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毛泽东诗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

2018-02-24刘伟霞

新疆职业教育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概论理论课诗词

刘伟霞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0064)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重要载体,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随着课程讲授的推进,课程实效性问题逐渐突显,成为众多学者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的重点。文章以毛泽东诗词为切入点,通过探究将其引入“概论”课中的作用,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实现增强课程实效性的目的。

一、毛泽东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一)毛泽东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近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毛泽东诗词从概念上讲是指毛泽东创作的旧体诗词作品,[1]毛泽东先学词,后学七律,自己认为词比诗好,[12]因此,创作“词”的作品较多。毛泽东曾说:“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1]并自称兴趣是“偏于豪放,不废婉约”,[1]这是非常真实而准确的自我评价。“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是诗人柳亚子在看过《沁园春·雪》后,对毛泽东诗词做出的高度赞美。[1]毛泽东诗词用的是旧体诗形式,但却写出了新面貌,表达了新境界,根本原因就在于毛泽东写诗作词始终和中国实际相结合,而这个实际既包括中国近代革命实践活动,也包括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活动。毛泽东诗词之所以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文学价值,很大程度就是毛泽东的诗词深深扎根于中国实践的肥沃土壤,实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当时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二)毛泽东诗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近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仔细研读,活学,更是做到活用。这不仅表现在毛泽东在诗词创作中用“古典形式”写“现代诗歌”,巧妙地处理“新”与“旧”的辩证关系,还表现在毛泽东在诗词创作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表达。毛泽东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指引,在诗词中深刻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一体,理想与现实的交织”[2]以及毛泽东的形象思维和富含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例如《娄山关》充分表现了毛泽东对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运用。毛泽东在这首词中选取“西风烈”、“马蹄声碎”“迈步从头越”“残阳如血”等这些意象,表达了他在遵义会议以后对未来革命道路的思考,虽然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由此可见,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深深融入诗词创作之中,并且紧密贴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充分表达自己的革命情怀。

二、毛泽东诗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作用

毛泽东诗词在教学过程中被恰当引入“概论课”课程,无论是对课程而言,还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亦或是对学生而言,都有着重要作用。

(一)对课程而言,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问题一直是困扰高校和思政理论课教师的一大难点,“概论”这门课程亦是如此。尤其是一些中国革命历史基础薄弱的学生明显力不从心,对所讲授的内容大多一知半解,有些学生甚至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深渊,这些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是异常危险的,尤其对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讲授“概论”课时,适当章节之中引入契合的毛泽东诗词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讲授第一章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了一些革命曲折以后,深切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重要性”这一问题时,就可以引入《西江月·秋收起义》(1927年)①、《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②等。[1]在讲到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等革命史实时,引入诗词,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兴趣,同时通过分析诗词创作背景与解析诗词内容,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艰苦卓绝以及面对艰难困苦的大无畏和乐观精神,要有“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情壮志,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学习,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因此,引入毛泽东诗词对于诗词和授课内容二者都起到了相辅相承的作用。毛泽东诗词实现了对授课内容的丰富,授课内容则凸显了毛泽东诗词深邃的内涵和精神。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毛泽东诗词,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授课内容的理解,还透彻品味了诗词的深刻内涵;不仅有助于扫除一些学生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的阴霾,还显著增强了“概论”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二)对思政理论课教师而言,有利于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通过恰当引入毛泽东诗词以增强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其实是对思政理论课教师提出的又一新要求,要求思政理论课教师对毛泽东诗词做到“合适选择”以及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引入”。为此,这就要求思政理论课教师不仅需要对“概论课”的每一章节内容做到真正熟悉,把握各个章节内容间的逻辑与章节内容精髓,还需要教师对毛泽东诗词做到“精心研读”,真正把握每一篇诗词的创作背景、创作时的心境以及通过诗词要表达的情感等内容,这些无疑都对思政理论课教师的诗词鉴赏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具备较高的对诗词的分析能力、对美的感知能力以及表达美的能力等。此外,选择合适的诗词最终是要恰当引入教学,关于引入的方法与形式、讲解的技巧等问题也是需要思政理论课教师重点考虑的问题。因此,就思政理论课教师而言,伴随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解决以及教学困境的打破,极大促进了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对学生而言,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因此,大学生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必须使自身拥有高度的“文化自信”,这与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要坚持“四个自信”的要求是契合的,而毛泽东诗词引入“概论课”则可以进一步帮助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毛泽东诗词是从我国旧体诗之中孕育出来的,但其无论是内容还是表达的情感却又明显不同于旧体诗,可以说毛泽东诗词是对旧体诗的一种创新与发展,是毛泽东同志特有风格的体现。我们也可以看出,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它们都是中国诗词的瑰宝,毛泽东诗词诞生于这些瑰宝之中,可以说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耀眼的代表,所以在思政理论课中引入毛泽东诗词无论是对诗词内容的解析,还是对诗词形式的介绍,都是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在学习中,让学生深刻感受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体会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大学生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从内心实现认可与欣赏,以此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毛泽东诗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原则

