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教学节奏,构建和谐课堂
2018-05-24江苏省张家港市三兴学校孙晓燕
江苏省张家港市三兴学校 孙晓燕
教学是一门艺术。一堂好的语文课,既能带给学生知识,又能拨动学生的情弦,带给学生愉悦的享受。要想取得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课堂节奏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内容的讲解、进程的快慢、活动的安排、提问的设置等,处处都体现着节奏的美感,适度的课堂节奏能够维系学生的热情,牵动学生的注意力,在张弛有度又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给学生以美的艺术享受,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该如何从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好课堂结构,调控好情感因素呢?
一、张弛适度,调控语言节奏
教学语言是一把最精致的开发情绪的记忆的钥匙,直达大脑最隐蔽的角落,快慢交替、疾徐张弛的教学语言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直接影响。在课堂上,教师必须加强语言调控,做到语调有变,随境而迁,充分发挥语言的功能,在轻重交替、高低结合的教学语言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将知识的甘露毫无保留地注入学生的心田。
例如五年级《黄果树瀑布》一文,全文从黄果树瀑布的形态美、声音美两个部分直接描写黄果树。理解课文第二段的内容时,考虑到这段是描写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时听到的渐近渐响的声音,为此在领读这段内容时,我首先是选择慢节奏,接着通过文本内容中的一系列动词:“哗哗—飘—微风拂过—涌—盖过—喧嚣”逐步过渡到快节奏。
注重课堂语言的张弛适度和轻重缓急,可以渲染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氛围,以疾徐张弛的教学语言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模仿,增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知。
二、间隔变换、有机组合,把握教学方式
合理搭配教学方式,做到有机组合、间隔变换,使课堂教学既能体现疏密相间,又能做到动静相生、情趣穿插,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调控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 ,保持注意力。因此,教师应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巧妙设计与安排教学方式,消除学生疲劳,取得最佳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时,第一步用讲授式,以明快的节奏介绍与本文相关的背景资料,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播放一段有关昆虫的音像,营造与课文相符的教学情境。第二步运用讨论式,出示思考的问题:课文中还有几个和“着迷”意思相近的词,请读一读并找出来;请结合“迷”字,理清课文叙述了哪几件事。放缓教学节奏,讲练结合,动静相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教学方式的交替变换,体现了注意力和思维态势的张弛有度,灵活的教学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动静结合,节奏分明,对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效果的提升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频率适中,严密精巧,注重板书的设计
教学板书是课堂上常见的书面语言,是增加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不仅从视觉上刺激学生,也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和行动的变化,从听、看、写的结合中消除教学的单调感,使整个教学进程妙趣横生。因此,教师应重视板书的频率适中和严密精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与教师的思路合拍共振,体现整个教学节奏。
以《李广射虎》一文为例,从“读诗—认识诗中人—了解诗中事—体会诗中情”的教学环节,通过板书引导和控制学生,使课文思路、教师思路和学生思路合拍共振,使整个教学进程保持适当节奏,板书如下:板书:
在学习本课的写法时,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是如何刻画李广的神勇无比的;与学生共同得出答案:正面描写人物的动作,侧面描写士兵的惊讶,环境描写当时的恐怖,李广却镇定自若。板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环境描写。
四、疏密相间,错落有致,讲究内容的安排
课堂上,信息量的安排也决定着教学节奏,教学内容信息量的紧密与学生的心理感受存在着莫大的联系。密而不疏的课堂教学,容易造成学生心理的长时间紧绷,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更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感;反之,一个疏而不密的课堂,又会导致学生注意力的松懈,课堂秩序松散,不利于教师课堂知识的教授。
例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重点难点要重锤敲,才能帮助学生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学生精力高度集中,去体会天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次要问题、学生容易理解的问题可以简洁明快的节奏轻轻掠过,在张弛相济、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的知识。安排好课堂的起承转合,有引入、新授、突破、练习、总结,这些都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来把握课堂的节奏,在张弛有度、起伏有致的课堂节奏变化中,教学效果会更好。
总之,教学节奏的把握是完成教学任务、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详略,做到快慢交替、疏密相间,关注学生反应,及时变换教学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课堂教学的整体和谐,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1] 陆婷婷.浅谈语文课堂的教学节奏[J].小学教学参考,2017,10:41.
[2] 蒋次美.掌握节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现代教学,2017,17: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