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小学翻转课堂的越界及其融合

2018-02-24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家庭儿童家长

(阿坝师范学院,四川 汶川 623002)

《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工作开展的如何,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①教基一[2015]10号.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6/s7053/201510/t20151020_214366.html,2015-10-16.教育部原总督学柳斌认为: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代替不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与其他教育间具有明显边界,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翻转课堂将学校教育部分转移到家庭中实施,从目前看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儿童长远健康发展的视角而言是短视的、不科学的。根据这一论断,本研究具体剖析了翻转课堂越界进入家庭的不良表现,在此基础上分析产生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最终为翻转课堂模式科学健康发展提出建议和对策。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也译颠覆课堂或翻转教学)。

自2000年后,拉格(Lage)、巴克尔(Baker)等人分别首次提出“颠倒课堂”、“课堂翻转”②Lage,M.J.,Platt,G.J.,&Treglia,M.Inverting the classroom:gateway to creating an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2000,31(1).名词伊始,随之而来的萨尔曼·可汗创建可汗学院,美国林地公园高中乔纳森·博尔曼等两位自然科教师的教学实践,到2011年步入中国,建立了C20慕课联盟。世界范围内正在刮起“翻转课堂飓风”。③尹华东.对国内外翻转课堂热的冷思考:实证与反思[J].民族教育研究,2016,(1).翻转课堂作为“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将“课中知识传递——课后知识内化”的传统学习过程向“课前知识传递——课后知识内化”翻转,学习形式混合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教师角色由知识传授者和课堂管理者翻转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引导者,课程实施方式由知识讲授为主翻转为问题导向、活动探究主导,④钟秉林.“翻转课堂”颠覆了什么[J].中国教育学刊,2016,(3).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翻转课堂在学校情境中将宝贵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但是,这种课堂教学时间高效率的利用背后,是挤压和占用学生更多非在学校时间为前提,表面上学生在学校课堂上能够集中“宝贵时间”解决问题,实则学生在课下,特别是家庭中,所花费的课前学习时间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有增无减。随着课堂教学系统向家庭的非整体性转移,衍生出对学生家庭时间、空间、内容和功能等方面地“侵占”。家庭学习氛围不足、家长对学习的过度关注而形成的约束性,①戴宁,曹辉.翻转课堂的冷思考:价值与限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6).家庭教育缺乏时间保障,家长角色异化成为教师代理人,家庭教育的“学校化”倾向等,即翻转课堂越界。

一、中小学翻转课堂越界的表现

(一)学校教育时间向家庭延伸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②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content_1667143.html,2010-7-29.翻转课堂模式很重要一点是将原来需要在课堂上花很多时间进行的新知识讲解搬到了课前,即让学生事先登录教学平台,学习视频化教材,完成相关学习任务等课前操作。这些活动需要儿童自己课前在家庭中完成,在通常情况下,按照一节课普遍40分钟计,课堂上40分钟才能完成的教学活动,课下大多数学生花费的实际学习和预习时间远超40分钟,就目前小学普遍开设的10门学科课程为例,每天安排8节课,学生的课前学习时间约在320分钟也即5小时左右,加上国家要求的小学学习时间在6小时以内,那么小学生花在学习学校功课的时间普遍在11小时。除去睡觉大约8小时,剩下的5小时也就是儿童真正能够与家长进行互动、沟通和交流的时间,其中还要包括吃饭、个人卫生以及日常事务。随着家庭教育时间被翻转课堂的课前学习时间严重挤压,家庭教育失去了开展的时间基础。同时,翻转课堂模式又以布鲁姆的掌握学习论为理论基础,③叶波.翻转课堂颠覆了什么——论翻转课堂的价值与限度[J].课程·教材·教法,2014,(10).认为只要提供充裕的学习时间,任何人都能学会任何东西。视频化教材对于某一学习内容的讲解能够让学生进行异步化学习来反复看或反复练习,这样也就让学生在家庭中学习时间有增无减。

