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整合:整本书阅读应然路径
——《城南旧事》引读后记

2018-02-23陈卫娟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8年6期
关键词:城南旧事林海音旧事

陈卫娟

整本书阅读,已经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常态。如何让学生的阅读更深入,教师的指导更有效呢?笔者认为,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须走向整合。

一、整合相关信息,将一本书读“厚”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以具有魔力的文笔,描绘了英子童稚眼中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感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这样的自传体小说,我们一定要读作者的自传,把作者和作品联系起来,去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连妈妈爱珍也事事征求大女儿的意见,丈夫不在了,她总得有个商量的人啊!从十三岁开始,英子不但扮演着父亲的角色,也是出主意的丈夫。”“我们努力渡过难关,羞于向人伸出求救之手。每一个进步,都是靠自己的力量。”……反复阅读这样的语段,我一次一次被感动,泪水时常打湿眼眶。我相信,感动我的文字,一定也会在孩子们的心中泛起涟漪,他们一定能体会到《城南旧事》感动人心的力量。在阅读交流课上,我适时引入这些资料,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感动,更获得了成长的力量。

为了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林海音,我还和学生一起写信给林海音的儿子——现任台湾成功大学教授的夏祖焯先生。他非常热情地给我们回信,并对孩子们提出了殷切的希望。通过通信活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被大大激发了,不仅乐读,还获得了人生的启迪: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一个有价值的人。

《城南旧事》还被拍成了电影,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曾经风靡一时。为加深对小说的了解,我和学生一起欣赏电影。主题曲响起,那是我们熟悉的歌词与旋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抚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了20世纪初的北京,来到女孩英子所居住的那条胡同,走进了英子用心滋润和孕育着的那段“城南旧事”。由文字转换成画面,英子的形象变得立体可感。终于,光影塑造的“城南”走进课堂,读书交流变得有声、有形、有画、有味。

读、赏、访,追寻林海英生活的足迹,《城南旧事》中的小英子仿佛向我们走来。真是一段难忘的寻访之旅。斯金纳说:“我们教给学生的不应该是伟大的作品,而是对阅读的热爱。”这应该是所有老师共同的追求。

二、整合作品主题,将一本书读“深”

《城南旧事》采用“冰糖葫芦”式的结构展开叙述,以小英子的成长历程为主线,串起了一个个既有趣又相互独立的小故事。学生容易把一个个小故事孤立,读完或开心一笑 或为故事中的真情所感动。但《城南旧事》有着丰富的内涵,而这些是学生难以体悟的,甚至是发现不了的,这就需要“上课”了。整本书阅读的交流,首先在交流内容的选择上要突出主题。一本厚厚的书需要交流的内容很多,而一节课的时间只有40 分钟,“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在阅读交流课中,教师需要精心选择教学着力点,把最核心的内容抽取出来。

课始,我先让学生说说读完这本书的整体感受,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话。有的说读出了坚强,有的说读出了伤感,还有的说读出了不舍……贯穿这本书的主线,学生却没有发现。这时教师点出“离别”是这本小说不可回避的主题,这条主线,串起了书中的五个故事,绘就了林海音挥之不去的“城南”。故事的主人公最后都离开了英子,但他们在英子成长的河流中皆留下了重重的一笔。他们有的是陪英子一起欢笑、一起流泪的朋友,有的是和英子朝夕相处、血浓于水的亲人……这种离别的感伤不仅仅在于“我”告别了秀贞、妞儿、宋妈、兰姨娘、爸爸,还在于“我”告别了“我”——童年的我。书中的序言部分细细读来,每一字每一句都流露出作者对童年的无限眷恋和不舍。三个层次的离别是推进的,前两者是学生一读就知道的,而后一个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对“离别”的认识才会上一个台阶:

离别,是挥手后永远的怀念;

离别,是心碎后艰难的成长;

