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教学策略分析
2018-02-23海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王海燕
□ 海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王海燕
小学语文阅读材料虽然简单,但对小学生来说仍有一定的难度,而且由于阅读材料的趣味性和实践性较强,所以更容易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融入故事情境,感受故事情节,增强自我体验,这是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的教学策略。
一、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笔者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教师教学拔高要求,教学过程繁杂。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刻意拔高的情况,为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常常设置非常繁杂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一遍一遍地重复阅读,虽然这种做法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效,但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教师死扣教材,不注重内容拓展。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死扣教材、不注重内容拓展的情况也很常见,学生学来学去还是那几篇文章,早已养成思维惰性,对后续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非常不利。第三,朗读指导重技巧而不重情感。教师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常常看重技巧而忽视情感,使得学生虽然了解如何断句、停顿,但是却不知道如何表达作者感情。学生与文章之间只是建立了基本的“读”和“被读”的关系,在阅读时无法做到“声情并茂”,阅读效果自然也大打折扣。第四,搞不清阅读重点,忽略了学生的阅读需求。有的老师过分重视教学内容中新授的字词和成语,常常通过多种途径导入,再花大量的时间在跟读、朗读、操练和拓展相关字词和成语上,等学生完全掌握透了再呈现语篇,学习、练习并拓展运用,结果能花在语篇上的时间不够多,有把阅读课上成对话课甚至词汇课之嫌。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高效教学策略分析
1.准确切入,设置矛盾,激发兴趣。主要包括以下三步:第一步,轻松的、趣味性较强的内容导入方式;第二步,设置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第三步,随着情节推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此处以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司马光》为例。
首先,教师先问学生都喜欢玩什么游戏,借助“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司马光和小伙伴们一起做游戏”的故事情节,正式导入《司马光》中司马光砸缸救同伴的故事。
其次,教师可以在原有的故事情节中设置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例如司马光的小伙伴失足掉进水缸里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详细描述一下小伙伴在水中挣扎的场景,并问学生:“如果你的小伙伴掉进水缸里,你会怎么做?”此时学生心中就有了矛盾冲突——救,还是不救?然后教师说:“如果是司马光同学,一定会选择一种既能保护自己,又能救助他人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找到司马光砸缸救伙伴的段落,并找1~2名学生阅读并复述该部分内容。
最后,随着司马光成功地把小伙伴救出来,教师就再问:“如果你是司马光,除了砸缸,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救出小伙伴?如果有,老师希望同学们能把自己的方法写下来然后给大家说一说。”此时学生会开动脑筋想各种办法,然后整合思路把方法写下来,在此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让学生根据司马光的救人情节说出属于自己的“救人情节”,可以形成“阅读+思考”的科学阅读模式,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非常有帮助。
2.变直为曲,方法灵活,引人入胜。主要包括以下三步:第一步,简单故事复杂化,增加故事的戏剧冲突;第二步,灵活多样的阅读方法;第三步,设置丰富多彩的阅读情景,引人入胜。
此处以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小鹰学飞》为例。
首先,教师要把“小鹰经过努力终于学会飞翔”这一简单的故事情节复杂化、曲折化,既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重点关注小鹰学习飞行的历程,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故事情节为小鹰设置更多的成长困境,增加故事的戏剧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采取“团体阅读”或“一对一阅读”方式。以团体阅读方式为例,教师可以采取分组合作教学法,选派小组长,让小组长自行安排故事人物和旁白,通过小组形式开展阅读活动。
最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多幅精美的蓝天白云的图画,勾勒出小鹰的生存环境,还可以制作多幅忧郁深沉的冷系图画,勾勒出小鹰饱尝痛苦和失败后内心的不安和失落。当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阅读情景感受小鹰由喜到悲,再由悲到喜的心理历程。
3.分层设计,变难为易,化大为小。主要分为以下三步:第一步,学生分层和内容分层;第二步,从易到难,步步推进,从而变难为易;第三步,拆分整篇文章,化大为小。
此处以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快乐读书屋三《达·芬奇作画》为例,导入达·芬奇学画鸡蛋的故事。
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画画水平将学生分层,例如1组、2组、3组……然后根据阅读内容将学生再次分层,例如A组、B组、C组……分组完成后,所形成的对应关系为1-A组,2-B组、3-C组……每一组成员选出画画最好的学生画鸡蛋,然后再选一名成员扮演老师,其他成员采取“一人读一段”的方式通读全文。
其次,为不同组的学生安排不同的阅读内容,例如给1-A组安排生字较多,句子较长的段落,并以此类推,为2-B组、3-C组……安排不同的阅读内容,以从易到难,步步推进的方式变难为易。
最后,由文至段,由段至句,由句至词,由词至字,层层拆分,从而化大为小,最终突出教学重难点,对于表现文章主旨的重要段落和句子,教师要拆分得更加细致并且要让学生反复阅读。
4.横看成岭侧成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主要分为以下三步:第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第二步,让学生从不同的人物角度进行阅读;第三步,培养学生的概括和总结能力。
此处以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锄禾》《悯农》)为例。
首先,学生要根据《锄禾》《悯农》表现的主题,让学生自己想象农民伯伯顶着烈日在田地里辛苦劳作的场景,而且尽量让学生想得非常细致,甚至还可以添加一些额外的景物,例如山川、湖泊、小河、花草树木等。
其次,《悯农》中有两类主要人物。第一类是农民伯伯,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其在田间辛苦劳作,汗流浃背的感觉,并以这样的感觉进行阅读;第二类是作者,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农民伯伯的怜悯和感激之情,并以这样的感觉进行阅读。
最后,学生在从不同的人物角度获得阅读感受之后,教师就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总结和感悟。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还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品质。此外,学生自己的总结和感悟往往是不全面的,所以教师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古诗的中心思想。
综上所述,将阅读材料故事化,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继而提升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更多更好的教学策略将助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提升,这是一个不断向上的过程,需要任课教师不断努力,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