(二)家庭空间环境制度化

家庭环境相较于学校严肃、庄重、活泼的环境氛围来说,是让儿童感觉轻松、温馨、愉悦的地方。同时从儿童心理发展来说,现代心理学的数据表明6-12岁的小学生专注力在10-30分钟,初高中生的专注力也在30分钟左右。家庭提供的物理环境极易分散儿童专注力,与此同时儿童自身专注力持续时间也相对较短,所以让儿童在家庭中顺利完成“类教室”的课前预习和复习过程,对中小学生来说也是不小挑战。在世界著名的瑞士瑞吉欧教育理念中,“环境”被隐喻为除教师与家长外儿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第三位老师”,④王亚.解析瑞吉欧幼儿教育的学习机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学校教育者深谙此道,因此学校物理空间环境布置以最大限度降低环境对学生的干扰为主要目标。这说明,在家庭中开展的翻转课堂只有环境设计上无限趋近于学校环境消除干扰因素,才能最大限度保证学生的有效学习,实现预期目的。为了在家庭环境中顺利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课前学习”,教师或者家长就会最大限度减少家庭中能够干扰儿童专注力的无关要素,重塑儿童家庭的学习环境,家庭环境逐步异化为没有成群的同学和插秧式的座位,但有教室中的氛围以及线上教师、线下家长,教师与家长分别在教学和管理实现的具体分工,家庭环境按照学校空间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建构起来。

(三)应试教育语境下“重智轻德”的弊端

应试教育语境下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服务于学生的课业成绩和升学率等外在功利化价值指标,窄化了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与素质教育宗旨相距甚远。同时,现在家庭教育中家庭围着考试转、课程转、升学转,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等问题由来已久。翻转课堂与家庭教育先在痼疾之间,内在一致的功利化价值取向让二者具有天然的耦合性,共同滑入了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的“泥沼”,以致家庭教育主体在无意识情况下遗失了儿童道德教育的“高地”。翻转课堂进入家庭中也更加坚定了家长开展以知识主导的家庭教育的正确性。裴斯泰洛齐在考察儿童道德教育的发展原理时提出(道德教育)源自于家庭中的母亲,“在符合儿童人性成长的条件下,儿童对母亲的自然需求和依赖所产生的爱的印象,儿童对母亲提出请求在实现过程中留下的服从印象,母亲哺育儿童所留下的感激印象,儿童对母亲的天然依赖所留下的信任印象。爱和服从、感激和信任二者间的结合……让儿童的良心萌芽。同时让儿童们产生了这样一个感觉,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任何事情单纯只为了自己,随之萌发了义务和权利感。”①林斯澄.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图景——从《林哈德和葛笃德》切入[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7,(1).韩国教育部文龙鳞部长也指出道德教育完全应该是家庭中的父母职责。

(四)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

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称赞翻转课堂“预见了未来的教育”,未来教育应该是全域式的教育,教育不应只是学校“藩篱”之内的事情,将受教育者置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及其融合的视野之下,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家长需要有效督促学校按时学习视频化教材,并对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或者学习疑惑进行解答,这一过程使家长在家庭中的角色和教育内容发生变化,家长督促儿童实施翻转课堂学习过程中扮演了学校里的教师,是教师角色在家庭中的再现,导致家长在儿童发展过程呈现角色复杂化,角色间界限愈加模糊,家长变相成为“学校教师的代理人”。随之而来是这种角色所承载的职能让家庭教育的内容呈现与学科教师传授学科知识类似的“同质化”趋势,家庭教育中应有的家风、家教、道德教育等内容让位于学科知识内容。翻转课堂向家庭中时间、空间、内容等方面的延伸,让学校教育向家庭教育僭越之势日盛。相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儿童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过程中独特的价值,使其存在明显分野的应然状态正在被应试教育、现代技术、学校教育霸权等话语逻辑混淆和消解,家庭教育屈服于学校教育并日趋呈现“学校化”趋势。

