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导入的调控艺术
2018-02-23江和平特级教师
江和平(特级教师)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宝船小学)
教学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成功的教学导入,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有利于沟通师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考,奠定课堂基调。
一、针对性
教学导入的设计,首先要具有针对性——既要针对教学内容,还要针对学生实际。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导入,需要教师备课时与文本对话,与学生对话。
如《三打白骨精》教学导入:
(板书:三)
师:你能讲一个含有“三”的成语吗?
生:三番五次。
生:入木三分。
师:还能讲一个含有“三”的诗句或名言谚语吗?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生: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师:这些成语、诗句等,其中的“三”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多。
师:在我国传统小说中,常用“三”字来设计小说情节。你知道哪些?
生:《水浒传》中有“宋公明三打祝家庄”。
生:《三国演义》中有“刘备三顾茅庐”。
师:其中的“三”仅仅表示次数多吗?
生:这儿的“三”还体现出做事不易,费尽周折,克服了重重困难才取得成功。
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导入,能触及学生心灵,唤醒学生思维,对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起到推动作用。教者紧扣文本,从“三”切入,先请学生依次回忆含有“三”的成语、诗句、名言谚语等。高年段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相关积累,纷纷发言,气氛活跃。接着,教者启发学生思考:其中的“三”表示什么意思。在此基础上,再请学生说一说我国传统小说中含有“三”的情节,再次启发学生思考其中的“三”的丰富内涵,激励学生主动探究。教学导入开门见山,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且层层递进,不枝不蔓,使学生的思考因明确而变得更加积极。
二、趣味性
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时,教师用“聊天”的方式,于不经意间引导学生走向文本。
师:我想问一下,你是儿童吗?
生:我算是少年了吧!
师:那谁是儿童呢?
生:不懂事的、天天想着玩的是儿童。
生:天真可爱的是儿童。
生:二年级以下的是儿童,二年级以上的不是儿童。
师:在我眼里,你们都是儿童,就像冰心奶奶所说,你们的身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当你读书的时候,当你说话的时候,当你奔跑欢笑甚至顽皮的时候。跟你们在一起,说话不用思索,态度不必矜持。你们都是儿童,是儿童可以怎么样?
生:儿童要玩得快活。
生:儿童可以随便地玩。
师:可以随便地玩,嘴巴可以随便地说。想说什么——
生:就说什么。
师:想怎么说——
生:就怎么说。
“你是儿童吗?”这是一个饶有兴味的话题,诱发学生热烈地讨论乃至争论。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别具个性,相同的是他们都不把自己看作儿童。这恰恰让我们感受到孩子们的天真稚拙。“是儿童可以怎么样?”这是教者和学生聊的第二个话题。学生说“可以随便地玩”,教者顺势而为,与学生一唱一和:教者说“想怎么样”,学生说“就怎么样”。“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原是《我和祖父的园子》中反复运用的句式,表现了作者萧红童年时在祖父园子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生活。趣味盎然的教学导入,既贴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内心,又为教学过程的推进打下良好的基础,让课堂变得充满期待。课堂也因此多一抹温暖的色彩,多一分源自心灵深处的感动。
三、新颖性
令人耳目一新的“新异刺激”,可以有效地强化感知态度,吸引注意指向。新颖别致的教学导入,会让学生眼前一亮。
(板书:吃、品)
师:“吃”“品”都有“口”字,分析字形,你能想到什么?
