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理论视阈下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索

2018-02-24韩秀婷

新疆职业教育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精益求精工匠社团

韩秀婷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一流的制造需要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技术则需要一流的精神。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需要一流工匠精神的支撑,工匠精神的培育已成为重要而急迫的时代课题。文章将在协同理论视阈下,探索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一、工匠精神的含义

2016年,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工匠精神,无疑表明国家对工匠精神的重视和倡导。

关于“工匠精神”,学术界虽没有一个权威定义,但也有一定的解读:工匠精神是指工匠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理念,十年如一日地追求职业技能的极致化,达到他人难以替代的技术水平,精湛的技术是匠人始终引以为豪的最大的资本。据此,工匠精神的核心特征可以概括为: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1]

二、协同理论对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启示

“协同理论”主要研究系统各要素(子系统)之间,要素(子系统)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由于存在着非线性作用而形成协调、同步、合作、互补的关系。[2]协同理论认为,“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协同,形成合理的结构,才能发挥系统最大的整体功能”。[3]同样,要实现学生工匠精神的最优化培育,需要融合一切积极因素,构建教师协同、社团协同、大赛协同、校企协同四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协同的子系统。而如何使四个系统形成内在性的组织系统,并产生协同效应,形成工匠精神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是当前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瓶颈性问题。协同理论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撑和研究视角。

三、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探索

协同理论视角下,高职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高职院校全过程、全方位、各部门协同努力,共同培育。本文提出教师协同、社团协同、大赛协同、校企协同四位一体的工匠精神培育新格局。

(一)教师协同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校企合作单位教师协同育人,形成大思政教育理念。大思政教育理念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需要。经查阅相关资料,结合现状,就教师协同提出几点建议:第一,理念共识。共识是教师协同的前提,教师之间要达成共识,这个共识就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学校要搭建教师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为教师协同提供保障。第二,资源共享。通过资源共享,实现1+1>2的效果,避免资源浪费。如案例的共享:瑞士手表、德国机械、美国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国内的庖丁解牛、鲁班、卖油翁、匠人精神、大国工匠、少年工匠等优秀资料。第三,队伍共建。通过共创共建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聚合效应,共同致力于提高工匠精神培育的效果。

(二)社团协同

大学生社团以其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多样性的活动吸引着广大学生,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平台。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到要“积极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组织和学生社团作用。”大学生社团是高校“第二课堂”育人的生力军和重要阵地,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培育工匠精神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校大学生社团种类繁多,有学术型、娱乐型、技能型、理论性、公益型、思想型等等。例如,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有黄河大合唱、知行社、丹青文艺社、记者团、帷幕电影社团、海源国学社、大学生心理协会、康复协会、轮滑社、音乐梦想社团、天使社团、中国古建筑社团、园艺社团等100多种。但各社团之间缺乏协同联动、沟通少,没有把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重点,难以发挥聚合效应。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建立联动机制,如建立QQ群、微信群,搭建社团间的信息交流平台,整合零散资源,实现各社团联动发展。第二,加强对社团协同的顶层设计,社团活动设计以工匠精神培育为宗旨。如,帷幕电影社团要引导学生在制作微电影时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第三,提高社团活动的效果。针对有些社团为了完成任务而举办活动、活动效果不佳等现状,要引导社团做好策划,向培育工匠精神的方向引导,提高社团活动效果,做到知行合一。

(三)大赛协同

《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充分发挥技能竞赛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刘延东提出技能大赛的宗旨是“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通过比赛培育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技术技能人才。[4]随着大赛制度的不断完善,国赛、省赛、校赛三级技能竞赛体系已基本形成,大赛已成为学生展示精湛技艺、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舞台。目前,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90%以上的赛项都已经把职业素养纳入竞赛内容范围。[5]如:在畜牧兽医专业技能大赛项目中,对缝合技术时间的要求,超过1min,扣2分。再如螺旋形缝合时,要求每一针都要连续,并且与伤口垂直刺入,同时要求穿过最后一针时,将缝线的游离线头留在入针侧,以便与带针的线端打结。

至于如何实现大赛协同,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学校以工匠精神培育为基点,建立赛事协同机制,结合大赛要求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提供保障。第二,各专业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工匠精神实施方案,让工匠精神培育贯穿于大赛全过程。首先,赛前感悟工匠精神。赛前教师带领学生解读大赛要求,如恪守操作规范、一丝不苟等,让学生从理论层面初步了解工匠精神。实际上,只有不断屈从于既定的规则,才能实现对某项事物的精通[6]。其次,赛中体悟工匠精神。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模拟操作,通过反复实践,让学生体验、领会工匠精神的内涵,如团队合作、精雕细作等。最后,赛后回悟工匠精神。比赛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回顾比赛要求,再一次深化对工匠精神的认识。总之,学生经过“理论—实践—理论”环节反复的锤炼,有助于培育学生严谨、专注、敬业、一丝不苟的素养。

(四)校企协同

童云飞等认为,校企合作有利于增进高职学生的职业知能、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7]可采取“2+1”学生培养模式,即在校2年理论学习、1年行业企业实践学习。通过学校与企业协同培育工匠精神可采取如下途径:第一,校企共同制定工匠精神培育内容,包括培育目标、培育方式、培育内容、培育评价等。第二,发挥企业能工巧匠的引领作用。能工巧匠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在态度上爱岗敬业、一丝不苟以及高度的敬业精神对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地引领、导向作用。第三,校企共同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模式。校企共同制定科学、多元、长效、高质的长效评价方式,计入个人档案,可作为学生就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总之,校企协同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通过企业文化熏陶、能工巧匠引领、合理的评价机制等措施,共同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协同理论视阈下,教师协同、社团协同、大赛协同、校企协同形成四方联动、四位一体、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培育格局,打好工匠精神培育的“组合拳”,致力于把学生培育为精益求精,掌握中高端技术技能,支撑“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的生力军。

猜你喜欢

精益求精工匠社团
创新务实谋发展 精益求精铸辉煌
缤纷社团
90后大工匠
精益求精,“质”行全球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光影视界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