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闻误读的原因及防范策略

2018-02-24李娅玲

新闻采编 2018年2期
关键词:软文新闻报道大众

◇ 李娅玲

一、新闻误读的概念

新闻误读是对事物有意或者无意的错误理解和评估偏差进入了新闻的制作、传播和接受等环节。对新闻误读进行细分,我们把媒体对新闻信息编码过程中存在的误读称为媒体误读,相反,把新闻信息在受众解码过程中存在的误读称为受众误读。

二、媒体误读

(一)媒体误读的客观因素

1.新闻事件的动态性和复杂性

任何一个新闻事件的背后都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因素,随着新闻事件的动态发展,新闻事件背后繁杂的影响因素才会逐渐被暴露出来。2015年8月12日,天津发生特大爆炸事故,短时间内爆炸发生得具体原因、伤亡程度、波及范围等均不明确,加之一些相关利益团体故意隐瞒,使得一些媒体在保证新闻时效性的同时并未挖掘到事件的全貌,从而造成了媒体误读。

2.媒体受到“政策气球”影响

“政策气球”就是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通过媒体散发一些试探性的消息,以便引起公众的讨论和参与,收集公众对政策的态度和看法。当大众对政策的反应超过预期效果的时候,相关部门就会发文指责媒体新闻误读,从而使媒体替政府承受大众的指责。

(二)媒体误读的主观因素

1.记者对新闻事实的采访不深入

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关键步骤,在新闻的生产过程中,记者可能由于采访能力不过关、对新闻对象的表述断章取义、自身专业知识不足无法全面理解新闻现象、主观臆测等主观原因未对新闻事实进行深入采访,从而导致新闻误读。

2.媒体为了满足自身利益

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下,一些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在新闻报道中夸大或者歪曲事实,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转发,不断转载和炒作,使得新闻误读不断加深;此外,一些媒体为了获取商业利益,即使在国家严厉禁止“有偿新闻”的政策下,仍然顶风作案,以各种形式进行有偿新闻,从而为广告商进行宣传。

三、受众误读

(一)受众误读的客观因素

1.媒体受到相关行政压力

中国的官方媒体属于事业单位,必须接受党政机关的直接领导。因此,官方媒体在一些关乎地方利益的新闻报道上往往受到地方行政的巨大压力,常常大肆报道当地政府的政绩和好的方面,而对一些负面新闻则呈现出不报、漏报或者缓报等情况,使得受众误读为本地的负面新闻较少或者不存在负面新闻。

2.新闻标题表述不当

新闻标题虚化某些新闻关键要素,造成只看标题不看内容的受众对新闻的误读。2017年8月28日,《北京青年报》发表一篇名为《学历继续教育将取消 上班族扎堆赶名校成考末班车》的新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大众恐慌。实际上,媒体在新闻标题的表述中虚化了学历继续教育不再继续的范围要素,即普通高等学校将不再举办本校全日制教育专业范围外的学历继续教育,没有举办全日制专科层次教育的普通本科高校,不再举办专科层次的学历继续教育。

3.广告伪装成新闻

媒体中存在一些文章,看似是新闻报道,拥有新闻的标题,新闻的结构,新闻的词汇,实际上却是披着新闻形式的广告,这种广告被称为“软文广告”。因为软文广告常常混淆广告和新闻的界限,使得受众常常对此感到迷惑,误把软文广告当做新闻。即使国家政策明文规定软文广告必须明确标上“广告”字样,但是不少媒体往往在文末写上小小的、不引人注目的“广告”二字,使得很多读者产生误读。

(二)受众误读的主观因素

1.受众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通常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在受众接收新闻的过程中常常会因刻板印象而产生新闻误读。例如新闻中的医闹事件,很多受众就会产生医生态度恶劣是造成医闹直接原因的刻板印象,实际上可能是患者家属的原因,但是受众对医生态度恶劣的刻板印象已经形成,所以会按照自身的印象来评价新闻事件。

2.受众自身的立场、知识与价值观等因素影响

受众对于新闻的接收过程就是解码的过程,受众会在新闻解码的过程加入自身的立场、知识、价值观、国籍、年龄以及性别等各种因素,从而对新闻产生不同的解读。2018年初,一篇名为《寒门博士之死:博士生怎成导师“家仆”?》的新闻报道在网上刷屏,该新闻报道叙述了一名寒门博士杨宝德溺水身亡的事实,并报道了杨宝德和其导师的部分聊天记录,引起了受众的广泛关注。不同的读者基于不同的立场、态度和文化背景等因素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其中不乏对新闻报道本身的误读。一部分读者认为是杨宝德的导师对学生的不当要求直接造成了杨宝德的死亡,一部分读者认为是杨宝德自身心理承受能力差而造成自杀的,还有一部分读者认为是当下国内高校不平衡的师生关系导致杨宝德悲剧的。实际上,关于杨宝德事件,新闻报道只是客观叙述了杨宝德之死的事实,并没与将杨宝德之死与其导师或者学校建立任何的直接因果关系。

四、新闻误读的防范策略

新闻误读是社会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但是不能对这种现象放任自流。为了更好地促进传播意图,维护新闻客观性、媒体公信力以及社会和谐,我们就要尽量减少无意识的新闻误读,允许和宽容积极的新闻误读,坚决防范消极的新闻误读。

(一)媒体工作者应该加强职业技能、坚守职业道德

在加强职业技能方面。首先,记者应该增强新闻采访能力,能够通过对新闻对象的采访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其次,记者要增强新闻调查能力,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闻线索,必须进行调查求证,而不是盲目地依赖网络信息资源;最后,记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知识积累,学习其他行业知识,避免在报道某些专业领域时因知识储备量不足而误读新闻。

(二)政府应该信息公开、加强对新闻传播规律的认识

在信息公开方面。首先,政府应该清楚认识到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对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权威性,减少媒体和大众对政府的消极新闻误读等方面的重要性;其次,政府要及时公开行政措施、行政结果和行政影响等信息。最后,政府必须让大众和媒体参与到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政策的制定、决策和实施中去。

在加强对新闻传播规律的认识方面。政府要尊重新闻的客观真实性,当面对负面新闻或不利于自身的新闻时,应该正视问题,迅速处理问题。同时,政府应该允许媒体和公众自由表达,并且通过媒体和大众进行沟通,向大众不断展示事件的处理进展和结果,避免引起大众不必要的消极误读。□

参考文献:

【1】陈力丹.别让读者误读新闻标题[J].《新闻与写作》2007(6):58

【2】董强.从新闻误读看媒体责任[J].《军事记者》2005(5):17~19

【3】王士成.新闻误读现象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3

【4】蒋昕捷.媒体因何屡屡“新闻误读”[J].《新闻事件》2010(10)):15~16

【5】蒋连根.曲解新闻,何以泛滥[J].《中国记者》2012(4):41~42

【6】胡侠.梁芷铭.媒体误读的解析[J].《编辑之友》2014(2):66~68

【7】张芹.传媒功利性误读意欲何为[J].《新闻实践》2010(10):11~14

猜你喜欢

软文新闻报道大众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新媒体软文与传统软文的区别》教学设计
大众ID.4
上汽大众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E 时代背景下互联网软文营销研究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