生:“吃”有一个“口”,“品”有三个“口”。
生:吃饭是大口大口地,而品是慢慢地、细细地。
生:我想,茶只有一小口一小口地品,才能品出滋味。
师:跟“吃”字连在一起的,如“吃喝”,颇有饥不择食、狼吞虎咽之相。“品”,却雅得可以。
生:品茶,不仅能品出滋味,还很有情趣。
师:说得真好。茶是需要品的,课文《草原》也是需要品的。
老舍笔下的草原,不但使人惊叹、叫人舒服,连骏马与大牛都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如何以文学的姿态阅读老舍的作品,体会、寻味精准的言语表达,发掘字词句中蕴含的意思、意味,教者没有说教,而是打破常规,创造性地从“吃”与“品”说起。分析字形是低中年段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吃”与“品”也不是生字,教者却让高年段的学生分析“吃”与“品”,着实出乎学生意料,让学生颇为好奇。“吃”与“品”都有“口”字,从中想到什么,最后水到渠成,自然过渡到茶是要品的,文也是要品的。这样的开场独具匠心,耐人寻味,令人印象深刻,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埋下了伏笔,做好了铺垫。
四、挑战性
在教学导入中,教师所提问题如果具有思维含量,不是学生可以脱口而出的,就会激发学生征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欲望。在一次习作讲评课上,教者从数学谈起。
(板书:1=100%)
师:如果把100%换一个词语,可以是什么?
生:太棒了、成功、优秀……
(板书:0)
师:如果把0换一个词语呢?
生:失败、一无所有……
(板书:0.5)
师:十分位上的数字四舍五入,约等于多少?
生:约等于1。
(板书:0.4)
师:十分位上的数字四舍五入,约等于多少?
生:约等于0。
师:没有一个人是100%成功,彻底失败的人也是没有的。0.4只要进步0.1就很棒啦,0.5如果不努力,只要放弃0.1,可能就很糟糕了。0.4与0.5才相差0.1。对于我们修改习作,你认为这个“0.1”是什么呢?
生: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
生:认真修改,把作文写具体。
生:把句子写通顺,不放过一个错别字,不放过一个错标点。
一上课,教者即板书“1=100%”。这一语文课上非同往常的板书,充满悬念,让学生为之一振。教者让学生用词语来表述“100%”“0”,这无疑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思维风暴。然后,教者让学生思考“0.1”是什么,这一问题具有开放性,不强调单一、标准的答案,有较大的自由度和选择性,营造了一个开放的“学习场”。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教者立即抓住时机进入正题。这一过程虽然多次出现数字,其实始终没有离开“语文”。用语文的方式,来思考数学现象,表述数学意义,充满哲学意味,深入浅出,又要言不烦。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从而有所发现和感悟,教学过程也会更具有探索的特质。
五、简洁性
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莎士比亚语)为了保证学习活动的充分性,教学导入环节宜简不宜繁,宜精不宜杂。
《莫高窟》教学导入:“甘肃省位于我国西部地区,这里气候干燥,环境恶劣。玉门关外,更是植被稀少,人迹罕至,自古就有诗云‘春风不度玉门关’。就在这片被春风遗忘的土地上,却诞生了灿烂的敦煌文明,而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莫高窟,是敦煌文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槐乡》教学导入:“我国疆域辽阔,无数的乡村,如星辰一般散落在神州大地。这其中,有这样一个乡村,它被人们亲切称为‘槐乡’。”
这两课教学导入均采用教师介绍的方式,言简意赅。《莫高窟》教学导入语言凝练,但信息量大,介绍了甘肃的地理位置、环境特点。紧接着,话锋一转,强调这里诞生了灿烂的敦煌文明,而莫高窟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段导入呈现了“中国—西北—甘肃—莫高窟”由大到小的范围变化,形象地帮助学生了解了莫高窟的具体位置,突出了莫高窟的地位和价值。《槐乡》教学导入寥寥数语,自然流畅地引出“槐乡”。第一句话,勾勒了无数乡村星罗棋布的景象,仿佛广角镜头,视野开阔;第二句话,如同特写镜头,视线聚焦“槐乡”。教学导入最忌臃肿拖沓,教师的语言必须反复锤炼,以简驭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去表现尽可能多的内容。
王荣生教授提出,阅读教学要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而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链接的主要事项有: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组织有效的教学环节。教学导入环节,是学生与“这一篇”链接的一个重要通道。针对性、趣味性、新颖性、挑战性、简洁性能提高教学导入的含金量,保障重要通道的顺畅,让学生与“这一篇”有机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