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职业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模式与机制构建研究
2018-02-24李欣旖闫志利
李欣旖,刘 硕 ,闫志利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是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区域职业教育协同的关键所在。在现有条件下,保证区域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促使各个职业教育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完成职业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关键所在。于本成等(2017)研究认为,区域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可从区域共享、职业教育、教育资源3个关键词来理解[1]。区域共享指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的跨专业、跨校或同行业、同区域使用。职业教育不仅限于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教育,还包含行业、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等。教育资源既包括课件、讲稿、试题、教学文件、课程教学大纲、案例等,也包括相关研究机构以及行业企业应用于职业教育的资源,如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等。黄惟清(2016)提出,要遵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推进职业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扭转职业教育资源要素配置的扭曲,保障职业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2]。基于目前京津冀三地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与均衡性差异较大的实际状况,唯有推进京津冀区域职业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才能增强京津冀区域职业教育的整体实力。
一、职业教育资源共建形式
职业教育资源建设是根据用户需求,经过系统规划、设计、开发、选择等步骤收集资源,最终形成资源体系的整个过程。职业教育资源共建是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的前提,共建并非仅强调共同建设,而是强调多方参与,唯有多方参与才能体现“共”的含义(冯策,2007)[3]。共建只是行为、是动作进行时,其目的在于“共享”,也就是共享职业教育资源。
(一)政策资源的共建
1.职业教育投入政策。除职业院校基础设施外,职业教育投入主要体现在生均经费方面。生均经费是各级政府和社会办学主体(指非公办职业教育机构)实际用于学生的人均教育经费,是实现职业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十二五”期间,北京市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投入远高于天津市和河北省,天津市职业教育经费基本实现了收支平衡。河北省则存在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明显不足的情况,直接影响了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也影响了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中央政府应给予河北省特殊政策,尽力平衡京津冀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投入额度,保障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正常运行。针对河北省部分贫困地区的实际状况,京津冀三地政府应共同设立弱势地区职业教育投入专项经费,推进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政策的共建。
2.职业教育发展政策。府际协议是实现不同行政区域职业教育资源共建的基础。京津冀三地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应对京津冀职业教育合作项目,特别是三地职业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项目给予政策倾斜,联合制定京津冀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时间表与路线图,促进区域职业教育资源的共建与共享。集结三地职业教育优势研究力量,联合进行课程资源、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资源等的开发研究。统筹三地职业教育资源主体的建设实力,建立以服务高新技术为核心的北京市职业院校专业集群,以机械、冶金、电子为核心的天津市职业教育专业集群,以农业、纺织、化工医药、石油加工为核心的河北省职业教育专业集群。以专业集群为基础,建立跨行政区域的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面向京津冀区域职业教育机构全面开放,通过政府及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购买服务的方式,实现各类实习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转。
3.职业教育配套政策。重新审视与评估京津冀三地政府及相关行政部门制定的职业教育配套政策,取缔所有不利于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地方保护政策性壁垒和制度性障碍。高度重视区域财税政策和人事政策,强化对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政策的配套功能。统一税收扶持政策,引导行业企业主动与当地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将部分生产经营资源融入职业教育。适应北京市疏解人口的需要,鼓励企业向津冀两地迁移,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对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力。鼓励不同职业院校教师相互兼职,动员企业部分技术技能人才与职业院校教师一起开展新型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共同培育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现代工匠。
(二)教育主体的共建
教育主体共建指各类职业教育主体共建职业教育资源。京津冀三地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的统筹作用,协调各方利益,打破地域体制障碍,合理布局三地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及层次调整等,加强跨行政区域的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与对口帮扶力度,让区域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辐射作用;充分发挥行业企业职业教育主体的引导作用,促进区域各类企业积极融入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使企业员工、随迁子女等都能享受到同等职业教育资格;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应立足自身优势与办学特色,实施跨区域校企合作,或与优质院校合作,组建京津冀职业教育发展共同体,联合推进三地职业院校教师培养、课程改革等方面的工作,促进三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标准、规格的统一。职业培训机构应统一推广与使用各种职业培训包,满足京津冀职业教育培训的内容、课程规范、考核大纲与教学资源等要求,使技术技能人才能够在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上得到共同认可。
(三)教育环境的共建
