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学历史教育的几点思考

2018-02-23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深圳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坂田学校刘虎虎

新教育 2018年20期
关键词:德性历史思想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深圳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坂田学校 刘虎虎

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独立性。教育走向生本就是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而这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对其课堂作出改变。

一、做有主张的历史教师

教师是一个纯粹的职业,应无诱于势利,潜心治学,甘为人梯,这才是师道的本真所在。正如《论语》所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在社会上人们更是把教师看作道德的楷模和有文化的代表,因此作为教师自身应不负众望,努力成为有德性有学问的老师。

“我们这个时代是需要思想的时代……我们需要形成深刻的思想,去牵引我们的事业和我们自己前进”。[1]米兰·昆德拉说:“艺术有三大‘敌人’:一是没有思想,二是媚俗,三是缺乏幽默感”。学校教育是一种“获得性遗传”,老师思想见地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下,必得下下。教师首先要对自己有一个高标准、严要求,这样我们才能期望培养出人格健全有思想见地的学生。因此我们要做一个有思想有主张的教师,而主张的形成、思想的升华、德性的修炼,必须建立在学问的基础上。做学问要甘于寂寞,踏踏实实,严谨治学,心无旁骛,不媚俗,不急功近利,一点一滴地沉淀思想,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思想见解,不至于人云亦云。但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不是最终目的,更不是把自己的见解强加给学生,真正的目的是让学生懂得思想是如何产生的,怎样进行客观理性的思考,给学生授之以渔,这才是难能可贵的。所以这种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恰恰是学生成长所需要的,这样学校才能培养出个性鲜明、有思想、有激情的有用之材,这才是学校教育的成功所在。因此,教师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法宝唯有教师的德性与学问,别无其他,这需要老师辛勤的努力与不断的历练。

所以,教师在备课使用教材时,必须要有一点自己的主张,要用思想来统领课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知课本只是一个纲,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不断地更新教材,或增,或减,或换,使我们的课在有思想内涵的基础上还具有“可听性”,不能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具体而言,在历史教学中,历史就是由活生生的人所构成的。生本教育强调了知识的生成过程,而客观理性的史学分析需建立在真实的历史过程之上,没有真实的历史过程,其历史评价不仅将会显得苍白无力,而且也不真实,学生必将会对课堂失去兴趣,所有的抽象也会“失真”,历史课堂上的这种“无人”现象必会使我们的教学成为干瘪的教条。所以在历史教学中不能少了历史故事,通过老师精心选取适合课堂内容的故事能给学生带来真实的感受,而具体形象的东西是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也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印象更加深刻,更使我们的课堂充满了感染力,产生强大的教学效果和教育效果。

二、提供“真知识”,复活历史,带学生走进历史“现场”

在生本教育体系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全部价值都要归结到学生身上,要把学生的内部天性和潜能发挥出来,“把学生当成人”,眼中有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和立场来思考怎样学好历史。而在历史教育中提供“真知识”,带学生走进历史“现场”就是从师本走向生本的一个有效途径。

历史学以人类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历史是由活生生的人构成的,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分析考证,我们能从前人的活动当中体会到他们的精神以及内心深处的人文动机。不容置疑,历史有其局限性,每一个朝代都有其特定的时代精神,通过在历史教学中深挖时代内涵,懂得一个时代的道德精神影响国家命运,以此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历史是“人心中的历史”,今天的历史教学要与当下的时代特征相结合,因此历史课堂需要有当代意识的参与,给历史赋予当代意义;探寻适合初中学段的主题,让学生行走在历史当中,通过身临其境的感受触摸,给中学历史带来细腻的心理体验,并以历史叙事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一种优美的现代散文史诗,并给学生以灵魂深处的触动,而不是停留在说教的层面。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说:“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具体的教育方法需要在实践中结合自身情况以及学生的特点进行调整,活学活用,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是有“方”可用的,否则会造成邯郸学步。教育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课堂上学生需要感悟,通过感悟形成思想。教师更需要有一颗理想主义的心,厚积薄发,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温柔敦厚而不愚,进行春风化雨式的教育,促进学生精神的成长,做一个有德性魅力与思想张力的好教师。

猜你喜欢

德性历史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苏格拉底论德性的双重本性
思想与“剑”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新历史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