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 挖掘 突破
2018-02-23胡银生
胡银生
默写名句名篇最大的问题不是背不出,而是写错别字。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多年的我,与许多学生一样,对一些高考要求的名篇名句中的易混字的识记一度束手无策。明明是背得滚瓜烂熟,默写过多次,改正过多次,就是记不住,默写起来还是会出错。为此,我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开展关于如何有效区分一些易混字的互动。众人拾柴火焰高,学生们的集体智慧不可小觑,他们踊跃参与的热情也让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与学生交流后的部分经验总结,与各位同仁探讨。为了更有针对性,本文只从全国高考要求的64篇名句名篇中筛选举例。
一、同音异义,书写不同
同音异义的字在名句名篇中大量存在,这是命题者“设伏”的热点,也是学生错误扎堆之处,平时复习时要特别注意这些同音异义字,有意识地多作分析比较,做到既知其形,又知其义。请看下面几组句子:
(一)第一组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爱莲说》)
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二)第二组
1.二川溶溶,流入宫墙。(《阿房宫赋》)
2.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阿房宫赋》)
(三)第三组
1.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蜀道难》)
2.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离骚》)
(四)第四组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2.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离骚》)
掌握这些字的意义是区分这些字的关键。第一组的“蕃”有“多”之义,“繁霜鬓”是形容白发多,如鬓边着霜雪,“繁”有“增多”之义;第二组的“溶溶”是“河水缓流的样子”,用以修饰“二川”。“融融”有“温暖和乐”之义,用以修饰“春光”;第三组的“峨眉”是“峨眉山”,与“山”有关,故为“峨”。“蛾眉”最初的意思是指像蚕蛾的触须一样漂亮的眉毛,后来就用局部代表整体,借代指美好的容貌,后代指美女。屈原在这里的“蛾眉”喻指高尚德行。第四组,《离骚》课文选段共出现了四次“犹”和两次“尤”,如果不用心加以区分,那默写起来就会一塌糊涂,屡写屡错。其实,要记住它们并不难,如果含有“仍然、仍旧”“还、还是”意思的就是“犹”,而含有“罪过、耻辱”“指责”意思的则是“尤”。另外,像“别有幽愁暗恨生”这句,如果我们了解“幽”字与下文的“暗”对举,意为“隐藏的、隐蔽的”,我们就不用担心错写成“忧”了。
二、同音同义。书写不同
这是笔者认为最令^头疼的一类。这些字既同音又同义,我们惯常使用的音义判断法在此全然无用武之地。这就给学生的识记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如何去破解这些易混字,从而轻松地记住它们。请看下面三组句子:
(一)第一组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劝学》)
(二)第二组
1.师者,所以传遭受业解惑也。(《师说》)
2.彼童子之師,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三)第三组
1.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赤壁赋》)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三组中每一组加框字的共同点是读音相同,意思相同,但写法却不同,死记硬背这类字是既累又记不牢。
通过反复实践,笔者找到了攻克这些字的方法。比如上面第一组《劝学》里的这两句,我们只需从第2句“无以至千里”入手即可。可以这么记忆:“至”前面有一个“无”字,而恰恰是这个“无”字可以作为提醒我们后面那个“至”字无“反文旁”的关键。《劝学》中“至”和“致”各出现一次,记住了“无以至千里”的“至”,自然,就记住了“而致千里”的“致”。再比如上面第二组《师说》里的这两句,我们只需从第2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入手:“授”字是在这半句的句首,句首的“首”字与提手旁的“手”同音,提醒我们这句的“授”有“提手旁”,另一句“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受”不在句首,自然,就没有“提手旁”。至于第三组,我们也只需从第2句“一尊还酹江月”入手:“尊”前有“一”,把这个“一”记忆成声旁和形旁二者取一,那就只能取声旁“尊”了,而“木”字旁的“樽”自然就是另外一句了。
三、形近异义。书写不同
形近字在“名句名篇”中也比较常见,再加上读音又大多相同或相近,对学生有很大的迷惑性和误导性,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比如下面句子: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2.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3.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游山西村》)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萧萧”是“模拟草木摇落的声音”,与“草木”有关,故是“草字头”。“洞箫”和“箫鼓”的“箫”都是“竹制管乐器”,与“竹子”有关,故为“竹字头”。
四、留心语句顺序
有不少名句的语句顺序即使颠倒,意思也不会发生改变。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一部分学生往往只观其大略,不求甚解,导致把语句的顺序写颠倒,白白丢掉了分数。比较下面两个句子:
1.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琵琶行》)
2.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
第一句可以借助成语“春花秋月”来帮助记忆,把“秋月”两个字连在一起了;也有另一个挺不错的方法:“花朝”对“月夜”,“花”与“月”,“朝”与“夜”两两相对。记住了第一句,第二句刚好相反,自然也就记住了。就好比是记“阳”和“阴”一样,只需要记住“阳”是“山南水北”,自然就记住了“阴”是“山北水南”,二者只需记住其一就够了。
多比较,从比较中去挖掘它们的异同点,然后寻求方法去破解它们。总之,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我们用心去记,就一定有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