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误区及对策探析
2018-02-23辽宁省农村实验中学武桂霞
辽宁省农村实验中学 武桂霞
一、知人论世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因此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时代背景,知人论世,有助于准确把握该时代的文学艺术特征,诗歌亦然。作者和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是相互制约又相互阐释的,抓住了作者背景就等于抓住了其艺术风格及个性在作品中的艺术体现。因此,知人论世是古代诗歌鉴赏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但是受到课时的限制,在教师运用这一策略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对作者的介绍过于简单直接的问题。
简单直接的背景介绍,蜻蜓点水般地给了学生几个关键点,而这些关键点的背后却隐藏着更为丰富的知识。只把这些点性的知识交给学生,他们接受的往往是符号化的信息,而无法形成对时代、事件、人物完整深刻的认知与理解,对诗歌作品鉴赏能力的提高起不到实质性效果。
在教学中,应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广收博览。欲学诗文,先读诗人。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收集资料,以丰富翔实的史料为基础,了解作家所处的时代特征、社会生活、作者本人的人生阅历以及创作诗词时的特定处境和心境,通过广泛深入地研读史实,消除鉴赏主体与客体间的疏离感。就鉴赏诗歌而言,应先抛开诗作本身,从容地深入到诗文背后更广阔的现实世界和心灵世界中去,经历一番精神的游历之后,再与诗作“面对面”交流,才不至于使鉴赏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过于不对称、不平衡,从而造成鉴赏活动的严重倾斜与失衡。
二、朗读吟诵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只要多诵读,自然会朗朗上口,久久不忘。读得熟,则不必解说,自晓其义。诵读是鉴赏诗歌的重要途径,扎扎实实地诵读,潜心入境地诵读,在音韵流转之间体会诗词的音韵美,在抑扬顿挫之间领会诗歌的格律美,在回肠荡气之际领悟诗歌的意蕴美。诵读,是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然而,许多学生对于课堂诵读却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读书声声,只为热闹;中心摇摇,无所归依。学生的诵读,只是有声音的朗读,与真正的诵读境界差之千里。他们读书声声,可是却不知该如何把握自己的声音和速度,如何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使得吟诵教学难以收到实效。
在教学中,应把握恰当时机,根据需要,以声传义,依音悟境。诗歌诵读是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关键环节。当教师介绍完诗歌的作者情况和创作背景后所进行的诵读是将诗作与诗人“对接”的第一步,这时的诵读是初步的,也是相对比较肤浅的。分析了作品之后的诵读,才会比较深刻,因为这时的诵读学生是带着对诗作的理解和感悟进行的,是一个通过诗歌“再认”作者情感世界,与作者进行深层次思想交流的过程。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课时安排的缘故,课堂上的“再认”诵读往往被教师省略。选择诵读的时机,既要依据诗歌本身的内容,又要关注课堂上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当学生的诵读出现了问题的时候,教师的示范性诵读就显得非常重要。总之,课堂诵读不能仅停留在完成基本教学流程的层面上,而是应选择适当的时机,以声传义,依音悟境,让诵读成为诗歌鉴赏的有效途径,实现文学鉴赏的最终目的。
三、通晓大意
读懂诗歌是鉴赏诗歌的前提,只有在理解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对诗歌深层意蕴的探寻和领悟。因此,准确解读诗句的关键性词语,使读者了解诗歌的整体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然而诗歌不同于一般的文言文,机械的理解和逐字逐句的翻译可能会破坏诗歌语言的优美性、含蓄性,也会破坏诗歌的意蕴,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出现,许多教师选择了点拨重点词语和重点诗句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可是这样一来就产生了“轻‘描’重‘点’”的误区,易使学生感到一知半解、莫名其妙。
教师的重点点拨,似乎让学生明白了诗歌的意思,但是如果再让学生独立讲述诗歌的整体内容,学生常常会出现想说但说不出、心中似有领悟可是却无法口头表达的尴尬局面,诗歌语言的优美蕴藉变成了一种难以言表的东西,不能不说是诗歌鉴赏教学的悲哀。事实上,如果鉴赏者不能对诗歌大意进行整体理解和流畅表达,所谓的鉴赏便无法达到一定的境界。
在教学中,应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特征贯通诗意、描摹情境。诗歌的意象是经过诗人精心选择的,被作者赋予了一定的情感色彩,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他们的色彩、形态都具有某种特殊的质感。鉴赏者如果能身临其境地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感受,然后用自己的笔去表达自己领悟到的一切,那么这个交流过程的外化形式——鉴赏语言就可能是流畅的、优美的、具有诗歌韵味的。
四、结语
古代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落实好诗歌鉴赏教学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以上只是笔者对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一点浅见,以此就教于大方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