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018-02-23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小学韩如军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小学 韩如军 薛 伟
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孕育和发展的,培养这种思维不仅有助于他们将来的成长发展,而且有益于当前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提倡质疑,培养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可促使学生深入探究,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进行课文的教学时,往往是根据教材设计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与训练重点提出这一系列的“问题”,“牵着”学生统一地阅读、被动地思考。教学活动中缺少质疑环节,学生没有机会质疑,也没有兴趣去寻找新事物、提出新问题,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训练。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安排时间,放手让学生质疑,并在课尾进行延伸性回顾;引导学生就词句理解、情节安排、材料选择、段落结构、中心意义等方面展开质疑。
二、引导发散,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具有两种特点:一是发散性;二是独创性。发散性是指从同一思维点出发,以探求多种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前行,开辟出多条路径,创作了多种可能,其目标是多侧面、多角度、多方位的。发散性使学生的思维趋于灵活多样,富于创新性。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认真钻研,找准可发散点,指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三、鼓励标新,培养创新思维
标新指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束缚,从而获得新颖的、独特的、具有创造性的结论或成果。小学生的思维往往具有以下特征,破坏了其独创性。一是依赖现成的答案。小学生思考问题时,习惯下意识地先去课文中寻找现成的答案,妨碍了思维的扩散与创新型答案的生成。二是循规蹈矩。生活中许多规矩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其囿于某种思维定式,不敢去探索创新。三是“从同”“认同”心理。“大家都这样,我也就这样。”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转换角度,敢于“反常”、敢于标新立异。提倡别具一格、独树一帜。
首先,应培养学生的独创意识。教师可凭借教材,树立典范,使学生了解独创性思维在日常生活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意义。其次,要善于利用教材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一是拓宽,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扩展;二是缩小,将长文压缩为短文;三是分割,将一篇课文的内容或人物分割开,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产生新的文章;四是变序,改变原文结构顺序,重组内容;五是延伸,让学生根据原文结尾部分内容,通过合理想象,续写原文;六是变体,改变原文的体裁。
四、允许出错,培养创新思维
很多创新思维创造出的答案是没有先例的,是新颖独特的,可能对,也可能错。小学生害怕在老师面前出错,也不愿在同学面前“出丑”。在课堂上,学生一旦出错,会感到老师和几十个同学都在盯着他、笑话他,从而感到无地自容。因此怕出错的学生谨小慎微,不敢承担自己犯下的错误,思维也就无法开放、发散、创新。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出差错。对于学生害怕出错的心理,应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克服。
首先要改善人际关系,帮助学生消除疑虑。教师应让全体学生懂得,错误的产生,意味着思维的创新,犯下的错误自有它积极的、有意义的方面,是勇敢精神的体现。其次,应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当学生的思维产生差错时,教师首先要肯定其勇于挑战的精神,然后委婉指正。指正时的言语要考究,避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其思考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