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化同步课堂的基本特点
2018-02-23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李洪山李宁宁
□ 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 李洪山 李宁宁
当前,全国许多省市都在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基于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同步课堂教学实验,以期共享本区域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海南作为教育部唯一的省级教育装备试验区和四个教育信息化试点省之一,从2014年开始进行中小学信息化同步课堂(以下简称“同步课堂”)实验,探索出利用“互联网+”实现优质教育共享新路径,形成城乡师生学习成长共同体,并在全省14个市县区的145所学校开展推广实验。
一、开展“同步课堂”实验的背景
“同步课堂”是指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建立智能录播教室,联结城市优质学校与农村、海岛学校,两校两班(或多校多班)师生通过网络共同完成一节课的信息化教学方式。
海南省城市与农村、平原与山区、沿海与海岛之间自然条件差异巨大、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在教育方面,我省120多万中小学生所在的近3000所学校,其办学条件、教学水平、教育质量也有较大差异,海口市、三亚市城区中小学校的师资水平、教学设施等可以和发达地区媲美,但在广大农村、山区、海岛学校,其办学条件简陋、师资整体水平偏低,许多教学点“缺师少教”问题依然存在。因此,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依然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
面对这样的困境,通过考察学习、反复研究论证,我们认识到运用信息化手段改变农村教育现状是一条可行的途径。我们期望通过开展“同步课堂”实验,构建城乡中小学师生学习共同体,实现城乡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教学质量同步提高,打造出一条利用信息化手段改善农村、海岛、山区等中小学教学软实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型道路。
“同步课堂”由省教育厅主要领导亲自组织推动,省电教馆、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以及市县区相关单位及华师京城公司等单位领导和专家组成实验推进项目组,选择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海南华侨中学与海口市美兰区演丰镇演丰中学、演丰镇中心小学、演海小学(村小)、北港小学(海岛学校)作为第一批试点单位,开展了近5年的实验探索,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简便易行、可资借鉴的经验成果。
二、同步课堂的基本特点
1.“同步课堂”是师生结成的学习成长共同体。从“同步课堂”的性质来看,这是两所或多所结对学校利用 “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形成的师生学习成长共同体。项目实施的目的是促进双方师生的共同发展。城市优质学校师生可以向农村、海岛学校展示更为专业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课程知识和更为现代化的生活视角,农村师生也可以展现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和田野大海所特有的生活认知。
“同步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要体现出共同体的基本理念:实验前,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基础进行摸底,采用异质分组方式,将学生编成两人小组、四人小组、八人大组(由两班两个四人小组组合),形成学习共同体。课前和课后八人大组可以使用微信群等方式交流,课上分组合作与竞赛,形成学生学习共同体。形成成长共同体。
把两个班的学生混合编组,使城乡学生有一种同班同组同学的感觉,他们都有为本组争光、互帮互学的良好意愿,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老师布置课前学习任务后,一般都能较好地完成,课堂上一般都愿意积极发言,积极为本组、本班争荣誉。从而使双班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成长共同体的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双班学生通过线上开展同步主题班会和线下联谊活动,在网络屏幕上见面、互动,在课外现场联谊、交流学习生活感悟后,他们之间的友谊更深,互帮互学的意识更强。由此来看,“同步课堂”所具有的学习成长共同体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课堂学习的目的。
同时,结对学校的教师经常在智能录播教室线上备课评课,互相学习借鉴,农村学校教师在线参加优质学校教研组集体备课,解决了农村教师同一学科人数少、教研氛围不浓的问题,形成城乡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
2.“同步课堂”的教学任务由“双师”合作完成。双班组成的“同步课堂”教学是由两位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一般优质学校的教师为主讲(主导)教师、农村或薄弱学校的教师为指导教师。双方教师通过合作研究、合作备课、合作上课来完成同一节课的教学任务。
在课前准备阶段,双方教师要加强交流沟通,共同研究商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诊断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断点,在此基础上编制导学案或微课等自主学习材料,由学生通过自学或小组合作学习完成。
在同步授课阶段,双方教师要规划好学习任务及交流展示的时间;营造互相对话、激励的情境;做好学习效果的检测与评价。双方教师必须考虑小学、初中学生活泼爱动的特点,来设计轮流问答、小组竞赛、分组表演、分组辩论、循环练习等各种学生活动。除主讲教师的设计外,还特别要设计好一节课上,哪些学习任务和活动可以由指导教师组织本班级学生完成,应充分发挥双方教师的指导、组织、协调、反馈作用。
在课后,双方教师要及时总结反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教和学过程中主要的亮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课后需要给学生辅导或矫正的内容,以及后续上课需要改进的地方。
3.“同步课堂”的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学习为主。“同步课堂”的根本特征是师生分别在异地的两间(或多间)录播教室共同上课,其特点决定了不能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学习主体是学生,应该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交流的场所、活动的场所,而不是老师的一言堂。要加大双向或多向互动,以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学习为主要方式。
