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作文指导要略
2018-02-24刘克国
刘克国
(山东省菏泽市单县曹庄乡初级中学,山东 菏泽)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作文写作方面存在一种普遍现象,即害怕写作文或者不知道如何下笔。与低年级学生相比,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无论是在理解能力还是表现力上均上了一个台阶,平常插科打诨、贫嘴逗乐游刃有余,但一到正经写作文的时候,却成了“心中纵有千言,笔下却无一物”。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学生延伸性思维能力和观察力不足,二是文字表达能力有限。俗话说,“难者不会,会者不难”,“怕”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对写作不得要领,没有掌握作文写作思路。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当对症下药,先消除学生“怕”的心理,再培养学生“爱”的兴趣,帮助学生找到写作方法,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改被动写作为主动写作。写作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须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提高学生能力。这样的方式可以较好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帮助学生的写作心态实现由“怕”到“不怕”,再到“喜爱”这样一个转变。
具体教学可以从“兴趣培养—观察能力—思维拓展—语言描述—文字表达”这几个方面入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充实学生头脑,帮助学生提高作文水平。
一、以兴趣为切入点,把学生带到情境中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提高兴趣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降低初始难度,不设置障碍,首先应当从命题入手。命题可以从最简单、最常见的事物开始,引导学生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并将多个事物结合到一起进行描述,以提升学生对事物的综合认知能力。经过不断练习,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会由单一、狭窄逐步向复杂、全面提升。
农村孩子日常所见大多是蓝天、白云、山川、河流、树林、稻田、家禽等等,结合这一特点,除了以这些事物作为命题外,我还尝试将深受同学们喜爱的动画片《熊出没》作为选材,以主人公“光头强”作为写作主体,请同学们将“光头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描述出来,同时结合动画片写出自己的感想。该动画片的剧情发生地点以农村、森林环境为主,描写了人与动物之间的互动,与农村的环境有一定契合度,便于学生写作。大多数同学都能将自己熟悉的剧情内容描述出来,无论写作水平高低,我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的写作热情有了明显的提升。
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事物是写作必修课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要从提升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观察力入手。小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对事物进行观察,这时教师应当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观察事物指的是对这个事物要有全面、完整的了解,例如“形、色、味”等特点,学生对其特点把握得越多越详细,可写的内容就越多。此外能引起共鸣的文章都是来自于生活的切身感受,在写作课堂上,教师切不可只拟一个题目之后,便要求学生乖乖坐在教室里憋内容,这样即使写出来内容也是生搬硬套或胡编乱造,与纸上谈兵无异。因此,一定要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观察事物的机会,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通常学生对身边事物的直观特点往往很容易把握,但也容易形成定式思维。例如让学生描写学校院子里的一棵树,很多学生会写粗粗的树干,细细的树枝,绿绿的树叶,再往下就没什么可写的了,很令学生挠头,新意不足甚至存在雷同的可能。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进行发散性、拓展性思维引导。例如加上拟人化,“多年来它如同卫士一样一直守护在我们的校园,如同雨伞一样为我们遮挡阳光带来清爽”;或者与周围事物联系起来,例如“它的树干有五层楼那么高,茂密的枝叶吸引喜鹊在这里安家”等,通过类似引导,学生很快就会找到不同的“闪光点”,变得有内容可写甚至文思泉涌,既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也会大大增强文章的观赏性。
四、鼓励学生阅读以增强词汇量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于写作来说,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而不断地读书积累词汇量也是写好作文的重要一环。引导阅读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课外读物开始,国内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名著都已经被编译成连环画或儿童绘本,图文结合非常容易理解;国外较为流行的有《哈利波特》《鲁滨孙漂流记》等等,这类读物叙事条理性较强,故事情节较为连贯,可以推荐给学生,学生读完后可以要求其用自己的话将故事串联叙述出来。
五、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向文字表达转化能力
作文要求的是描述性表达,它和日常表达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有框架和规则的,后者则是随心所欲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生平常说话完全没问题,但写作文就不得要领。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先说后写的方式,将语言表达转化为文字表达,提高学生的描述性语言方面的能力,比如,可以要求学生描述一下自己一天的学习或者自己的生活环境。在学生表述完毕后,教师要给学生做一个全面、完整的描述示范以供学生参考,之后要求学生将收获的内容用文字的方式写下来。针对农村多方言的语言环境,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用普通话进行表达,这对于保持学生语言和文字表达的一致性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