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报业寒冬下,报人更当明确定位精准发力

2018-02-24乔宏阁

新闻采编 2018年2期
关键词:报业发力报纸

◇ 乔宏阁

作为一种媒介形式,报纸的影响力与经营状况近年来在整体上呈下行态势。因为下行幅度巨大,业内人士一度以“断崖式下滑”言之。作为一名从业逾20年的报人,自己对此感受尤深,同时也在痛苦中进行着思索与探究。去年以来,通过参加省委宣传部在浙江大学组织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通过参加由扬子晚报承办的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年会报人研讨,通过观察走在全国前列的报纸的采编及其它相关运作情况,我感觉受益良多。较高平台上的学习交流,结合具体的报业实践,让我对报纸采编与营销较之前有了一些新的理解。这些理解,可以从“知”与“行”两个层面概述:所谓“知”,主要是从报纸与报人的自我定位和自我评判来说的——就报纸而言,多数纸媒已不宜以“主流”媒体自居;就报人而言,则应清醒认知现实,并以“绝不妄自菲薄”自勉。所谓“行”,即要明确报纸与报人应至少在3个方面发力:真正实现转型,专心做好内容,确立用户思维。

一、从“主流”到“传统”:要认清自我,更要葆有信心

过往一年多的学习与报业实践,让我对纸媒的真实生存状况与社会定位较之前有了相对清醒的认知:很多年以来被称作“主流媒体”的一些媒介单位,其实在当下已谈不上什么“主流”,若非要给单位名称加个修饰词的话,就只能以“传统”谓之。也就是说,用受众关注度、市场影响力等硬指标考量,很多纸媒已经当不起“主流”二字。更准确、更合乎实际的说法,只能是“传统媒体”。这样一个基本判断,是报人开展工作的前提。

一直以来,在担负重要宣传职责、具有强大政治影响力的各级党委机关报之外,不少晚报、都市类报纸也自视甚高,对外界给予的“主流”评价坦然接纳。的确,回望过往,一些直接面对市场的晚报、都市报曾有过颇为滋润的日子。其间若干年,这些报纸中的佼佼者无论发行数还是广告量都足够高。一些特别的时间点,如逢“八”的日子,如报纸生日的时候,还有过版面难求、广告商排队等候的情形。那个年代,至少从市场的红火情况看,这些媒体或许是可以被盖上“主流”的印章的。但时过境迁,那样一种红火热闹早已不复存在,但其中一些从业者仍习惯性地以“主流媒体”自居。这样四个字(“主流媒体”)摆在那里,会让不少报人自我麻痹,无法对自己所在媒体的真实状况有清醒认知和准确判断。而大到做成一份事业,小至干好本职工作,人们都须对自己所做之事在社会中的基本位置有一个清晰认识和理性把握。对报人而言,唯有认清自我,方能确定摆脱困境的合适目标与正确路径。

在这里,对报人来说,有两句话或许是可以用来进行自我认知与自我激励的。一句是“正视现实”。此间从业者正在遭逢从第一张报纸问世以来从未有过的报业寒冬。认清这样一种冷酷的现实,同时接受自己职业身份、社会认同感、经济收入等全方位下坠的状况,对每一个身处其间者都是极其痛苦的——从物质回报减低对实际生活产生的影响,到被社会公众看轻乃至无视对曾经有过的职业荣誉感的重大打击,都足以让就职于传统媒体的人难堪与尴尬。而这样一种情形,正可以激励报人知耻后勇、奋发图强。

与此相关联,我们要说第二句话:“绝不妄自菲薄”。现今的传统媒体圈,有两种情形同时存在。其一,正如前文所言,一些身处境况不佳单位的报人仍一味地以“主流媒体”从业者自居。这些人有点像自欺欺人、只能仰仗“精神胜利法”苟活的阿Q。其二,另有一些人,面对困局只会悲观失望,以至丧失了最基本的从业自信。这些人,就像某些重病患者。一些病者,虽然疾患较重,但远非致命,只要积极面对,正常治疗,完全可以存活并且治愈,重新过上健康快乐的日子。但他们中的很多人,对疾病太过恐惧。因为少了战胜病患的信心与求生的信念,一些本来可以重获健康的人却最终被疾病击倒。这实在令人痛惜。我们应该从中获得启示:曾经在市场上如鱼得水的报人若少了信心与信念,几乎不可能挺过这个纸媒的寒冬。道与术,前者才更为重要。而建立于清醒自我认知基础上的信心与信念,正是报人必须坚守的“道”。有了这个,对脱困办法的探讨,对前行路径的寻觅,以及其他种种生存与发展之“术”才有操作和实施的可能。

