的。”“我知道她还经常帮奶奶做事情。”教师继续追问:“这些算不算优点?”“算!当然算了!”刚才憋红着脸的小女孩现在已经破涕为笑了,刚才还在为这事犯困的我现在也如释重负了。

课堂教学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直线进行式,当因为某个小插曲暂时打断原本的流程的时候,我们要驻足耐心倾听和分析,它不仅有可能为学生带来意外的收获,更是体现了品德课为解决学生当下的认识问题服务的理念。

2.从异样声音中激活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许多认识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甚至很多时候还会有一些认识上的偏颇。教师这时不能蜻蜓点水,一笔带过,而要抓住教育的契机进行深层的挖掘,引起学生更多的思索。

如笔者在上《家人关怀我成长》时,在讨论你眼中的爸爸妈妈时,有个学生说他的妈妈不爱他,经常打骂他,一次就因为他在家里不肯好好午睡,妈妈把他狠狠打了一顿不说,还把他关在了门外。

异样的声音打破了刚才暖意融融的课堂,好不容易营造起来的沉浸在家人关爱中的课堂气氛顷刻间烟消云散。在耐心听取他的理由后,老师组织学生思辨:难道妈妈打他就说明他的妈妈不爱他吗?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父母平时对自己的种种关爱和责备,展开了辩论:打骂孩子是不是就能证明父母不爱孩子?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开始争论,正方认为打骂孩子就是不爱孩子;反方则提出打骂孩子的父母依然还是爱孩子的。通过正反两方同学的争论,理越辩越明了。学生从追究父母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开始,分析父母有时这样做并不是他们不爱孩子,只是方法不对。甚至有同学举例说,每一次她妈妈打她的同时,内心承受的痛苦比她还要大。有的同学还热心帮他出主意,如何让他妈妈改变对他的方法和态度。

虽然由于组织辩论导致最终没能很好地完成本节课预定的教学任务,但同学们在思辨的过程中更好地明白了父母的苦心,并且懂得了在今后的家庭生活中要如何与父母更好地相处。

3.从矛盾冲突中激活

笔者在上三年级上册《我家的故事》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当爸爸妈妈吵架的时候,请你设计一种方法,使爸爸妈妈能很快和好如初。学生众说纷纭,方法说了很多,但在学生的方法中,教师发现了两种互相矛盾的方法:一方认为爸妈吵架时,小孩不要干涉,不然会越搅越乱,还是顺其自然;另一方认为爸妈吵架时,小孩要及时充当“和事佬”,抓住他们的软弱点,使他们尽快“平息战事”。

听上去都有道理,是都加以肯定还是否定其一,笔者没有立即下结论,而是敏锐地抓住这个时机,把问题抛给孩子,激起学生的思辨。事实证明,通过思辨以后,学生的认识有了明显的提高,能全面展开评价,提高了处事能力。

不可否认,在思辨的品德课堂中,外向活跃型学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尽情释放自己的能力,张扬自己的个性,为此我们尤其要关注较内向的学生,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只有全员参与思辨,让每个学生都乐在其中,悟在其中,才能真正激活课堂思辨,让学生在思辨中促进对自己及他人的感知,拥有深刻体验,通过有理有礼有节的思辨来实现自我教育和道德成长!

[1]严先元.教师怎样提升课堂教学技能[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2]陈大伟.教师怎样解决课堂教学问题[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品德课品德同学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思品课学习兴趣的激发策略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品德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新媒体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雷锋·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
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流失原因及分析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