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机考刍议

2018-02-24

新疆职业教育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机考思政课马克思主义

徐 峰

(贵州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当前,为使思政课更好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的宣传阵地,高校思政课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等环节都曾做过一些探讨与革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伴随着教学层面的改革,部分高校在考试制度方面适时跟进,对思政课考试形式进行了一些尝试与创新,多倾向于将现代计算机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教学实践中采取网络考试方式,也就是通俗所说的机考,并将其作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配套项目。相比传统纸质考试而言,机考的无纸化操作模式、电脑阅卷系统极大节省了教学资源及教师人力成本,使得考试更加便捷高效,更加客观公正。但高校思政课是一项集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培育和能力培养为一体的特殊理论课,是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的特殊教育实践活动,其根本目标是“增进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道路认同、制度认同与文化认同,最终将其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机考作为检验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是否能够考查出学生知识学习之外的多种能力?换句话说,高校思政课实行机考的成效如何?本文基于思政课机考实践,从高校思政课性质及考试制度改革等方面就此问题进行探析。

一、高校思政课性质与人才培养目标

思政课适不适合机考,并不在于机考本身,而在于高校思政课性质及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够通过机考检测出来。高校思政课既是一门传授知识的文化课程,又是一种培育价值观的思想教育,还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2]课程的性质决定了高校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导向性,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牢牢坚守社会主义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从而彰显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所以,高校思政课不同于一般纯知识性课程,它将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让大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并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以增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培养德才兼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课程的这种性质,使得高校思政课具有三个维度上的意义:知识传授、价值观引导与德育熏陶。

作为传授知识的思政课。高校思政课是一门传授知识的文化课程,这点毋庸置疑。以高校思政课四大主干课为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综述近180年来风云变幻的中国历史,提纲挈领地介绍中华民族步入近代社会的艰难与坎坷,重点介绍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先进的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尤其详细于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经济及政治领域的调整变化及经验得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从思想与道德层面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文化素质要求,帮助学生顺利度过从中学到大学的心理调适期,同时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基础知识与理论及有关法律基本精神与内容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全面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帮助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重点讲述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飞跃和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增强在党的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高校思政课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始终坚持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主导性,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豪感与自信心。

作为价值观引导的思政课。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弘扬主流价值观,塑造完美政治社会人格,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实现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深层次的精神内核,凝聚着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与行为准则。高校思政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与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相契合,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核心课程,是塑造其完美政治社会人格的最佳途径。[3]高校思政课能引导大学生把握时代脉搏,树立远大理想,增强民族观念、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帮助大学生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增强辩证思维能力,理性认知和处理历史与现实、个人与国家、权利与义务、自由与责任的关系。高校思政课鼓励大学生努力追求人生价值,正确面对生活困难与挫折,磨砺意志,淬炼品格,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高校思政课将知识教育上升到价值观教育,砥砺大学生完美政治社会人格,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进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薪火传承人。

作为德育熏陶的思政课。高校思政课始终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因为它是立德树人的核心课程,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思政课的目标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育人是思政课的根本初衷之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4]学生是高校思政课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地,高校思政课要遵循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深入研究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情感需求,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潜移默化培养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操,在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层面贯穿思政课的德育主题,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目标。[5]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夯实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础考虑,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战略高度出发,把高校思政课的育人功能摆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

大学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也是塑造和培养学生价值观的熔炉。无论是思政课还是其它任何课程,都担负着育人的重大责任。育人不仅是知识层面的丰富与提升,更是思想道德层面的陶冶与升华。高校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是立德树人的核心课程。这一性质决定了思政课传授知识的意义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思政课对大学生价值观引导和德育熏陶方面的影响,这是社会主义大学的一个本质特征。很明显的一个事实是,思政课机考只能测试出学生知识点掌握程度如何,至于更重要的价值观与德育方面的真实程度及表现并不能通过机考检验出来。

二、机考实现了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课程诉求?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各行各业有了深入拓展与应用,在教学领域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轴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教育呈现现代化、技术化、信息化发展的明显趋势,传统的考试方式逐渐发生了细微变化,考试形式也逐步迈向信息化,加之当下各种考试系统软件推陈出新,机考似乎成为一种趋势,考试变得更为便捷、高效。机考是相对于传统纸质考试模式而言的一种新型考试方式,考生的考试过程在计算机中完成,无需纸质印刷试卷,也不需要再对试卷进行印制、封装与拆卷等。机考前,教师只需对学生进行上机指导,告诉学生机考系统的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并对以往在考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说明即可,全程可以实现无人化监考。作为新型考试模式,机考对现代教育技术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深化教学范式改革具有深远影响。

