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价值观的重新审视

2018-02-24汪园超王永刚

新疆职业教育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职业规划心态价值观

汪园超,王永刚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太仓 215411)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以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来看,2018年校园招聘会,吸引了超过三百家企业和一千多名毕业生,学生的求职意向比较强烈,但同时也可看到:有不少学生求职没有头绪,有的学生对工作薪资和岗位比较挑剔,还有学生刚签约就违约……这种种行为导致最终签约率不理想。虽然企业招聘和学生求职都很火热,但签约率不理想,形成“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并在高职院校中有一定的普遍性。

形成该现象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说是企业的岗位需求与高校的专业设置存在错位,但近年来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这种错位正在发生好转。从主观方面来说,是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存在一定的问题,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相形之下,就业价值观已正成为制约学生就业的主要矛盾。因此,面对新形势,当务之急是:第一,重新审视就业价值观对就业的影响。观念决定行动,错误的就业价值观会引发学生非理性的就业行为,从而错失良机。正如一段网络流行语所说“打败你的不是对手,颠覆你的不是同行,甩掉你的不是时代,而是你传统的思维和相对落后的观念”。第二,重新审视高校在学生就业价值观形成中的职责。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预备期,是学生就业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所以高校理应成为学生就业价值观培育的责任主体,在培养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正确形成上应当有所作为,不能仅仅扮演为就业“搭台”的作用,更应当发挥育人功能,厘清学生在就业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并精准施策。

一、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就业价值观是在校大学生对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和就业选择等有关就业方面的看法和观点[1]。目前,学生就业价值观中最集中的三个问题是:要找什么样的工作?怎样找工作?怎样做好工作?分别表现在就业目标、就业心态和就业行为上。

(一)就业目标:漫无目的、不切实际

学生在就业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找什么样的工作?如果目标明确,又切合实际,那求职过程自然水到渠成。但在现实中,学生对专业、行业和职业理解模糊,就业准备不足,求职时缺少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出现三种情况,其一是从众心理,即求职时跟随多数人的选择;其二是根据自己的感觉走,只倾向那些感兴趣、待遇高、较轻松的岗位;其三是按图索骥,学什么专业选择什么岗位,这三种选择都比较片面。要准确把握就业目标,最好是能将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岗位特点综合起来考虑。

(二)就业心态:功利浮躁、心态失衡

学生就业时面对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找到工作?该目标的实现过程是学生面对客观压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也就是最大程度发挥能力和才干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心态就是调节器,如果心态平稳,那么学生在求职遇到困难时,才能够冷静判断,如果心态失衡,则会错失良机。目前,学生心态失衡问题主要体现为两个极端:一个是功利浮躁,他们目标定位较高,片面追求物质享受,实现目标多表现为“一等二靠三要”,把希望过多地寄托于外在因素,一旦在现实中碰壁,心态又会转化为另一个极端,即贬低自己。他们忽视自己的兴趣、职业规划,仅仅把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这两种极端的结果是抱怨社会、抱怨自己,最终失去就业动力。

(三)就业行为:诚信缺失、责任感低

学生就业时面临的第三个问题是如何做好工作?依笔者看来,做好工作的核心是“在其位,谋其职,尽其责”,“在其位”是要求学生要完成从在校生到职业人身份的转变,“谋其职,尽其责”是要求学生完成由“个人导向到团队导向,成长导向到责任导向,思维导向到行动导向”等意识的转变[2]。学生在两种转变中,意识转变相对滞后,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上不会沟通、缺乏诚信和责任感低,行动上缺乏经验、眼高手低等。当前,这些问题中最突出的是学生诚信缺失,责任感低,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违约率较高,任意跳槽,给企业、学校和本人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不讲诚信既是道德品质问题,又违背了市场的契约精神,必须要引起校方的足够重视。

二、问题形成的原因

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既源于现实,又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需要从现实中寻找其形成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同时,就业价值观也是高校教育得失的试金石,只有找出问题症结,才能促进高校教育制度改革。