与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需要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因此,要特别关注校企合作外部环境的共建。河北省职业院校应充分利用京津两地较为优越的校企合作环境,与对口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派专业对口学生到京津两地企业实习,推动跨区域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为职业院校在校生提供更为宽阔、更为先进的实习实践环境。探索建立跨行政区域、跨主管部门的职业教育资源协调配置机制,推动职业教育政策、优质课程、教学成果、名师资源等的互联互通、鼓励京津两市加大对河北省职业教育发展的帮扶力度,为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创建优质的外部环境。
(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共建
目前,京津冀三地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数量依然较少,三地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存在明显差距。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应积极推动京津冀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共建进程。通过加强京津冀职业院校之间、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同培养双师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联合行业精英、企业专家和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实施跨行政区域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师培育培训基地。全面落实教育部《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鼓励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开展专业实践活动,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促进职教师资的专业发展。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评价制度,充分体现双师型教师的技术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强化京津冀区域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师资的合理流动,构建三地双师型教师的互派、挂职、访学等交流机制,不断增强区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4]。此外,双师型教师队伍应由学校专职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共同构建,共同推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加快京津冀职业教育群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政府及职业教育行政部门适应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求,扩大职业院校用人自主权,允许职业院校在编制内自主聘任教师,鼓励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及各类专门人才担任职业院校兼职教师。完善职业院校教师标准,将标准聚焦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性情和专业信念等四个方面(Harris D N,2009)[5]。
(五)职教集团的共建
职业教育集团是由行业、企业、学校、研究机构等多主体参与,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基于行业、区域等形成的多法人职业教育组织。推进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要注重凝聚三地职业教育合力,聚合优势职业教育资源,组建各类职业教育集团。集团通过充分协商,使各成员充分发挥优势,形成职业教育综合体,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的协同培养。引导各类职业教育集团成员通过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担任职业院校兼职教师、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等形式,形成双师型教学团队,实现校企深度合作。要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对一些相同或共性程度大的专业实现模块教学和实习实训环节的贯通培养,以此促进京津冀职业院校教育资源、社会职业教育资源(特别是企业职业教育资源)的有效聚集,为京津冀职业教育资源协同共享奠定基础。
(六)职教共同体共建
职业教育共同体是各类职业教育组织的集合体,是继续教育、远程教育、电化教育以及社区教育等不同形态、不同领域职业教育要素的集合。推进三地职业教育协同发展,需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多功能职业教育共同体的形成。充分发挥市场在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打破现有职业教育的组织边界,使不同形态、不同领域的职业教育要素能够顺利地结合在一起,依据市场需求为广大民众提供便捷、高效的职业教育服务,以此推动职业教育共同体成员共享区域职业教育设施设备以及教师资源、教育教学资源等,不断提升京津冀职业教育服务整体实力。
二、京津冀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京津冀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但不容忽视的是,各级各类职业院校之间仍存在专业设置重复、招生方式相似、教学资源浪费等问题。职教集团、职教共同体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开辟了新的道路,实现了区域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同时,京津冀三地在推进职业教育协同过程中,也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途径,探索出诸多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实现了师资、厂房和设备、技术以及信息资源共享等,调动了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当前急需的是,政府相关部门、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积极推进区域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实现机制化、常态化。
(一)分段式共享模式
分段式共享职业教育是京津冀三地职业教育机构在合作办学实践中逐步探索出的实践模式,已被三地职业教育机构广泛应用。该模式以三地职业教育机构合作为基础,依托各自优势分阶段承担学生培养任务,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所需教育资源的共享。从已有实践看,分段式共享模式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1+2”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即学生一年级在某行政区域职业院校学习,二年级后再到另一行政区域的职业院校学习,并由后者负责安排学生实训实习以及就业服务等工作;二是“2+1”共享模式,即学生在某行政区域职业院校学习两年,第三年到不同行政区域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可留在实习企业就业;三是“1.5+1.5”共享模式,即学生在某行政区域的职业院校学习一年半,而后到另一行政区域的职业院校学习半年,再由该校负责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一年,并负责就业服务等工作。[6]
