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科普文 品语文味
——以《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为例
2018-02-24福建省三明市第二中学吴冰冰
福建省三明市第二中学 吴冰冰
科普文教学一向给人以沉闷乏味的印象,因其文体的特点,难以像文学类文本一样体现鉴赏之效,故而常常被边缘化。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科普文常常是以功利化训练的形式出现,变成科学知识的讲授课,或者阅读方法的训练课。近来,“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的呼声渐高,那么,如何才能展现出科普文教学的“语文味”?本文笔者旨通过研究《中国建筑的特征》的课堂教学,探索科普文的教学内容与方式。
一、基于“体式”的教学,才能体现“语文味”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专业性较强的学术性论文,读懂内容于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有的教师便把教学重心放在中国建筑特征的讲析上,花了大量时间讲解“斗拱”“举折”等概念,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了很多建筑学知识。可是,我们不禁要问,我们上的究竟是语文课还是建筑课?
显然,要上好语文课,先要对课文进行合理定位。如何定位?如王荣生所言,“根据体式确定教学内容”。诚然,《中国建筑的特征》作为科普文,梳理文本内容、理清行文思路是必要的。读者阅读这篇文章,目的首先是获取信息,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这是阅读的起点。但在课堂情景中的阅读,教学目的就不仅仅是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本身,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筛选信息并概括出中国建筑的特征,最终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独立阅读其他科普文本的能力。“能准确、迅速地捕捉科学知识”作为学习科普文的目标,应体现在如何获取科学知识上,而非科学知识本身。
但具体到教学方式,很多教师的困惑在于,谨守教学目标,容易流于枯燥沉闷,要上生动,又容易脱离文本内容。强调基于体式的阅读,是否意味着只能将科普文上得一板一眼、了无生趣?科普文教学,和建筑“文法”的特点一样,既具有拘束性,又具有运用的灵活性。课堂教学内容和目标有定论,但过程与方法却可以千变万化。如何“带着镣铐跳舞”,让课堂既遵循一般实用文的阅读逻辑又生动有趣,需要教师的扎实的功底和灵动的智慧。
例如,梳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时,一位教师打破面对科学知识时一本正经的凝重氛围,用“建筑是一首凝固的诗”导入,“建筑有哪些美的特征”这一问让学生怀着期盼进入文本阅读,在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和教师的幽默解答中,既解决了筛选信息的问题,又深入理解了文本内容。好的阅读,是采用了好的解读方式和阅读方法。叶圣陶所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说明文的教学亦是如此,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
二、对怎样读和怎样写的关注,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
深入文本的阅读,应该读出作者驾驭文体形式的才华。阅读一篇科普文,在梳理完基本内容和基本结构后,重心应该转移到怎么写的问题上。鲁迅先生说过,“凡是已有定评的大家,他的作品,全部都说明着‘应该怎样写’。”研读文本,不要仅仅停留在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什么的层面上,还要看是怎么写出来的,用什么方法来说的,作者写的这些特征,哪些是非说不可的,哪些是可说可不说的,怎样说才能更明白,怎样说才能更生动。我们不仅要看作者提出了什么建筑理论,还要看作者是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他的理论和主张的,和其他人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文本中的“文法”和“可译性”两个词的理解,是解读这篇文章语言特点的关键,和其他建筑学家的抽象说理不同,作者用的是比喻的方式。
但在品味语言环节,一般教师的教学设计比较直观,找出相应比喻句,展示问题“说说这些句子运用比喻有什么表达效果”,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按照比喻的套路分析,不外乎是“生动”“形象”之类的定论。中规中矩的问答和讲授,虽然可以让学生获得结论,却少了进入文本体会语言的过程。
一位教师用对比阅读方式,获得了更好的效果,具体的操作是,让学生将文本中与“文法”相关的文字内容去掉,形成文段,与原文对照,看表达效果。这样的方式很直观,去掉“文法”这个喻体的相关语句后,缺乏建筑专业理论知识的学生会感到阅读难度很大,文本中比喻手法的效果不言而喻。再让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为什么作者用‘文法’这个比喻,而不其他的?”显然,用“文章之法”讲述建筑之法,只有精通文章写作又精通建筑原理的人才会用“文法”作喻,字里行间,既体现出作者作为一个建筑学家应有的专业严谨,又表现出他深厚的家学渊源。
三、思维的训练与思想的提升,才是阅读的深层目的
实用类文本的教学很容易流于功利化,考试背景下,科普文已然不是一种文本,而是一种信息的集合体,教学重点被放到了答题技巧等应试层面。例如某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两个选择题,目的是用这八个选项来串联课堂板块,促成文本阅读。这种“做题——阅读——讲题”的模式,从课堂效果来看,达到了预设目的,借助题目选项解析了文本内容和说明方法,也理解了文本中的关键词“文法”和“可译性”。但整堂课的感觉是,文本被肢解得支离破碎,教学过程中一会儿要学生看说明顺序,一会儿让学生找“可译性”的理解,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全是机械式的碎片化阅读。学生得到锻炼的是做题能力,而非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深入文本的阅读,首先要将阅读常态化,教师要像正常人那样来读一个作品,去理解,去感受。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也需要保存完整的阅读体验,遵循基本认知顺序去感知文本。《中国建筑的特征》在理论上的探讨有一定的深度,更具有议论化的特点,行文思路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按一般人的思维习惯,阅读文本会产生以下问题:
1.中国建筑的特征有哪些?
2.中国建筑为什么会有这些特征?
3.我们今后的建筑是否还要保持继续中国建筑的特征?
4.如果不继承中国建筑的特征,那么用什么别的方式来建造房子?
5.如果继承,传统的建筑方式在新的时代又会遇到什么问题?
6.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作者在文本中是否对以上疑问做出了解答?这些问题,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逻辑思路。学生跟随阅读时产生的探求欲,层层深入,才能剥茧抽丝,直达问题本质,才能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从而学会如何思想行文,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
阅读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除了中国建筑的特征,作者还写了什么?本文创作意图仅仅是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吗?作者的建筑理论和主张的有什么时代价值或者现代意义?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从文字间领会作者写作的内驱力。
阅读科普文,除了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品味语言,还要能形成具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判断,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中国建筑的特征》是科学小论文,既是“科学的”,有科学知识、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又是“人文的”,以人文的观点审视科学、对待科学,表现出很强的人文关怀色彩。在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又要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文化的魅力、得到科学美感的陶冶。
综上,基于《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探索,我们发现,阅读科普文,快速获取信息,培养并形成阅读能力,不就是语文课么?紧扣文本,理解关键句,有对文脉的把握,也有对重点文句的理解,不就是语文味?学生在课堂上阅读文本,训练思维,联系现实,逻辑分析,不就是语文的能力吗?
当然,方法还很多,我们仍然走在科普文语文味的寻味之路上。
[1] 王荣生.根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中学语文教与学月刊,2010,3.
[2] 叶圣陶.文章例话.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05.
[3] 鲁迅.不应该那么写.且介亭杂文二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