离别,是坚强后振翅的飞翔。

交流到此,孩子们明白了,人的成长就是不断挥手告别的过程,离别虽然令人感伤,但每一次离别都会让我们变得坚强。谁能不经历“离别”就成长?孩子们悟得原来读书就是在读自己,从中获取了成长的力量。在带领学生整合作者生平资料时,我们还了解到,林海音二十多岁时离开了北京,回到了台湾。在林海英的传记中,有这样的描述:面对着满山红叶,无限离情。要离开依赖了二十多年的北京,英子的心情很沉重。离别依依,她的心颤抖着,是一种离开多年抚育的乳娘的滋味。读到这儿,孩子们知道了,于林海音而言,离别,还是远离后隔海的相望。学生对“离别”这一主题的认识推向高潮。紧接着设计了结合自己的生活写“离别”的环节,学生认识颇深,感触良多。由读书回归生活,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思维,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品位。

曹文轩说:“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同样,未经“凝视”的整本书也是毫无意义的。“凝视”即精读,是在泛读的基础上,聚焦书中的人物或精彩片段,精读细品,是一种有思考、有深度的阅读。“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教师要从儿童的视角去审视和考量整本书,对精读内容进行甄别,从“三千”中舀取“一瓢”,引导学生精读深思,将整本书读透,读出长进。

三、整合作品语言,将一本书读“透”

《城南旧事》这本书中的语言描写并不多 ,但处处经典。《爸爸的花儿落了》章节里 ,通过语言描写给读者呈现了一个严厉而又慈祥、不舍而又无奈的父亲形象。课堂上,我在引导孩子们感悟英子与父亲的离别之痛时,通过父亲的语言走进他的内心,学生心目中父亲的形象变得立体丰满。父亲的语言根植于女儿英子的心底,一路影响、鞭策着英子的成长。我设计了如下情境引读的环节,带领学生感悟语言描写的力量:

师:一年级时,雨天英子赖床想逃学时,爸爸说——

生: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

师:六年级时,爸爸病重卧床时,爸爸说——

生: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

师:临终前,爸爸嘱咐我寄钱给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时,爸爸说——

生:不要怕,英子,你要学做许多事,将来好帮着你妈妈。你最大。

师:英子临去汇款时,爸爸还这样叮嘱——

生:闯练,闯练,英子。

师:我们努力渡过难关,羞于向人伸出求救之手。每一个进步,都是靠自己的力量。遇到困难时,她想起了爸爸说过的话——

生:闯练,闯练,英子。

师:爸爸不在了,妈妈整天在家弄孩子,她又上无兄姐,读什么书,上什么学校,含英都得自己做主。自己拿主意时,她想起了爸爸说过的话——

生:闯练,闯练,英子。

师:林海音的女儿写道,我与母亲在“纯文学出版社”面对面工作十年,她常常给我一种“不用怕,我们一起来做,我们可以把这件事做好”的气势,那是一种自信,在任何时候都不放弃。可见,英子的爸爸说过的话一直影响着她——

生:闯练,闯练,英子。

一句话一辈子!爸爸的花儿落了,英子没有哭天喊地,而是那样的镇定。英子从爸爸的语言中获得了成长的力量,学生也从中感悟到:有时候,离别,是心碎后艰难的成长。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质疑:生活中,父亲对女儿说过的话仅仅只有这些吗?不可能!为什么在这个故事里只写这几句话呢?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图?这样的揣摩锻炼了学生联系上下文把握整体的能力,在深入探讨中,体会语言描写要服从于人物形象并要有选择的写法密码。学生得“意”又得“言”,多方面有收获,这才进入了深度阅读。语言对学生而言是可以享用的美食,在脑中存储、消化并学会运用。

交流不是阅读的终点,是为了促使学生更细致地再读,自己发现可读的内涵,找到阅读的知音,保持持续阅读的热情,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阅读分享的目的。只有致力于让学生获得真情,体悟真感,习得真法,真正汲取书中的营养 ,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才能走向“青草更青处”,才能自信从容地“漫溯”。

猜你喜欢

城南旧事林海音旧事
秋的气味
农耕旧事十二韵
城郊旧事
那些回不去的城南旧事——读林海音《城南旧事》有感
林海音:这个世界有太多选择
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中叙事艺术的应用
《城南旧事》长销背后的阅读教育指向
读《城南旧事》有感
秦地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