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学记》中的教学思想

2018-02-24朱勇

现代教育论丛 2018年4期
关键词:学记教学相长因材施教

朱勇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具有丰富的教学思想。众所周知,教学活动是影响教育目标实现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教学是否有成效就成为大家所关注的重点。《学记》认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1]460就是说:要想化育人民,形成美好的风俗,一定要从教学入手。同时,《学记》认为学习时间的长短会有相应的考察要求,主要是为了使教育取得成效,教育有成效才能化育人民、移风易俗。《学记》中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1]461为了使教学有成效,《学记》重点论述了教师应当如何教、学生应当如何学。“‘学’和‘教’是古典儒家教育哲学的两个核心概念;这在《学记》中得到了最为典型和集中的体现。”[2]135本文主要从“教”之“应当”、“学”之“应当”、教学相长三个方面来分析《学记》中的教学思想。

一、“教”之“应当”

教师的作用十分重要。《学记》认为“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1]469就是说:五服亲属如果没有老师的教导,也就得不到应有的亲情。由此可见,教师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教师是“教”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居于重要地位,那么,教师应当怎样“教”才能符合伦理价值的要求?才能使教学取得成效?《学记》中有关“教”方面的价值标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人师之条件

一个人“应当”怎样才能成为教师呢?《学记》认为要成为教师,应当知道教育兴盛的原由,还要知道教育荒废的原因,然后才可以为人师表。“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1]465那么,什么是促使教育兴盛的原由呢?《学记》认为:“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1]464就是说这四个方面的教育方法是促成教育兴盛的原由:一是通过教育来预防学生的不良念头;二是要在学生可以接受教育的时期加以教导;三是要做到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而不超越学生的学习阶段;四是要让学生在观摩中学习、提高。关于“禁于未发之谓豫”的解释,也有不同的观点,如刘晓东①。

同时,作为教师还应当知道“教之所由废”的六个原因。《学记》中说:“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1]464一是不良行为发生之后再去禁止就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二是错过了最佳学习期然后再去学习,即使相当劳苦也很难学有所成;三是杂乱施教而不遵循进度则破坏了知识的系统性而不可收拾;四是独自学习而没有学友一起切磋、交流则孤陋寡闻;五是结交不正派的朋友会违背老师的训诲;六是染上不良的癖好会荒废自己的学业。

另一方面,《学记》中明确指出那种“记问之学”是不足以为人师的。《学记》中指出:“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1]468因为“记问之学”的教师自己没有心得见解,自己对知识都没有掌握、领悟,只是靠预先记诵一些问题资料,到时为学生讲说。凭借这种学问,是不足以为人师的。同时,《学记》还指出有些教师过于浮躁,不能认真对待“教”,而导致教育不成功,“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1]464实际上,这段话也从伦理道德方面对教师提出了要求:教师要认真对待教育事业,要具有真才实学,对待学生要诚心实意。由此可见,《学记》十分强调教师之所以是“为人师”者,不仅须具有知识,还须具有师德。“教师是教育的核心元素,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育伦理的关键元素。”[3]67“教师掌握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把教学搞好。因此,教师搞好教学是师德的高层次要求,也是教师正确处理与学生关系的一个关键所在。”[4]114

(二)要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具有丰富的思想情感和心理活动的人,而非无知无觉、无情无感的物。为师者必须了解学生心理,运用适宜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5]87作为教师,要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应当了解学生的不同心态,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过失时,教师要能知道学生出现过失的不同心态,并能帮助学生匡救他们的过失。《学记》在论及学习者可能有的四种过失情况时,认为这四种过失会有不同的心理状态。并提出教师要了解这四种过失学习者的不同心态而挽救他们的过失。所谓教育,就是助长学生的优点而匡救学生的过失。“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1]465这四种过失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的内容过多,贪多而嚼不烂;二是学的内容又过少,学习面过窄;三是轻易对待学业,不知深入研讨;四是满足现状而不求上进。

《学记》还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学记》认为“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1]466这里含有“因材施教”的教学伦理思想。“君子知道进入学问之途的深浅难易,而又瞭了学生天资的高低差异,然后能广泛地因材施教。能广泛地因材施教然后能做老师……”[6]577。孔子十分重视因材施教,我们从《论语》当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因材施教方法的实践,例如孔子对不同学生问仁有不同的回答,这就是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利用多种方式与学生交流,平时也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有一个较全面的掌握。只有在掌握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开展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7]111