二、从3方面发力:真正实现转型,专心做好内容,确立用户思维

纸媒在困境下应该循着怎样的路径向前走?自己通过在实践中学习与观察,认为至少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1、对报纸等传统媒体而言,眼下该做的事,与其说是“融合”,不如说是“转型”。一段时间以来,各家报纸都在争先恐后地做着与网络、与移动客户端相关的事情,并且称之为“媒体融合”,似乎要把网络与新媒体的各样东西拿来为我所用。这样一种表述——“媒体融合”,看似很生动,实质上却未必有多少变化——很多报媒仍是原来的大体架构和运作方式。这并不能改变报纸受众数量锐减、被关注度下滑的惨烈现实。而且,几乎没几家报社能从被自己“融”进来的新媒体那里获得真正够分量的利益,“变现”实在太难。由此看来,报纸与电视,以及其他传统媒体,确实应抛却很多现在已不适合的固有的东西,真正下决心实现某种质的转变。这样,可能才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一天。正如一些媒体领军人物和研究传媒的专家所言,包括报纸在内的传统媒体,应着眼于建设新的技术支撑架构、新的信息传播渠道与新的人力资源系统,并一步步照此方略把具体工作做到位。这当然会面临资金、技术、人才等诸多方面的瓶颈与难题,但就算千难万难,也要沿着这一路径咬牙前行。相比听起来已经有些轻飘飘的“融合”,这种脱胎换骨乃至伤筋动骨的转型与变革,才是报纸真正需要的。

2、无论风云如何变幻、时代如何发展,对任何媒体来说,把内容做好都是最基本的。去年在浙大学习期间,老师讲授的两个新闻案例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案例是宁波9旬老者放弃治疗前与老伴最后“牵手”;一个案例是西湖景区搭桥助野生小鸳鸯翻围网觅食。两个真实发生的故事都足以令闻者动容。它们在报面上、在新媒体上发出时均获得极高的关注度与点击量。这就再一次告诉我们,无论是报纸这样的传统媒体,还是微信这样的新媒体,都要用好的内容来赢得受众的青睐。对传统媒体从业者来说,更不能放弃做好报道的努力。就是说,在这方面既要尽到本分,至少不在内容上出明显的错;又要多多用心,竭尽所能提高内容的质量。这些年在报业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不少从业者无心恋战,很难推出真正高质量、打动人的报道。更有个别人,连基本的敬业精神和起码的负责态度也近乎丧失。近两三年,有些报纸出的差错可谓触目惊心。从本质上讲,这是少数报人职业责任感大幅削弱所致。它又进一步加剧了报业下滑的态势。如果任由这种恶性循环的状况发生与延续,在遭新媒体吞噬之前,一些报纸就已自取灭亡。

3、要真正确立用户思维,高度重视用户体验,这是传统媒体在移动互联时代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之点。这与上面一条所说的做好报道内容相关,但外延又远远不止报道内容。各种产品或商品的生产者与销售者,都需重视其所推产品或商品会在多大程度上被使用者、消费者所接受所认可,并由此不断改进产品(商品)质量,提升服务水平。这已成千百年来的定律。如果说在物质短缺与计划经济时期,这一定律一度未能得到应有的尊重。那么,在告别短缺经济,物质供应极度丰富,市场供求状况由买方决定的现当代,此定律已经受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尊崇。而移动互联时代,“重视用户体验”甚至成为互联网思维中最基本的一条。从现实情况看,这个早有历史渊源的定律,其作用力显然已达极致。当今时代,从物质的到精神的,任何类型产品的推出者,都绝不能忽略其产品可能给用户带去的感受。如果真有人视用户为无物,不更多地从用户需求出发提升产品质量,改进服务状况,其产品可能瞬间就被人们丢弃。对于亟待受到关注的报纸来说,已有或潜在的受众更是极为重要的,报人不能不极端重视他们的体验和感觉。在这方面,报人若之前可以不那么讲究,姑且容忍送报迟、报道不好看、报面有差错等偶发的过失。那在新媒体时代,若这些方面做得不好,报纸真的会被受众弃掷一边。所以,如果之前报纸从业者说“为读者服务”“为受众着想”时,很多情况下更像是在喊一句口号,那至少从现在开始,报人就要郑重地告诉自己,“为读者服务”“为受众着想”以及其他与重视用户体验相关的理念,都是传统媒体活下去需要恪守的根本的东西。□

猜你喜欢

报业发力报纸
报纸
人大发力 让“执行难”不再难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这12件事,十九大将全面发力
瞄准“房子不是用来炒的”发力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报业转型路径——报业地产走势探析
报业数字化及媒体使命——中日学人、报人关于报业未来的思考与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