分段式合作可将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划分为若干个阶段,由不同行政区域的职业院校或企业通过合作方式实现共同育人,一方面可充分利用不同行政区域内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开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适应不同区域的就业环境,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例如,河北省唐山市某中职学校利用北京市高级宾馆数量多、旅游业发达的优势,与北京市职业院校开展合作,实施旅游餐饮专业学生的联合培养。学生第一年在唐山市中职学校学习,第二年在北京市中职学校学习,第三年在北京市宾馆实习,有效提高了唐山市餐饮旅游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促进毕业生在北京市就业。此外,分段式合作能让农村生源学生受到大都市环境的熏陶,可以在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的地区接收到更优质的职业教育,不仅与城市学生共享了职业教育资源,也共享了职业教育环境,有效提高了“环境育人”效果。
(二)集团化共享模式
集团化共享基于职业教育集团实施,是国内外先进地区职业教育合作的具体实践。职业教育集团包括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及相关企业、科研机构的共同构建,以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等主要方式形成共同决策组织结构与治理结构,通过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推动集团内部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目前京津冀职业教育集团多为松散型组织,难以最大化协调集团成员及相关要素发挥其拥有的效能,特别是跨行政区域职教集团数量仍然较少,需要逐步向实体型发展、跨行政区域拓展,进而实现京津冀区域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
组建综合性职业教育集团,应发挥京津冀三地的积极性,以品牌职业教育机构及大型企业为主,汇聚区域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不断做大、做强;组建行业性职业教育集团,应立足京津冀三地优势行业(产业)实施,选择合适地理位置,实现产业与专业的融合。京津冀教育行政部门应鼓励、引导职业教育机构及行业企业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推动区域职业教育向专业化分工、科学化管理方向发展,通过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实现职业院校的合理布局。河北省应充分利用土地价格较低、城市发展外延空间较大、人口资源相对丰富等优势,加快已有石家庄、衡水、邢台等职业教育集团建设,着手谋划环京津职业教育集团建设,以此为载体提升京津两地职业学校资源外溢的承接力度。京津两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也应积极引导本地职业教育机构以建设职业教育集团的形式,到河北省拓业务、求发展。
(三)联盟式共享模式
联盟式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的基础是职业教育联盟。职业教育联盟由一个或若干个发展较好的职业教育机构以及相关行业企业等牵头,以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提升教育质量和实现共同发展为目标,以签订联盟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构建的多法人联合体[7]。与职业教育集团比较,职教联盟成员众多,包括政府部门、职业院校、典型企业和行业协会及其他社会中介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组织等都可以成为职业教育联盟的成员。世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联盟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形成了政府主导型、学校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行业主导型等多种类型,有效加强了职业教育机构之间、职业教育机构与行业企业之间以及社会其他组织之间的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提高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我国已建成的职业教育联盟达700多个[8],组织形式多为政府主导型,但跨行政区域的职业教育联盟仍然较少。
京津冀应率先建立“政府主导型”职业教育联盟,以政府为管理核心,以学校和企业为运营主体,以行业协会与社会机构为测评反馈中心。依据京津冀三地功能定位,以产业为先导,合作开发职业教育课程、合作培养职业院校教师等。政府搭建平台,提供后勤保障,确保受教育者在职业教育联盟中能够提高技术技能水平,提升适应不同企业文化的就业能力。同时,利用借助京津两地具有国内知名职业教育机构及大中型企业的优势,牵头组建“企业主导型”和“行业主导型”职业教育联盟。可借用联盟优势共享职业教育品牌效应,联盟参与者或作为分部,或作为其他联盟组织可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在联盟内部,学生可互选课程,联盟主体可互聘师资、互认学分,实行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统一发布就业信息,统一实施就业服务,保证毕业生能够顺利实现就业、创业。
(四)园区式共享模式
职业教育园区作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集约化发展的典型模式,逐渐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机构共享职业教育资源的主要方式之一。借鉴工业企业向开发区集中发展的思路,职业教育园区吸引京津冀部分职业教育机构集聚一地,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据不完全统计,自2000年以来全国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已经建立的65个职业教育园区,包括“资源指向型”“发展需求型”和“规划引导型”三种类型(张扬,2011)[9]。实践证明,职教园区使职业院校和科研机构、企业等在区域内形成了新的关系链,为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推动了职业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促进了区域“产学研”协同格局的形成。
推进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河北省、天津市应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相对充裕的优势,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根据京津冀三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业发展情况及职业院校布局情况,将职教园区建设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规划的重点任务,对职教园区建设方案、发展规模、产业布局、入驻学校、专业设置、实训基地建设及园区配套设施等进行统一部署。加大对职教园区的经费投入力度,确保职教园区建设进度与建设质量,为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奠定基础。河北省应重视加强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提高职业教育资源外迁的承载力。集结河北省地域空间、人力资源优势与京津两地职业教育品牌优势,提高京津冀职业教育服务质量。
(五)多主体共享模式
多主体共享区域职业教育资源以多主体合作为基础,在兼顾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利用市场机制推动职业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促进社会各主体参与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借鉴我国“长三角”地区与“泛珠三角”地区、闽台地区的职业教育合作经验,建议京津冀三地政府共同制定鼓励合作办学的优惠政策,落实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各项权益与义务,激发行业企业投资兴办职业教育机构的积极性,激励京津冀区域内各类社会主体跨行政区域参与、兴办职业教育机构,不断扩大京津冀职业教育资源规模总量。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我国倡导“一带一路”战略的引领下,京津冀职业教育发展还应积极寻求他国合作,为“优进优出”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京津冀职业教育相关机构,应加快建立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寻求与海外伙伴建立合作关系,拓宽职业教育服务市场。同时,积极引进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优质资源,特别是学习借鉴国际先进适用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标准、专业课程体系等职业教育发展范式,推动京津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发展,提升京津冀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
