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文本、学生,三位一体
——浅谈有效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

2018-02-24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田维勤

学苑教育 2018年17期
关键词:诗歌意识文本

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 田维勤

在新课改逐步推进的教学一线,对有效课堂的追求已成为广大一线教师的自觉意识。但我们也遗憾地发现课堂的低效现象屡见不鲜,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很多教学因素有关,但最重要的一点应该是教学目标设定有误。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对学科目标的内涵理解不准确、不深入,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出现不少问题,而这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的低效。其一,教学目标模糊、随意。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纲”,“纲举”才能“目张”,明确教学目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对教学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表现为对教学目标认识不清,陈述模糊、随意。比如有的不能认识到“教材只是例子”的内涵,而是把读懂这一篇课文、把握这一个中心作为教学目标,换一篇课文学生又不会阅读了;有的有语言目标和思维,而没有审美和文化目标;有的有文化目标,而忽视了语文工具性的特点,把以语言文字为本的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课。其二,教学目标空泛、刻板。每篇文本都有独特的个性和魅力,但有的教师却抹杀了文本之间的区别,古诗词教学,教学目标都是品读意象、意境,感受诗人情感;小说阅读教学,教学目标都是分析小说三要素,把握小说主旨;文言文教学,教学目标都是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章主旨……有的简单地以文体确定教学目标,有的以单元目标代替课时目标,以致出现这样的现象:必修1的文言文教学目标和必修3的文言文教学目标毫无区别,必修3的小说教学目标和必修5的教学目标没有区别。这样的课堂何谈有效?又怎能实现学生的逐步提高和发展?

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紧密相关,同时也要考虑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也就是说,课程、文本、学生,三位一体,构成确立教学目标的基础。

一、课程意识

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课程标准,而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就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又有不同层级:由学年(学期)目标到单元(主题)目标,再到课时目标。由于上位目标决定下位目标,在确定学习目标时,教师必须弄清楚它的上位目标是什么,才能准确定位下位目标。以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兼爱》篇为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阅读文化论著,重在领会精神,抓住重点,对其中的主要内容或观点进行讨论,不必面面俱到。对著作中的疑难问题,应引导学生自行钻研、相互探讨,必要时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现象考察文化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提出自己的见解”。可见此课程不是一般的知识型课程,宗旨在于文化传统的认识和现实问题的思考。

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要问问自己:是否具有课程资源的整体意识,并且通读教材,思考编者意图,然后结合自己的学情分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实用价值和意义,是否整体把握文本的知识结构,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课程意识的最大效度。

二、文本意识

文本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凭,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是不可能脱离文本的。文本是由语言组织起来的,而组织起来的语言又是有思想感情等内在意义的,因此,所谓制定语文教学目标要关注文本,就是说,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首先必须是语文的,是基于语言理解和表达素养与能力的学习、训练和提高方面的。同时须自然地渗透着思想人文性及情感等的教育与熏陶,因为语言就是人文、思想、情感等的载体。所谓关注文本特点主要是要关注文本思想情感的深入挖掘与教育熏陶,文本结构、表现手法的深入剖析与训练运用,语言特征的深入体会与运用等。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挖掘,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教师只有占领知识和精神的高地,才能引领学生不断迈入胜境,领略无限风光。比如《兼爱》篇,内容上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不分等级亲疏互相关爱,表达上逻辑严密层次清晰,和《孟子》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古人说:“兼爱者必使我一人之心共喻于天下,语不尽不止,孟子详明,墨子重复,是也。”鉴于以上文本特点,在目标设置上,可以如下安排:在学生理解“兼爱”内涵的基础上,比较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使学生的认识更为深入、准确。

三、学生意识

要有学生意识,就是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限度,考虑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考虑学生已有的情感和价值观。解读文本时不能以成人的视角代替学生的视角,思考问题时不能以成人的水平去要求他们,更不能以教师一人的思考包办全班学生丰富多样的个性化思考。而是要以学生之眼去读课文,以学生之脑去思考问题,以学生之心去感受情感,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引导、点拨、辅导,以达到学生的成长。比如《雨巷》,学生读后,会有以下认识:诗歌语言优美,有韵味有节奏;诗歌表达“愁怨”之情,色调较为黯淡朦胧;诗歌好像是表达爱慕向往之情。既然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却不知其所以为美,那教学目标是否可以设置为欣赏《雨巷》韵律之美、意象(意境)之美?既然学生对诗歌的情感和内涵感受模糊,那教学目标是否可以设置为学习《雨巷》象征之法、感受人生追求之意义?既然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是不一致的,那教学目标是否可以再添上多元解读这一条?

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应是教学目标设计的起点和终点。

新课改提出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只能来自有效课堂。追求有效的课堂,准确的教学目标是前提。这之后才有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才有预设和生成、对话和交流。

猜你喜欢

诗歌意识文本
诗歌不除外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诗歌岛·八面来风
意识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