毛泽东诗词引入“概论”课课堂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强“概论”课的实效性,增强大学生的思政理论课获得感,因此,为实现这一目标,在“概论”课的具体运用过程中必须要注意把握好运用原则。

(一)准确选择,灵活运用

“概论”课中引入毛泽东诗词是对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为了教学改革的有效性,在毛泽东诗词引入“概论”课时必须首先要做到准确选择,即选择的诗词必须与所讲章节内容相契合。所选诗词不仅要突出本章节所讲的重点内容,还要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因此,在诗词选择过程中,不仅要准确选择诗词,还要突出诗词的代表性。如,在讲到“概论课”第一章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时,就可以引入那首著名的《沁园春·雪》③。这首词以景寄情,布局恢弘,气势磅礴,既表达了毛泽东对我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表达了苦尽甘来的那份喜悦,更表达了他对未来中国革命充满信心——新民主主义革命必将取得胜利,因为他找到了革命胜利的最基本的力量——广大人民群众。这首词的选择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好印证,即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国革命必然会取得胜利,反之,则容易失败;同时也是对中国未来革命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引领。

“概论”课引入毛泽东诗词既要做到“准确选择”,还要注意灵活运用,尤其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诗词,仍以《沁园春·雪》为例。讲第十二章时,在论述“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时我们可以引入这首词,尤其是那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掷地有声地告诉所有人,中国的未来掌握在人民手里。著名诗人柳亚子更是评价《沁园春·雪》这首词“润之先生一首词,胜过蒋公百万兵”,其实也是含蓄地指出了中国革命的人心向背问题。由此可以得出,对毛泽东诗词的灵活运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诗词本身的理解,以更全面的视角解读诗词,也使诗词以更丰富的内容诠释“概论”课教学内容,最终实现“概论”课内容的有趣性、生动性。

(二)适度讲解,突出重点

“适度讲解,突出重点”的原则是利用对诗词的讲解突出章节内容的重点部分,如诗词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情感,教师都必须要讲述清楚,尤其是涉及一些中国革命事件,通过诗词引入很好地引起学生注意,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必要时也可以选择学生大声朗读诗词。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时刻注意“诗词引入教学”的目的——发挥诗词丰富教学内容的作用,要坚决避免课堂教学“走形、变样”,即通过诗词引入是要突出重点教学内容,而对于诗词的“押韵、平仄”等内容则可以一笔带过,要避免把“概论”课变为“毛泽东诗词鉴赏课”,避免本末倒置。“突出重点”则是在对诗词的讲解过程中突出和章节内容有紧密关系的部分,如诗词创作背景、诗词表达的创作者的情感等,时刻体现出“诗词服务教学”的作用。

综上,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瑰宝之一。把毛泽东诗词引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次实践性尝试,在尝试中,注意把握运用过程中的一些原则问题,最终发挥毛泽东诗词对“概论”课的丰富和美化作用,提升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

注释:

①《西江月·秋收起义》(1927年):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②《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诚。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③《沁园春·雪》(1936年):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猜你喜欢

概论理论课诗词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与人文情怀的结合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政理论课的思考与对策研究
关注诗词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