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8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探析

2018-02-23

学语文 2018年3期
关键词:柱状图古诗文分值

2018年《考试说明》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试范围与要求”较之2017年几无变化。我们是否可以据此判断,2018年高考(全国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一定会沿袭去年的考查形式呢?

一、新题例引发新关注

2018年《考试说明》在“题型示例”部分增加了一道新闻文体的题例,应当引起大家足够的注意并加以研究。这一题例和《考试说明》中同为新闻文体的“例4”相比,最大的变化有三点:第一,客观题第(2)题,题干要求答案是“不正确的一项”,而非“最为合理的两项”,答案是单选,而非双选;第二,主观题第(3)题,题干要求回答的是两个问题,而非一个;第三,客观题第(1)题,题干要求答案是“不正确的一项”,而非“最为准确的一项”。

这一题例不难引发这样的思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的分值是否会有所变化?提及分值,便会有总分和每道题设分的考虑。从该题例的题干可以看出,第(1)和第(2)两道客观题均为单选,每道题的分值应该是3分。第(3)道主观题要求回答的是两个问题:中国文化消费的现状如何?通过哪些途径可以改变这一现状?前一问是对“分析综合C”层级中“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的考查,后一问则是对“探究F”层级中“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的考查。最有可能的分值是6,前一问2分,后一问4分。若是这样,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的总分仍然保持在12分不变。

但是,我们还应该关注2018年 《考试说明》中“试卷结构”部分的表述:试卷分为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阅读题约70分,分为两类:现代文阅读约35分,古诗文阅读约35分。表达题约80分,分为两类:语言文字应用约20分,写作60分。阅读题分为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9题左右。古诗文阅读包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名句名篇默写,7题左右。表达题分为语言文字应用和写作:语言文字应用,5题左右;写作,1题。全卷共22题左右。

2017年《考试说明》用肯定的语气对题量和分值作了极其明确的说明,而2018年《考试说明》却多出了5个“约”和4个“左右”,这未免值得做一些研究,因为《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指针,这样的表述会在2018年或者其后的高考中有怎样的体现呢?

二、新思考带来新设想

回到2017年《考试说明》最初颁布的时候,我们一眼便看出了“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中的变化,“新闻”和“传记”的顺序调换所传递出的信号迅速被当年的高考研究者和备考者捕捉到。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Ⅰ、Ⅱ、Ⅲ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全部考查了新闻文体。第7题题干均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分值为3分;第8题题干均要求选择“正确的两项”,分值为5分;第9题均以概括性的简答题为考查形式,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值为4分。

2017年《考试说明》的变化在当年的高考中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2018年呢?其后呢?我们可以作如下的设想:

1.实用类文本阅读不再考查新闻文体,而是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文体,题型和分值和2017年保持一致。

2.实用类文本阅读继续考查新闻文体,题型和分值和2017年保持一致。

3.实用类文本阅读继续考查新闻文体,题型和分值和2017年有所变化,两道客观题均为单选题,每题3分,一道主观题分为两问,设6分。

4.实用类文本阅读继续考查新闻文体,题型和分值和2017年有所变化,两道客观题均为单选题,每题3分,一道主观题分为两问,设5分。

5.实用类文本阅读继续考查新闻文体,题型和分值和2017年有所变化,两道客观题均为单选题,每题3分,一道主观题分为两问,设4分。

当然还有更多的设想。

综合比较,设想1和设想5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因为去年刚刚把新闻作为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的主体对象,今年应该保持文体的稳定性。尽管2018年《考试说明》多出了5个“约”和4个“左右”,但是要将实用类文本阅读的12分一下子减少到10分,恐怕多数人是难以接受的。设想2的可能性最大,因为稳定是最好的选择。设想3的可能性颇值得考虑,因为它和2018年《考试说明》中新的题型示例有太多的相关性。设想4的可能性最耐人寻味,如果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真的减少到11分,那么少掉的那1分会去往何处呢?如果真的是这样,命题者最好的选择就是让这很不寻常的1分回归到它从前的位置——古诗文默写。