三、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构建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为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的实现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构建京津冀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可促进各类职业教育资源由学校到区域、由社会到政府、由科技到经济的逐渐融合,是推动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进程的切入点。京津冀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对统筹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产学研结合、实现体制机制创新以及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师资资源共享机制
1.组织协调机制。实现京津冀三地职业教育师资的共享,当务之急是打通制度障碍和政策壁垒,在区域内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师资共享市场。建议成立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任组长,京津冀三地教育行政部门主管领导任副组长的职业教育师资共享联盟,吸收京津冀区域职业院校负责人参加。通过制定相关规定,保障三地职业院校师资的合作流动与校际共享。设立京津冀职业教育师资共享中心对共享师资进行管理,具体负责共享教师的选拔、培训、聘任、绩效考核、薪酬发放等具体事务,确保京津冀优秀职业教育师资共享落到实处。
2.经费保障机制。京津冀三地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呈现出明显不均衡现象,特别是河北省职业教育财政投入明显不足,职业院校难以依靠自身财力支付共享师资薪酬,必然对京津冀职业教育师资共享形成阻碍。实际上,也正是由于河北省职业院校教师薪酬支付能力较低,难以对京津两市职业教育师资流入产生吸引力。解决这一问题,建议京津冀采取三地按比例出资的办法,建立京津冀职业院校师资共享基金,统一解决京津冀三地职业教育共享师资的薪酬问题。
3.信息共享机制。实施京津冀职业院校师资共享,应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开放式的京津冀职业院校师资共享平台。加入职业教育师资共享联盟的职业院校应设专人专岗负责本校人才资源信息向共享网平台的传送工作,力争辐射到师资共享联盟内的每所职业院校。京津冀三地各职业院校可在共享网平台上及时发布师资共享需求信息,低成本、广范围地获取区域内优质职业教育师资,满足本单位开发专业课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等的需要。
(二)课程资源共享机制
1.课程互选互认机制。课程尤其是优质课程是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的核心,任何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最终都要与课程相匹配。京津冀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共享要达到课程互选、课程衔接、合作开发三个目标。课程互选指学生能够跨校、跨专业横向选择同一层次专业课程,各职业院校均认可其学习成绩;课程衔接指职业院校课程与普通高中或其他高等院校课程实现纵向衔接,职业院校毕业生进入对应层次或更高层次的职业院校学习时能够免修重复课程;合作开发指通过校际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实施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开发更多不仅适合本校学生学习需求且还适合其他同类院校学生学习需求的职业教育课程,使校际间相同、相近甚至不同专业课程能够互补,供学生在专业范围内依据个人兴趣自主选择。
2.网络课程共享机制。网络课程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辅助和延伸,应集中京津冀优势课程资源,使之成为职业院校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目前,京津冀部分职业院校已经开设部分国家和省级共享精品课程,建设了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但课程数量较少,社会影响力不大。借助互联网技术,各职业院校可将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公开化,免费向社会提供,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部分职业院校师资,联合开发在线课程,通过视频讲授、线上讨论、答疑、作业批改、学生互评、考试等形式,让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够交流互动,实现自主学习。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可通过访问量给予课程开发单位相应的资金补贴[10],激发各职业院校开发网络课程的积极性。
(三)教学资源共享机制
1.实习实训基地共享。京津冀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实现共享,需要通过校校、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建一批“一体化”实习实训基地。也可采取有偿服务等措施,引导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实践实训基地向其他学校开放,为学生技能训练提供优越条件。各企事业单位的科研实验室、创新实验室也可成为职业院校学生提高专业认知、提升技能训练的场所,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建立的校外实践基地也可进一步优化整合,实现师资共建、设备共享、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广泛开展实习实训基地共建活动,引导职业院校教师和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应用研究,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进程。职业院校教师在从事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过程中,逐步提升“服务力”和“教育力”,进而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11]。
2.共享工作运行机制。落实京津冀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共享,需要加强跨行政区域的校际合作、校企合作等,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共享工作运行机制。实践证明,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共享工作机制不健全和不合理是制约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实现共享的重要原因。强化京津冀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共享,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保障体系、工作协调机制、合作开发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及技术支持机制等,也需要京津冀三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建立相应的政策保障机制。唯此,才能确保京津冀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共享工作的正常运行。