二、中小学翻转课堂越界的归因

(一)技术理性的局限性

学校教育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整合产生了翻转课堂一类的教学样态,它们在提高知识传授效率、节约课堂时间、聚焦学习问题、提升教育质量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对此大多数人认为这是技术理性在教育领域的“又一次胜利”。回首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依托教学机器开发程序教学法,到MOOC、SPOC、翻转课堂等层出不穷的教学形态,技术理性一次次将人类发展置于世界坐标的原点中心位置,世界成为了人类发展所需利用和消费的对象,技术异化随之产生——人类逐渐沉沦为技术的奴隶,人性缺失和文化割裂随之出现。②黄秀兰.从“技术崇拜”走向全人发展[J].教育评论,2015,(7).翻转课堂所承载的高效教学等教育理念,让教学呈现标准化、同一化端倪,其背后是技术理性、工具主义的扩张,翻转课堂将传统教学程序的反转也正是技术理性所倡导按照严格的技术思路程序化、可控化的开展精准规范的机械化流程。翻转课堂教学过程所秉持的技术理性理念也逐渐背离教学活动的本真追求,课上和课下的学习活动失去了基本的价值属性和人文向度,变异为一种纯粹技术层面的任务行为,导致了学习活动的异化。这种异化一方面抑制儿童及其未来全面发展,将儿童的成长视野束缚在教学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另一方面儿童及其未来的健康成长在缺乏主体性和创新性中丧失,儿童成为“单向度的人”,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为儿童未来生活所准备的是“思想贫困”和“情感沙化”的世界。

(二)家庭教育素养欠缺

家庭教育素养欠缺主要体现为家长自身对儿童实施家庭教育的知识与能力不足,家庭对学校教育过度迷信两个方面。一方面,家长缺乏家庭教育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目前中小学生的家长多是20世纪70-90年代出生,他们刚刚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开始阶段,其中接受过高等教育具备高学历的家长数量不是很多,从其教育的程度来看他们所具备的对儿童进行家庭教育的知识和能力还相对欠缺,这必然将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寄希望于学校教育。同时,市场经济繁荣发展,为满足物质发展,特别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隔代教育现象较为普遍,儿童的家庭教育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承担,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于儿童的教育基本停留在几十年前他们做父母时的教育知识来给现在的儿童,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与教育发展的现实中,教育水平和效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家庭过度迷信“学校特权”。借鉴卢梭在《爱弥儿》开篇语,“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所言,对于家长而言潜意识中认为:凡是出自学校里的东西都是好的,一旦不是学校的东西就变坏了。因此,对作为学校教育产物的翻转课堂,家庭更是“如获至宝般”接纳吸收。前段时候有一个“关于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态度”的调查中,被问及:“你对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有怀疑吗?”一半以上的被访家长认为基本没有,并给出,“如果我能教育好娃娃就不会送他去学校”、“孩子上的是区里的重点小学,就是托关系也很难送进去,这样的学校简直求之不得嘞”,“刘xx所在班的科任教师都是学校里数一数二的老教师,孩子在这杨的班上我很放心”之类的回答比比皆是。

(三)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功利化

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功利化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目标弱化为儿童的智力教育,课程实施围绕考试转、学科转、升学转现象明显,儿童学习产品化。首先,人才培养目标弱化为智力教育。《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目前,中小学校与立德树人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而立德树人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①教基二[2014]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4/201404/167226.html,2014-3-30.相反,教师心中普遍的“好学生”中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是重要衡量标准,因为学生的学习成绩优劣直接与教师的职称、工资等福利挂钩,与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发展现状息息相关。以知识和技能学习效果的优劣直接关联学校、教师的切身利益,因而中小学人才培养目标窄化为学习成绩的达标程度。其次,课程实施围绕“三转”的现象明显。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窄化,课程实施也相应的围绕考试、学科和升学率开展,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开设但是不参加考试的科目授课时间被严重压缩,特别是很多学校的小升初班、中考班、高考班大搞题海战术,美术、体育、音乐等非统考科目课时被占用或直接取消课程,学校、教师和学生都为“升学”这一目标努力,素质教育有名无实,课程实施成为服务应试教育的“帮凶”。最后,儿童学习产品化。作为应试教育战场上的主角,学校如何严格、教师如何努力还是需要学生将知识内化,于是从学校到班级逐层下达指标,学生物化为学习的“产品”,有统一的“质量标准”认证,学校因而乐于接受能够进行标准化生产的工具,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标准化生产的“工具”,天然地为学校教育所需求并欣然悦纳,学校教育从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到掌握学生受教内容的“轨道”,最终让学生的学习以产品化输出,接受升学等质量标准检验。