作为同步课堂的主讲教师既要教好自己现场的学生,又要激发不在现场的另一个班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要把学科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完成。因此,同步课堂不仅仅是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更要求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真正树立起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技术来组织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在各自班级内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同步授课时双方师生则以学习内容的展示、对话、交流和训练为教学的主要方式。
组织跨时空的展示、交流、比赛等活动是提高同步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式。如在本班级内部分组的基础上,可以让各组学生先在本班内做一些小比赛,挑出表现好的,再进行两个班的跨空间交流和竞赛,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这种小组间的学习、比赛可以在上一节课中,由双方(或多方)教师分别在本班内组织完成,做好准备,提出各组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还有的疑难问题等。要设计两班(或多班)学生分大组展示交流和竞赛、问题接力比赛等活动任务。也可以给不同学习小组的学生分配不同的研究任务,得出结论后在同步课堂上双班分享。
如在一节英语课(海南华侨中学郑勤老师、演丰中学林志壮老师合作)上,围绕介绍各自班级课程表为主题,两班学生轮流进行口语问答,一个班级的学生分组提问,另一个班级的学生分组轮流回答。这种学习活动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班级的集体荣誉感,特别是农村学校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
4.设计好“同步课堂”的教学流程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在异地双班(或多班)同时上课时,40分钟时间内教师要兼顾两个(或三个)班级学生,达到共同学习、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目的,高效地完成课时教学目标,设计好一节课的教学流程是关键。
教师要在充分研究课程目标、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前提的基础上,把一节课分解为几个层次分明、清晰流畅的教学环节,并对课堂上双方教师在不同环节上的任务、作用、操作指令等,有一个清晰的设计和明确的分工。这是形成同步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
同时,也要对学生每一个学习小组的学习任务和课堂活动要求做好设计,课前要把学习要求和任务分解给学生的学习小组。
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儿童,有游戏色彩的活动更容易提高孩子们的参与度。如在一节小学数学计算课上(海口滨海九小陆少娟老师、演丰镇中心小学李小芬老师),开展 “摘水果”“开火车”“抢红旗”等游戏,很受低年级小学生的喜爱,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学习效果也很好。
5.“同步课堂”设施是开展远程异地教研活动的优质平台。目前城乡教育资源仍存在较大差异,现有的支教方式存在不足,优质学校教师能够参加支教的数量有限,部分教师积极性不高;对农村学校教师培训提升其专业水平的效果不明显;农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现象依然存在。利用“同步课堂”的设施,为广大城乡教师提供了互相交流、学习借鉴的平台,远程异地学校的教师可以零距离、高频率的参加同步课堂的在线视频备课、听课、研讨,农村学校教师还可以经常在线参加优质学校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放大了同步课堂设施的平台效应,促进广大城乡教师逐步形成专业成长共同体。
三、“同步课堂”的实施效果
经过近5年的实验,我省的“同步课堂”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1.形成了学生学习成长共同体。结对城乡班级混合编为8-10个大组,课上分组合作与竞赛、课下网络沟通,形成学习共同体。开展同步主题班会和线下联谊,城乡学生交流生活学习感悟,形成成长共同体。农村学生行为习惯改变较大,学习成绩大幅提高。城市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升,关心帮助农村学生,形成互帮互助共同成长氛围。
2.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两班(或多班)同时上课时,学生数量大增,促使实验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讲授方式,尝试分组合作、学生展示交流、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探索利用网络和电子白板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3.形成了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同步课堂”给教师提供互相学习借鉴的平台,结对的学校逐步形成了城乡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通过“同步课堂”,许多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都有了很大提升,许多实验教师成长为学科骨干,先期试点学校有多位老师获得国家级、省级比赛奖项,海口市北港岛教学点周乃文校长评为2017年海南20佳优秀乡村教师,海南华侨中学郑勤获2016年全国英语教学评比一等奖,演丰中学吴雯倩被评为海口市骨干教师。教育部领导和专家对“同步课堂”促进教师发展也给予肯定和赞赏。
4.建立了“同步课堂”教学教研常态化机制。通过实验将实践成果转化为具体政策,省教育厅在2015、2017年分别出台 《关于进一步推进同步课堂试点项目工作的指导意见》《海南同步课堂实验教师及团队工作量指导标准(试行)》,对“同步课堂”的组织领导、教学教研支持体系、项目研究管理、条件保障和评估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为“同步课堂”常态化发展提供保障。
5.“同步课堂”产生了较大的示范辐射作用。近几年,教育部领导多次到海南考察“同步课堂”开展情况,教育部副部长在听完海南华侨中学和海口市演丰中学数学两班同时上课后指出 “通过信息化手段,农村孩子坐在教室里就能和城里孩子听同一个老师的同一堂课,实现城乡共享优质资源,这种做法非常好,同时要结合教学实际,充分利用同步互动、直播、录播的各自优点,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深化同步课堂的功效。”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海南日报等媒体多次采访报道。目前,全省已经有14个市县的145所中小学开始开展“同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