(一)高校的专业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和行业认知教育等缺乏实践基础

学生求职目标不明确,关键在于学生对自身兴趣、专业、职业和行业缺乏足够认知,而认知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实践的深度。

1.从学生兴趣来看,学生的实践领域较少,兴趣狭窄,兴趣点主要集中于感官性、操作性较强的领域,如游戏、动漫和视频等,而专业兴趣点较少,导致择业时缺少内驱力。

2.从专业学习来看,课程资源和师资配置速度滞后于专业的更替速度。一方面,课程设置杂而全,学生学习深度不够,对专业的理解有限;另一方面,教师缺乏在企业一线的实践经验,影响了学生的眼界,如电子商务类专业,教师大多是从其他专业选调,缺少客服、跨境电商运营等的实践经验。

3.从职业规划来看,学生普遍缺乏职业规划实践,很多学生到大三实习前才关注自己的职业方向。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一方面反映了高校在职业指导上缺乏系统思维,在大一、大二时对学生进行就业价值观的培育和引导不足;另一方面,高校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时缺少科学的计量方法和专业的技术团队。

4.从行业认知来看,学生对于行业发展缺乏直接、深入的了解。在实习前,学生很少有下企业进行岗位实践的机会,这导致学生对企业的认知局限于教师的经验传授和理论讲解,而对企业的运营模式、企业文化、岗位设置等缺乏深入细致的了解。

(二)高校的内外人文环境引发学生就业心态的失衡

学生就业心态的失衡,源自心理调适不当与客观环境的双重影响。

1.学生对就业压力的应对经验不足,准备不充分。学生在一、二年级面临的主要是学业压力,到三年级实习前就业压力迅速成为主要压力源,让学生压力感剧增。同时,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对父母依赖性较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导致在就业过程中,缺乏主见,信心不足,加上互相攀比,极易造成心态失衡。

2.从社会环境来看,社会转型期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负面价值观对学生有一定影响,拼爹、和土豪做朋友、网红等现象揭示了一部分人急功近利的心态,导致在学生中滋生急于求成、走捷径的不良思想。

3.从校园环境来看,高校在招生时承诺高薪就业,宣传优秀毕业生时过度强调薪资待遇及取得的成绩,而忽略了奋斗的艰辛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就业产生了误导。

(三)高校的教育教学缺乏价值观渗透和行动导向

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诚信缺失、责任感低,主要原因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当前课程教育中,价值观功能缺失。课程教育理应是“传道、授业和解惑”,传道就是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传授道德观念、培养人格品质,这是授业和解惑的基础,但目前高校课程教育中出现价值观功能弱化的情况,表现为课程目标设计侧重于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而忽略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课程实施环节缺少价值观的渗透,这势必导致学生只注重知识和技能,而忽视行为规范的重要性,出现不讲诚信、不负责任等行为。

2.思想教育流于形式,缺少行动导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本应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但现在逐渐演变成单一的政策宣传、理论讲解广播站,教师仅仅做到理论宣讲,对学生存在的不文明行为引导不够,没有将理论转化为行动。如,教师在课堂上就保护生态环境滔滔不绝,但下课后教室依然垃圾遍地,这样的思想教育无疑是失败的。

三、问题的解决思路

(一)实践育人:创新职业教育理念,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

学生因为对自身兴趣、专业学习、职业规划和行业缺乏足够认知,导致就业目标不明确,无法跨越就业“最后一公里”。要摆脱这一尴尬局面,必须进行职业教育理念创新,提高学生实践水平。当前,职业教育主要围绕市场和企业需求,而忽略了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因此,要围绕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成长规律开展人才培养实践。

1.拓宽学生的兴趣方向,增加就业内驱力。学生就业目标不清,主要是缺少兴趣这一内驱力。可采用项目驱动、实践应用等方法,培养学生对不同专业方向的兴趣,即将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项目,项目内容注重实践性和应用价值,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完成。

