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土气息芬芳历史课堂
2018-05-24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文公初级中学陈万溪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文公初级中学 陈万溪
乡土文化知识十分贴近学生生活,容易被学生触摸和感知。如果在历史教学中有机结合乡土文化知识,不仅能丰富历史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对培养学生的乡土观念,促使他们了解、认识、热爱家乡,树立爱家乡爱国家的情怀,进而推进历史课程的改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为例,在历史教学中有机结合乡土文化知识,让乡土气息芬芳历史课堂,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结合乡土文化知识,使历史课堂变“活”
活,即教学方法灵活,使学生动起来。家乡,是学生的生长生活之地,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相关的乡土文化知识,会让学生感到亲切有趣。再加上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把近代知识延伸到现代,从身边的生活入手,可以很容易让学生动起来,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在《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中,我结合了乡土文化知识并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动起来,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查一查。
课前,我先把全班同学分成四大组:服饰组、饮食组、住宅组、社会习俗组,之后布置学生按组实地调查收集有关近代以来尤溪在衣、食、住、社会习俗的不同时期的照片、图片、实物,以及长辈对往事的回忆或记录。这些都是涉及家乡的事情,也是学生触手可及的、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说一说。
学生收集了材料后,经过遴选汇总出具有特色的乡情,在课堂上分享各自的收获。学生展示了尤溪独特的衣、食、住、社会习俗。服饰组介绍了太爷太婆辈的“大襟衫”,饮食组介绍了尤溪地方特色的饮食——锅边糊、板鸭、朱子面;住宅组介绍了被喻为“穿西装,戴斗笠”当地中西合璧的建筑——裕轩;社会习俗组介绍了农村中的“哭嫁”。各组介绍时用多媒体演示进行配合,图文并茂,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我则适时、适当地加以补充说明,让学生真实、全面地了解这些乡情。这些都是涉及家乡事情,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师生交流十分活跃。
3.演一演。
请几位同学向大家演示一下近代我们“见面礼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互相怎么称呼。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热情。学生生动表演了从作揖(拱手)到握手,从“大人、老爷”到“先生、同志”,从“你吃了吗”到“近期去哪玩”等场面。几位同学的诙谐表演,逗得全班同学捧腹大笑。
4.穿一穿。
让学生穿上他们收集来的不同时期的服装,有长袍、旗袍、西装、大襟衫、中山装、列宁装、军装、喇叭裤以及现代的服装。让学生直接参与,学生积极性特高。
通过结合乡土文化知识并采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使整个课堂教学气氛十分活跃。课后我与学生沟通,学生普遍反映喜欢这种教学方式。因此,把乡土文化知识作为历史教学的载体,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历史课堂变“活”。
二、采用乡土文化知识,使历史课堂变“易”
“易”,就是容易理解的意思。历史课堂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有的知识光靠教师讲述即使再到位,讲到口干舌燥,学生仍是一头雾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如果在教学中采用乡土文化知识,就可收到变复杂为简单、变抽象为具体、由难变易的教学效果。
《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的教学难点是认识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在学习本课,我根据学生收集的材料制成课件,在课堂上设置合作探究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呢?我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即对于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要放在特定的历史大背景中去分析,对于形成变迁的原因又可以从内因、外因两大方面考虑,而内因又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去思考。由于有现实的图片、事例呈现,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学生很容易就得出了结论:内因是中国历史的剧变(政治环境、社会形势变化;生产力发展水平;思想、文化观念的变化);外因是西方文化的传入和对传统的冲击。教师再进一步归纳,我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是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碰撞中产生的,即是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产生、发展,并促使中国向工业文明转变。本课的难点在教师循循善诱下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总之,乡土文化知识记录的是学生家乡的文化知识,因而十分贴近学生生活。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一些与课本相关的乡土文化知识,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进行直观教学,可以有效地弥补学生对课本知识理解的不足,可以使整个课堂活跃起来,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历史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历史课堂变“易”。
三、借助乡土文化知识,使历史课堂生“趣”
趣,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歌词道出了人们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乡土文化知识所涉及的内容是学生生活的环境,是他们最熟悉不过的地方。可能学生的祖祖辈辈就是这些乡土文化知识的见证人,可能有的事情就是学生从小耳熟能详的故事,好像手捧一杯香茗,拉过一把椅子可以促膝长谈的对象。这些内容具有亲和力,容易激发学生兴趣。
物质生活的衣、食、住、行、用和社会习俗是学生比较熟悉并感兴趣的内容,在《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我选取了有代表性的服饰、饮食、住宅、婚礼、丧葬、礼仪等历史老照片和文字资料再现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场景,结合尤溪现实物质生活和婚丧礼仪照片进行对照,让学生直观感受社会生活的变迁,这就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当我把一幅幅由学生收集到照片、图片制成的课件开展多媒体教学时,学生跟着课件中的提示语大声地念起来,如“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穿西装,戴斗笠”“60年代结婚照也被赋予了太多的政治色彩,忠于领袖,又红又专”“70年代一切从简的黑白色调,没布景,没婚纱 ”“80年代的人终于又穿上了婚纱和西服”等等,把课堂气氛一次次推向了高潮。
事实证明,历史教学有目的地注入乡土气息,能增强历史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这不失为解决当今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的一剂良方。
四、引用乡土文化知识,使历史课堂有“情”
“情”,即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巨大的家乡。家乡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一山一水,一池一洼,家乡人民的艰苦朴素、勤劳奋发的精神,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等等都是学生能切身感受到的生动的事实,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良好素材。
在《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我采用学生收集到的大量的照片、图片、实物,使学生感受到了近代以来尤溪在衣、食、住、社会习俗的变化,使学生体会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时代造就的产物。让学生体验现实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及社会习俗的变化,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爱国、爱乡热情以及社会责任感,相信不久的将来不仅尤溪还有我们的祖国会越来越美好。
各地都有丰富的乡土历史资源。在历史课堂引用乡土文化知识,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自去体验祖祖辈辈生活的这片热土的历史厚重感,去品味历史与现实、国家与个人的紧密关系,去勾画未来的美好远景,进而将这种情感付诸实际行动,使历史课堂变得有“情”。
毋庸置疑,乡土文化知识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本文虽只从一课的事例,谈及乡土文化知识的功用,管中窥豹。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凭借自己的才智及对当地乡土文化的了解,恰当地、巧妙地运用乡土文化知识补充历史教学,可以使历史课堂教学更具有趣味性、实用性、灵活性。实践证明,在历史教学中有机结合乡土文化知识,可以使历史课堂变“活”、变“易”、生“趣”、有“情”,使历史课堂散发乡土气息的芬芳。
[1] 常小亮.注重乡土教材开发激活历史课堂教学.教育界,2013,01.
[2] 郑翠玲.挖掘乡土历史资源优势激活新课程历史教学.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09.
[3] 王春.让历史课堂充满乡土气息.教育与管理,2011,10.
[4] 张嘉辉.试论乡土史课程资源在新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前沿探索,2007,1.
[5] 王祖仁.利用乡土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甘肃教育,2011,05.
[6] 黄福权.运用乡土历史激活历史教学的尝试.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