机考是信息时代计算机的一个重要应用,作为一种新型考试模式,相较于传统纸质考试而言,机考系统随机组卷、自动阅卷,快速生成成绩,全过程无需人工操作,减少了考试过程中人力物力的投入,最重要的是整个考试过程无纸化操作低碳环保又高效。机考可极大提高考试的灵活性、公正性、可信度和工作效率,已成为未来考试发展的一种流行趋势,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教育的有效途径。[6]目前,机考作为一种新型考试模式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青睐,有的高校自主开发机考系统或者购买考试软件,在高校公共课考试和部分专业课考试中积极推行机考,并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机考在操作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机考虽然实现了教考分离,但同时又消解了教学重难点。机考试题库容量大,教材每章每节的知识点都有覆盖,但是教材章节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机考考试系统只能根据试题难易度按比例组卷,不能做到按照章节重要程度组卷,这就在实践中造成“整本书都是重点”的教学尴尬,考生要想顺利或者高分通过考试,就需要对教材所有知识点都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备考难度大大增加。其次,机考原本是提高考试效度,节省教师人力成本,但目前高校机考设备尚未做到自行批阅主观题的技术要求,如果机考考主观题,那么教师要对着电脑显示屏阅卷,这比传统纸质阅卷更耗时间,对视力也有不利影响;如果机考只考客观题,那么单纯的知识识记并不能很好地检验教学效果,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学生大面积蒙题现象。此外,机考对硬件设备有一定的要求,目前计算机硬件设备更新换代较快,设备损耗也较快,而高校层面硬件设备整体更新与升级比较滞缓,再加上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就有可能在机考实践中出现设备故障或老化等诸多问题,从而影响机考的顺利进行。当前,机考在大部分高校仍处于探索阶段,其适用范围、软硬件设施准备、学校领导层的认知、师生层面的接受认可等都需要一个过程,机考在当下还不是一种成熟的考试模式,其推广也只能是有限度、有范围地进行,普遍撒网式的机考模式并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高校思政课启动机考更多的是考查思政课中的知识系统部分,而对思政课价值观与德育两维度的检验很难通过计算机技术测评出来。价值观的引导与德育的熏陶是高校思政课最重要的两项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它们的意义更甚于思政课知识的汲取。价值观与德育的培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沉淀与升华的结晶,有限度的考试如偏重于客观试题的机考则很难检测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思政课机考只能检测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对高校思政课而言,基础知识的掌握是相对较为浅层次的学习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内化于心或行动的德育层面的濡染与熏陶的效果,而这一点很难通过机考检验出来。

三、对思政课考核新途径的思考

高校思政课不应该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而是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世界观与方法论分析和解决一些现实问题,这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无可估量的意义。但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有一个前提,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了解与掌握。需要注意的是,知识的汲取并不都是轻快活泼的过程,早就有教育家指出“在学习当中,并不是所有东西都是有趣的,一定有,而且也应当有枯燥无味的东西”。[7]那些枯燥无味的知识可能并不适合以一种风趣轻松的方式讲述出来,很多时候只能通过灌输,先在识记之后再来谈理解及运用能力的培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即是这个道理。思政课机考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已在部分高校实行,也显示出一定作用,不能因其不完善而作废。对于那些启动了机考的高校而言,机考可以保留,但其考核功能有限,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对机考试题进行适时更新,不断丰富题库资源,有条件的情况下高校可以自主研发更高效便捷的机考平台和机考题库管理系统。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8]这一重大任务凸显了高校思政课的价值与功能。高校思政课要融入价值观、世界观、思想品质、道德法律、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目标。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仅仅是检验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与状况,还要看其是否实现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固本与铸魂功能。所以,思政课的考核方式不应该只是对所学知识点的考查,而应该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考核结合起来进行考核。终结性考核也就是机考,侧重考核知识点;过程性评价侧重培养和考核学生能力。当下的思政课堂已全面进入网络化、移动化、数据化、个性化时代,微电影、微信公众号、慕课、微课、手机APP等形式让课上课下、线上线下融为一体。思政课堂也正逐步告别传统的纯粹讲授,大学思政课应该更活泼更多样,是思想的交汇与碰撞。现在思政课堂正面临注重互动,把讲台让给学生,丰富教学手段、改善教学状况,转换身段赢得学生的重要改变。现在的学生主体意识较强,对人与事,对社会热点问题,对国际关系等都有自己的理解,而且他们也渴望在课堂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思政课教学要从问题出发,激发学生参与,引导学生反思,推进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范式转型。根据这一形势变化,思政课过程性评价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实践教学讨论、辩论、演讲、报告等都可以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展开,争取让学生人人都调动起来,人人都参与进来,着力形成学校教育360°德育大熔炉的合力作用。这样的考核方式不仅能够检验出学生思政课知识学习之外的能力,还会因为这种灵活的考试方式一改思政课沉闷死气的刻板印象,真正让学生喜欢乃至爱上思政课。

高校思政课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与思想宣传工作的主渠道,是党和国家意志在高校的贯彻、体现与执行。在多变而复杂的时代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如何在和平建设年代深入人心,内化为大学生的实践行为,成为支撑中国社会复兴的精神脊梁,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精神动力支撑,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高校思政教育是否被当下的大学生接受并内化为思想行动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当前受社会经济转型阵痛的影响,加上互联网信息井喷,龙蛇混杂,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理想和信念的形成和塑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的影响。由于社会不良现象及风气的影响,学校教育方式方法的问题,还有家庭教育的错误熏陶,网络中泥沙俱下的各种咨询的干扰,高校思政课存在不被一小部分人认可接受。此外,这类课程具有较强的政治倾向性与意识形态色彩,单纯学理性的学习或考试容易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抵触,不利于凝心铸魂与育人工作。所以,应该对高校思政课考核方式进行探讨与改革,针对高校思政课的性质,增大过程性评价比重,多侧重学生动手动嘴及思辨能力的考核,知识性考核例如说机考可作为平时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比较符合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及现实形势的需要。

总之,信息化时代信息获取方式发生了深远变革,知识和观念的更新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迅捷。在市场化、网络化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应该恪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让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成为大学生成长的科学指南,内化为他们的精神追求和人生底色,从而夯实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思想根基。高校思政课的考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行机考,但因高校思政课的原则与核心是育人,是对个体思想品德的淬砺,而这一点是机考检验不出来的。因此,高校思政课考试应该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考核结合起来,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机考可作为终结性考核的一种方式。

猜你喜欢

机考思政课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更新注册会计师考试机考练习网站的公告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雅思机考落地中国大陆半年这些问题你应该心中有数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机考普遍 引发“手写死亡”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