因材施教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这种教育方法能够有利于促进每一位学习个体的发展,这种发展是与每一个个体的个性、特点等情况相适应的。如果从教学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说,这将有利于每个学习者获得学习利益的最大化。因材施教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强调了学生作为学习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主体性。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个性,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加以引导、启发,使学生真正学有所成。因为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成效,最终还是要靠其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的教只是一个外在于学生的知识讲解活动,并不能通过“复制”的方式直接“粘贴”给学生。外部知识转化成学生个人的知识,还需要学生主体接收的过程,而学生个体能否接收这些知识以及能接收多少知识,取决于学生个体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以及与学生个体的理解力、独立思考等方面。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在了解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引导,无论是对于“教”还是“学”都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同时,因材施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一般的教学劳动上升到一种艺术、哲学的层面,并使教师的劳动更具有创造性,使教育劳动具有了复杂化、创新性、艺术性等特征。“真正的教育劳动既是一种科学性的创造,又是一种艺术性的创造。因材施教就是一种教学创造或教育创新,它要求教师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师具有筹划和预见自己行为结果的本领,从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8]28

(三)要成为“善教者”

《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1]466要成为善教之师,至少要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能主动钻研。由于教师的“教”所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而不是执行程序指令的机器人,也不能将所要讲授的内容通过“复制”——“粘贴”的方式而使学生全部得到。正是由于教学活动的这种独特性,才使得教育方式方法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作为教师,只有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才能使学生学有成效。

一是要善于问、答。善教的教师善于向学生发问及回答学生的提问,以使教学成效更佳。《学记》中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1]467由此可见,善于向学生提问的教师能从易入难,层层递进,能使学生真正弄懂、弄通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教师一开始提问时就问到问题的最难部分或是最难的问题,那些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则会因问题的难度太大而失去学习的动力,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将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从简单的问题或问题的简单部分着手,有利于引导学生对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究,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提升。善于回答学生问题的教师总是能够根据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力、对答案的理解、掌握所需的时间等具体情况来回答。教师要根据学生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给出相应的回答,同时还应结合学生对答案的理解进度调整回答解说的速度、进程,要让学生真正明白之后才可以进入到下一个问题或是问题的下一个部分。

二是要注重启发、引导学生。《学记》认为:“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1]465教师对学生的“教”应当做到“导”“强““开”,即引导、勉励、启发,而不是牵强、压制、径直表达。做到“导”“强““开”,从而达到“和”“易”“思”的教育效果,即达到温和、平易而又引人思考,这样才能称得上是善于晓喻了。孔子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9]67“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9]89善教的教师还要注意观察学生而不要动辄讲说,要让学生用心思考、主动钻研。《学记》中提出:“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1]462这里要求教师要时常观察学生,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因为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是不一样的,观察学生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兴趣、学生的个性等具体情况,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因材施教,并能使学生按照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学习、用心思考。

二、“学”之“应当”

尊重教师是认真学习的前提。《学记》认为:“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1]467教师受到崇敬,然后知识、义理才受到尊重;知识、义理受到尊重,然后人民才知道严肃认真地对待学习。由此可见,要想使教学取得成效,尊重教师是首要的。同时,《学记》认为善于学习的人可以使学习成效最大化。“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1]467作为学生,要善于学习,“学”之“应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循序渐进、重视实践。《学记》中提出学习要循序渐进,学不躐等。“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1]462之所以强调学习要循序渐进,是因为学习的内容必须与学习者的理性发展水平相对应,而人的理性发展水平又离不开学习。当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处于较低层次时,他的学习能力、理性可接受能力也不能达到较高层次的要求。一个人的学习只有做到循序渐进,才能更好地发展他的学习能力、理性能力,才能使所掌握的学习内容按层次得到有效积累,进而取得学习成效。学生学习要按步骤一步步地前进,不能跨越其学习能力所能接受的阶段而“揠苗助长”,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学习,既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又要重视实践。《学记》中说:“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1]468由此可见,《学记》十分强调学习要循序渐进,要在实践中不断地练习,积累能力,最后才能学有所成。孔子就十分重视实践,“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9]1实际上,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是要主动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即使离开课堂,也要主动学习。《学记》中说:“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1]463这里提出了对待学业知识要积累,要练习,在劳作休息时要体味,闲暇无事时要涵泳。实际上是强调主动学习。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了“为仁”的主观能动性,“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9]73“颜渊问仁,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9]121这对我们的启示是:在学习当中,学生不仅要有“欲学”之心,还要发挥“为学由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学习、思考、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三是要重视择友。学生要重视择友,选择好的学友,有利于在学习过程中相互交流,以增进自己的学业。《学记》中说: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1]464由此可见,《学记》强调了择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果没有学友一起切磋、交流则会造成孤陋寡闻,同时,结交不正派的朋友则会违背老师的训诲。总之,独学而无友、交友不慎都会对自己的学业造成不良影响。孔子在《论语》中谈到了交友的问题,“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9]173在这里孔子认为同正直的人交友、同信实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便有益,而同谄媚奉承的人交友、同当面恭维背面毀谤的人交友、同夸夸其谈的人交友,便有害。由此可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正确选择朋友,学会选择朋友。