今后的高考将更加凸显 “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语文的名篇默写、文言文阅读能够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博大精深的文明,感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厚的内涵。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是立德树人的底气和底蕴,今后的高考必将更加重视对传统文化的考查。古诗文是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先前将古诗文默写由6分减少到5分的变化是很值得商榷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已经极大地突出了古诗文的重要地位,因此在最能体现国家意志的高考中突出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和素养的考查是教育的责任,也是时代的要求。

三、探源头开阔新视野

让我们来看一下2018年《考试说明》新增题型示例四则材料的来源。材料一:文字 (摘编自范周《中国文化消费调研报告》)。材料二:文字(摘编自严成樑、雷小钧 《我国居民文化消费影响因素探析》)。材料三:柱状图,2007-2013年农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和城镇人均文化消费支出。材料四:文字(毛中根、杨丽姣《文化消费增长的国际经验及中国的政策取向》)。可以发现,该示例的四则材料无一源自权威的、专业性很强的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媒体,而是摘编自某种调研报告或研究性文章,材料三则是直接摆出柱状图来呈现内容。

再来看2017年高考全国卷新闻文体考查的材料来源。

全国卷Ⅰ——材料一:文字(摘编自杨玉洁等《真实聚焦:2010∽2011中国纪录片频道运营与纪录片产业发展纪录》)。材料二:柱状图 (加线性标示),2011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71个大中城市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 (资料来源于中国光是索福睿媒介研究)。材料三:文字(摘编自张同道等《2011年国家纪录片频道发展报告(下)》)。材料四:文字(摘编自楚蕙萍《多元延伸,有机互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运营模式初探》)。

全国卷Ⅱ——材料一:文字加百分比比较(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材料二:文字(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全国卷Ⅲ——材料一:文字(摘编自刘世锦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4)》)。材料二:文字加柱状图(摘编自苏杨等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5∽2016)》)。 材料三:文字(摘编自王小润等《博物馆能否成为旅游经济新坐标》)

比较可见,2017年高考全国卷的新闻文体的考查,除了全国卷Ⅱ的两则材料摘编自《新华网》和《人民日报》等专业性很强的新闻媒体外,其余七则材料中有五则摘编自一些发展报告和研究性文章,有两则直接用上了柱状图。3月3日,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党委书记刘桔,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署名文章 《牢记立德树人使命 写好教育考试奋进之笔》,就教育考试工作发表了重要意见。此文可以说是对高考命题的“最新定调”,对于2018年高考命题尤其是全国卷的命题具有非常明确和重要的指导意义。

可以预见,2018高考语文将扩大文本选取范围。论述类文本将多选用论文和时评,考查逻辑论证和批判推理能力;实用类文本将多选用新闻和报告,考查信息处理和超文本阅读能力;文学类文本将多选用小说和散文,考查审美鉴赏能力。这样看来,今后的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将突出“信息处理和超文本阅读”能力的考查,新闻文体的“纯度”将会被稀释,新闻的“专业”意味将进一步变弱,材料将紧扣时代脉搏,来源将更加倾向于“广”“精”“新”等层面的新闻、报告和研究性文章,除了文字材料外,柱状图、饼状图、线状图、树状图和多种表格的直观对照分析将在新闻文体考查时呈现,以呼应我们正处于一个读图、读表的时代。

猜你喜欢

柱状图古诗文分值
一起来看看交通违法记分分值有什么变化
芍梅化阴汤对干燥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基于Unity3D 的冒泡排序算法动态可视化设计及实现
Radiomics of rectal cancer for predicting distant metastasis and overall survival
诵读经典古诗文的策略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按病种(病组)分值结算:现状、做法和评价
高中地理图像图表题解析技巧之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