(四)家校之间合作路径阻隔

家校之间合作路径阻隔主要体现在儿童成为家校之间的“缺席被审判者”,家长会成为家长的通报批评会,教师片面的家庭教育观等三个方面。第一,儿童在家校关系中常常以“缺席被审判者”的角色出现。家庭与学校因为儿童发展的共同夙愿走到一起,探讨儿童当下的生活、学习状况,讨论儿童的发展计划等成为主题,在这一过程中因错误、不足、退步等对儿童来说的消极因素成为二者走在一起的重要原因,因为儿童给家长和教师提供的厌恶刺激,儿童在这一审判过程中往往是没有到场的,最终的“审判结果”由家长宣布和执行。这种情况下儿童一方面不愿意家庭参与学校工作,另一方面也不希望教师与家长之间有频繁交流,儿童成为被审判者在家校之间缺席让家校之间的沟通桥梁断裂。第二,家长会成为家长的通报批评会。学校会在定期召开家长会,不幸的是为数不少的中小学校通过家长会向家长通报孩子考试成绩,甚至公布各种排名。家长会缺乏家长与学校之间育儿经验的交流分享、学习成长过程的诊断沟通。家长会上家长得到因为儿童考试成绩不佳的批评指责,尊严和自信荡然无存。家长会成为归咎学生教育失败的“揪斗会”,批斗的对象是仅仅是来自单方家长所代表的家庭,“这种家长会直指儿童教育失败的直接原因是家庭教育的失败,这是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一种赤裸裸的僭越”。②刘利民.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边界[J].中国教育学刊,2017,(7).第三,教师片面的家庭教育观。长久以来人们以蜡烛、春蚕、向日葵等形象隐喻教师,教师被认为是永远不求回报、只知牺牲奉献的“圣人”,教师职业社会期望的虚高让教师群体滋生一种天然“教书育人,没人比我在行”的错误观念,教师甚至无条件让家长成为其“助教”,近期网上一位家长晒出的一份学校开具的《家长须知清单》:数学《口算》第8页‘练一练’,家长批改并签字;英语完成书写作业外,每天需听光盘并指读,每次听读完成后家长英语书上写明学生表现;语文抄写生字,家长负责听写并签字……家庭教育无疑成为了学校教育的延伸,家庭教育围绕学校教育转,家长围着教师布置的任务转。

三、中小学翻转课堂健康发展的出路

(一)做好全域教育的顶层设计

全域教育立足儿童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宏大视域,将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儿童生长与未来面向的全部场域作为教育的空间尺度,消解学校藩篱内进行的独专教育。秉承儿童教育不仅是一个人、一个社会的事情,而是立足人类发展的立场整合育人过程的诸多要素。因此,需要对中小学翻转课堂从更高视角进行审视和解读,全面进行顶层设计。具体做法是,首先,全面动员全域范围内的诸多资源,挖掘翻转课堂有益发展的素材。儿童发展不是学校一家之事,它涉及儿童的家庭、未来职员需求的企业等诸多直接或间接利益相关者,且在云计算和大数据挖掘背景下,单凭学校这一社会细胞一己之力挖掘和统整翻转课堂的资源显得苍白无力。因而,需要充分利用全域中的各方力量集合富集的资源,为翻转课堂提供最丰富的素材保障。例如,组建各种类型的专业学科联盟,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平台内成员可以收集和分享平台中的资源,实现富集数据资源池中的深度挖掘,提供最经典的翻转课堂素材。其次,立足全域主体多元化诉求,创新翻转课堂的“共在”样态。家庭与学校作为全域主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建立家校间平等对话机制的基础上,充分表达来自学校、家庭方面的不同诉求,结合自身在儿童发展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优势领域探寻“最大公约数”,让翻转课堂课前在家庭中能够结合家庭教育的具体诉求和优势,有计划为儿童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内容和过程,课中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能够结合学校教育的专业性、系统性和制度化优势开展立体多元化的教学活动,让翻转课堂在不同场域中能够实现不同教育形态“共同存在”的价值属性,让不同主体在儿童发展实施翻转课堂中都能获益。最后,引入儿童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定制个性化翻转模式。让儿童在翻转课堂特别是课前视频录制,以及课中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作为全域教育中的成员能够以新手身份部分、不充分地参与其中,进而了解全域其他成员(教师、家长等)为建构知识形成翻转课堂所做的事情,在这一过程中儿童能结合自身的旧有经验和思维方式在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等多个环节边缘化参与,使翻转模式与自身的学习诉求和知识建构最大限度接近。