四是要注意预防学习中的过失。《学记》论述了人们在学习当中有四种过失的情况。作为学生,一定要注意预防这四种过失。《学记》中说:“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1]465由此可见,在学习当中,有的人学习内容过多而不能完全掌握、有的人学习面又太窄、有的人轻易对待学业而不知深入研讨、有的人满足现状而不求上进,这四种过失都不利于学习者在学业上取得成效。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学习,在学习内容的数量上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要把握正确的“度”;对复杂的问题要持续深入地研究、探讨;同时,还应当具有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是《学记》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教学思想,无论对于教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还是对教学实践的引导都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教学相长是《学记》在教育史上首先提出的重要教学思想,可视为《学记》论教与学的总纲。”[10]77-78《学记》中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1]461只有经过学习然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贫乏。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够自我反省,知道贫乏然后才能够奋发自强。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长进的。

教师要检验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成效,学生要检验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成绩,如果离开教育实践活动则很难进行有效检验。教学实践活动是教学相长的前提条件,因为只有在师生互动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为了使“教”和“学”都有成效,教师和学生之间都会有对教学成效的信息交流,以使教师和学生双方随时根据具体的教学互动情况做出及时的教、学调整,以适应教和学的发展。同时,教学相长还离不开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无论是教师一方还是学生一方发现自己的不足,都需要主动调整,即主动去弥补不足之处。才能使教、学的能力、水平不断提高。当然,教学相长则需要教的一方和学的一方共同主动去调整,共同主动去弥补各自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教与学双方的能力、水平才能互相长进、共同提高。

同时,教学相长还具有不断提高、进步的一个特点。当前一个阶段的教学互动使教学双方共同调整、弥补不足、共同提高之后,教和学双方的能力、水平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下一个阶段的教学互动又在前一个互动阶段所达到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经过再次调整、弥补不足、各自提高之后又使双方的能力、水平达到了一个更新的高度——这个新高度是在前一个新高度的基础之上达到的,比之前的高度有所进步。总之,教学相长离不开教学的实践活动,更需要教方、学方双方的互动及主动弥补各自的不足之处,以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教学实践活动是基础,教、学双方互动及主动完善是关键。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记》中包含丰富的教学思想,至今对我们的教学实践仍然具有价值和意义。《学记》重点论述了如何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能取得成效,而《学记》在论述教之应当的过程中,始终强调教师的引导、启发作用。学生是具有理性、个性的学习主体,教师的教只是外部的引导活动,而学生的学习离不开其主动性的发挥,要使学习取得成效,是离不开学习主体——学生的主动性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独立思考;学生在学习当中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同时,具体到每个学生个体,由于每个学生个体的认知能力、理性发展水平、兴趣爱好等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对不同的学习个体应当做到因材施教。《学记》认为教学是可以相长的,并主要从教师应当怎样“教”和学生应当怎样“学”两个方面来论述教和学的具体方式、方法,以实现教学目标。

注释:

①详细内容请阅读刘晓东的论文《先秦〈学记〉“禁于未发”章新诠》,见《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74—80页。

猜你喜欢

学记教学相长因材施教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游园学记——北京君谊中学国际部
教学相长角度的德育教育双赢
教学相长
以学定教 教学相长——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下的混合式学习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教学相长——“趣味数学”课上见真章
因材施教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浅议《学记》对语文教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