2.优化课程设置,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课程设置要遵循科学原则,既要符合市场和企业需求,也要契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要广泛进行市场调研,了解企业对专业的要求,通过校企合作,教师与企业全面参与课程建设等方式,力求课程精简实用,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需求适度延伸课程深度,增强学生对专业的理解。

3.坚持全过程育人,增强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和能力。很多学生到三年级才开始思考职业发展,职业规划意识差,对就业的准备不足。因此,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应贯穿学生学习生涯始终,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学生开展职业规划教育,教会学生使用科学的规划方法,并给予专业化的职业规划咨询。进阶式的系统教育能使学生在大学期间确立职业规划意识,更加明确职业目标。

4.对接企业,增加学生对行业和企业的了解。在学生实习前,定期组织学生到一些优质企业进行实训,参与企业项目的研发和实施,使学生尽早了解企业的运营模式,规章制度、岗位特点等,为择业时提供经验参考,也使学生通过企业实践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尽早调整职业规划。

(二)服务育人:打造信息和服务平台,为学生就业提供系统支持

学生就业心态的失衡,是社会环境和心理调适不当共同作用的结果。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信息相对闭塞,又缺乏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导致心态上出现无力感。因此,有必要打造信息和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系统支持。

1.构建信息平台,使学生及时掌握就业信息。现有信息发布渠道主要有91job平台、前程无忧、智联招聘等网站平台,还有QQ、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它们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持,但信息渠道过多也出现了信息分散、重复和虚假信息等问题,企业用人需求很难与学生就业需求进行快速有效的匹配,企业招聘成本增加,学生耗费更多时间成本获取有效就业信息。因此,高校有必要面向学生构建专门的信息平台,对接学校腹地企事业单位,整合发布各类平台就业信息,并及时更新。

2.打造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系统支持。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通常会遇到求职经验不足、经费不足、法律知识欠缺和心理异常等问题,造成就业心态失衡,因此需要打造专门的服务团队,为学生提供系统支持。首先,在学生中进行经济困难、心理困难和就业困难的摸底,分类后由专业团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如,遇到求职经验不足的,可以在简历和面试上给予指导,遇到合同纠纷的,可以提供法律指导等。其次,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动态了解学生的就业状况。特别是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离职、跳槽情况时,要督促学生履行正常程序,遵守诚信的原则,同时指导学生快速落实和适应新岗位。

(三)文化育人:整合文化资源,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

文化是道德的滋养源泉[3],学生就业价值观出现问题,特别是道德品质下降,从根子上说是文化环境出了问题,必须结合学校实际,整合文化资源,为就业价值观的培育提供健康的土壤。

1.弘扬主流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即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全员育人”的理念,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将正确的价值观渗透到课堂中,增强育人的功能。坚持行动导向,既要使正确的价值观内化于心,也要外化于行,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去。

2.传承学院特色文化,培养学生特色素质。如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培养吴健雄精神感召的“健雄人”。吴健雄精神是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特色的文化资源,集中体现为终身不渝的爱国精神,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谦虚俭朴的律己精神。吴健雄博士的传奇经历和人格魅力对于学生人生观的塑造发挥着积极作用,需要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认同和践行吴健雄精神,成为深受感召、自觉传承的“健雄人”。

3.培育健康校园文化,提高学生行为的自律性。校园文化最集中体现为校风、教风和学风等,它对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培育健康的校园文化,要完善制度文化,从外在规范学生的行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立足线上和线下文化平台,整合优质资源,开展系列主题活动,使学生在群体活动中,学会与他人相处,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和行为方式。

4.引入典型企业文化,增强学生对企业的适应性。如,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所在地——太仓市已成为中国德资发展最好、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学院瞄准这一地域优势,依托中德跨企业培训中心,为学生提供全真企业环境,提前感受和适应德资企业文化。除此以外,校园5S管理、企业宣讲等也为企业文化进校园提供了重要载体。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心态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做谦逊的人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韩国法学教育制度改革与法律职业规划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