(二)明确各自界限,发挥各自优势

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有明晰的界限早有论述,因而在儿童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过程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该“保持有效距离”,在此基础上发挥各自优势,利用翻转课堂提供家庭与学校有机联系的机会,为儿童发展保驾护航。

一方面,家庭应该发挥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在为知识学习提供经验支撑方面发挥作用,在促进家庭教育儿童成长的“回归”等方面的优势。其一,家庭应该充分发挥在儿童道德教育方面的天然优势,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父母应该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营造良好的家教和家风氛围,从小培养儿童的爱心、责任感、义务感和公德心,让儿童心灵充分汲取道德营养的滋润。其二,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进行有意义建构的过程,任何由价值的学习都是意义建构的结果,以学习者原有经验为新学习的起点是现代学习的重要基础,而家庭在这方面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基础。去年,教育为国人瞩目的芬兰兴起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更是将其作为重要的理念并加以实施。例如,儿童到动物园接触到大象对其形成的感性认识和体验,那他在语文学习中认识和体会“盲人摸象”、“曹冲称象”相对其他没有见过大象的同学就更加具体和深刻。家长在这一过程中国应该为儿童创造和提供各种机会和条件,让儿童能够接触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在生活中提供儿童教育的感受和认识。

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应该秉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理念,发挥其在儿童教育中系统化、专业化和制度化的优势,为儿童的素质提升和整体发展提供坚实支持。首先,发挥学校教育提供五育系统教育的优势,保证儿童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公布,促使育人模式产生全新变革,学校教育应该以全面发展的人为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具体应该从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等六个方面具体开展。其次,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随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等政策文件的颁布,以及教师资格考试推行国考化、教师资格证考核制,从国家、学校和个人层面保证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有效供给,也就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为儿童的学校教育提供高质量的师资。最后,发挥学校制度化优势,提供儿童学习和成长的保障。现代学校按照先进教育理论从学校硬件和软件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建设,规范化的学习环境,制度化的生活作息时间,科学合理的管理规范,提供儿童个性化和社会化发展的保障体系。

(三)构建家校合作教育共同体

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视野下探究翻转课堂,目的是为了促进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更好服务教育教学,本研究认为一种新的翻转课堂不应只有学校一方承担,而是应该立足于家庭和学校,构建为共同服务于儿童成长的教学模式,家庭与学校合作建立教育共同体是消弭当前翻转课堂越向家庭教育导致不良影响的有效路径。首先,共同的心理愿景是构建家校合作教育共同体的前提。双方共同秉持以人文本、立德树人的教育信条,承担教育儿童的责任和崇高使命。其次,知行一致是构建家校合作教育共同体的基础。学校与家庭在育人方面步调一致,形成一种新型的“支持——协作”互动机制,在翻转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以及资源开发和利用上实现多维度、多层次的动态合作关系。再次,协同合作是构建家校合作教育共同体的保障。通过教育社区和家校联盟,促进学校和家庭在物理环境、心理环境和教育产出等同步建构,依托翻转课堂搭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桥梁,实现二者的有机无缝衔接。最后,真诚以待、守望相助是构建家校合作教育共同体的归宿。家长是家庭的代表,也是学校教育的志愿者;教师是学校的代表,又是家庭教育的志愿者。教师可以针对家庭教育疑问寻求家长的帮助和支持。在秉持“为了儿童的一切”理念这个大家庭中家长和学校各自代表不同的方面,但是大家都推心置腹指向儿童能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这个同一目标。

猜你喜欢

家庭儿童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留守儿童
家长请吃药Ⅱ
六一儿童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