3.其他教学资源共享。除实习实训基地外,其他教学资源也可以采用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或股份制形式,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实现共建共享。也可以使两个及以上的职业院校共建,或使职业院校与企业等其他社会主体共建。理论上,多主体共建职业教育教学资源能够较好地解决职业院校实训设备、资金短缺、师资短缺等难题,对投资较大的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维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京津冀三地职业院校应立足自身优势,主动与专业契合的企业以及其他投资主体共建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共同投资、共同维护,进而实现京津冀所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12]。
(四)教育经费均衡机制
1.经费适当倾斜机制。当前,河北省职业教育投入与京津两市差距巨大。推进京津冀职业教育资源共享,需要中央政府进一步优化区域生均经费拨款制度,充分发挥财政转移支付功能,促进河北省职业教育经费、职业教育资源与京津两市逐步趋向平衡,保障河北省职业教育质量,让该省职业院校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能够得到京津两地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立足京津冀三地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建议设立区域职业教育专项发展资金,对京津冀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弱势区域给予适当补助,增强区域职业教育投入的均衡性。同时,面对河北省生源规模较大、职业教育资源匮乏的现实,应加大对河北省民办职业教育、企业兴办的职业教育的补贴力度,推动河北省非公办职业教育的发展。
2.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推动京津冀区域职业教育资源共享,需要按照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依据不同专业人才的培养成本,建立现代职业教育财政制度。各级政府应按照职业教育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成本的实际需求核拨生均经费,并在年度财政预算中予以保证。建立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与支出公开制度,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和学生及其家长等对职业教育投入及支出情况进行监督,保证国家有限的职业教育财政投入资金用在刀刃上。建立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绩效评价制度,强化预算监督和使用监督。建立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建立、完善京津冀职业教育经费财政投入保障制度。
3.教育经费筹措机制。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仅靠政府财政难以满足高质量职业教育运行的需要。实现京津冀职业教育资源共享,需建立多元化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各级政府在加强对职业教育投入的同时,要注重发挥行业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鼓励社会团体、基金组织乃至个人等通过直接投资、合作办学、捐资助学等途径投入职业教育,努力打造职业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建议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职业教育集团、职业教育联盟等的发展,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和联盟法人化,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和联盟成员以产权为纽带,不断加大投入总量,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和联盟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对多元投资兴办的职业教育集团和职业教育联盟,要按照国务院有关加快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强化财政、税收和金融方面的支持力度[13]。
(五)教育政策共享机制
1.政策协同机制。构建京津冀职业教育政策协同机制,促进区域职业教育全要素共享。在教师与学生层面,京津冀三地应制定统一的就业、福利、薪资、资格认定等政策,统一人才培养标准,调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实现毕业生创新创业环境的平衡,三地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够享受到均等的创业补贴、创业奖励、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职业院校有权决定跨区域引进教师的薪酬福利待遇,促进职业教育教师资源依据市场规则实现合理流动。在职业院校层面,政府应制定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共享政策,引导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向园区集中,实现共享。在行业企业层面,京津冀三地政府及相关行政部门应统一人才使用政策,建立统一的人才市场(或人力资源市场),减少区域劳动力流动、转移的阻力。
2.区域联动机制。京津冀三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积极为区域内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搭建平台,包括人力资源需求信息共用共享平台、区域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平台、师资与学生交流交换平台、区域性产业技术研究平台等,促进区域职业教育主体与客体实现跨行政区域发展和联动发展。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京津冀职业教育一体化进程中的主体作用,明确跨行政区域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规定,细化行业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的权力、责任和利益,制定清晰的国有资产管理、利益风险分担等实施细则,构建社会效益利益补偿机制,为行业企业参与京津冀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保驾护航。
3.政策评价机制。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环境也会不断发生变化,需要建立健全政策评价机制,使各项共享政策能够及时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各级政府应对本地政策进行全面评估,及时调整、完善、废除阻碍京津冀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内容,建立有助于京津冀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的政策体系。建立政策实施评价中心,确保国家制定的促进京津冀职业教育一体化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建立职业教育需求预测与预警管理系统,促进三地职业教育资源依据市场规则实现合理流动,实现优化配置。强化政府对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作用,用政府投入引导民间资本投入,不断扩大区域职业教育资源总量。加强京津冀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政策的考核,保障京津冀职业教育资源共享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