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讨论的实践与反思
2018-02-23广东省河源市第三小学陈燕燕
广东省河源市第三小学 陈燕燕
讨论就是针对某一个问题与别人交换意见,或者进行辩论。课堂讨论指的是学生在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同伴针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或疑难问题进行探讨、辩论的教学形式。课堂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其语言表达能力。下面就具体阐述课堂讨论的现实意义,并针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我校的解决方案。
一、课堂讨论的必要性
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就是在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思维清晰,表达自然顺畅;表达不清楚就说明思维不明朗。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表达,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与困惑。我校每班总人数多达六十余人,仅仅通过老师与学生对话,或向学生发问,这样被关注到的学生人数占整个班总人数的比率仍然较小。开展课堂讨论学习可以增加学生口头表达训练的机会,也能够实现新课标提出的“要让学生学着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对别人的想法提出自己的建议”的目标。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十分有益,由此可见,课堂讨论对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二、课堂讨论存在的问题和有效开展讨论应注意的几点
新课标要求老师们开始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但这些学习形式却没有取得我们预想中的效果。讨论运用恰当,自然会取得较好的效果;运用不当或者滥用则会沦为死板的形式。现就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和应注意的几点来谈谈笔者的发现与看法。
(一)目前课堂讨论存在的问题
1.讨论问题不明确
老师所拟定的讨论问题不明确,导致学生讨论效率低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84、85页的“小兔安家”一课时,老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主题图,并与你的同桌说说你在图上发现了什么?有的同学说发现了兔子,有的发现天快黑了,有的发现有屋子……然而老师的本意却是让学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由此可见,这样没有针对性的讨论毫无意义,学生很容易就会离题。
2.讨论时机不合时宜
开展课堂讨论时,学生如果没有经过充分的思考,没有形成自己的想法或者疑惑,这时进行讨论,学生难免成为观众,只是单方面听取他人的意见,成为别人的附和者。长期如此,容易使学生缺乏主见,懒于思考。有的教师仅为了满足教学环节的要求而设置小组讨论,到了规定时间就停止。这样的讨论并不是出于学习需要而进行的,既不是为了解决疑惑而讨论,也不是为了达成共识而讨论,仅仅是为讨论而讨论;老师既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讨论,也不清楚需要讨论多久。
3.讨论分工不明了
在讨论中常常发生这样的现象:参与讨论的成员不清楚有什么要求,组内成员也没有明确的分工。讨论开始后,成员不知所措,久久没有进入讨论的状态。等到终于清楚自己要干什么了,却发现老师喊停了,最终也没有得出讨论结果。有时笔者还会发现:同组内的同学很有秩序地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但轮到小组汇报时,却说不出个一二三点来,对于讨论过程也没有任何的记录。又或者是根本就没有看见什么合作讨论学习,而是一个优等生包办了一切。他的结果就是全组讨论的结果,他所发表的意见就是全组所有同学的意见。这导致会的学生仍然会,不会的还是不会。经过讨论学习,没有发生任何改变。不制定明确的分工,导致差生依赖于优等生。同时优等生也认为,与其教别人做,不如自己做来得快。于是,恶性循环就这样开始了。课堂讨论流于形式,没有让学生真的有所收获。
4.讨论意识不强烈
学生参加讨论的意识淡薄,会严重影响讨论的效果。整个讨论过程中,只有少数同学进行发言,其他同学不表示自己的任何看法,如:是否赞成发言者的意见、对发言者的观点是否理解,更不能就发言者的意见提出自己的建议。
(二)有效开展课堂讨论应注意的几点
1.恰当的讨论问题
讨论的问题决定讨论的方向,讨论的方向决定讨论的结果。恰当的讨论问题能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所谓恰当,指的是问题的难度恰当、提法恰当,过深、过浅的问题都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像“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这类单纯的判断类问题,属于低层次的思维范畴,没有为学生提供深度思考的空间,不利于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而像“为什么”“如何”这样的问题,则会为学生提供更宽广的思考空间,学生对这样比较广的问题,很难立刻得出较完整的结论,因此类似这样的问题,才是比较适合学生去讨论,去研究的。
例如:笔者在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旋转(一)”一课的教学中,在教学生画旋转的线段时,先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画出一条绕一点旋转90度后的线段,并让学生清楚地说明自己是如何旋转这条线段的,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你们画得都一样吗?为什么?针对这样的讨论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实践中产生了自己的看法,因此都有话可说,聚在一起也就有讨论的欲望,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也相对较高。汇报时,学生会先讲他们几个人画得是否一样,然后会分类陈述什么是一样的,什么是不一样的,最后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笔者曾尝试过把问题改成:你们画得都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发现小组讨论时,学生们显得有些迷茫,似乎很难解释为什么会不一样。汇报时,几乎找不到有强烈汇报欲望的小组。原因就在于后一提法把学生的注意力都聚集在了“为什么不一样”上,学生的思维就这样被限制了。
2.合理的讨论小组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四人学习小组的规模最为合适。四个人学习时,既可保证对讨论问题的看法不单一(如果仅与同桌讨论就只能听到一种不同意见),又能保证成员均有讨论发言的机会。学习小组要将优、中、差生合理分配好,以防强强联手、弱弱搭队的现象。若强强、弱弱组合,讨论时就容易导致一些小组讨论得热火朝天,一些小组像在演哑剧。合理分配小组成员,有助于充分发挥讨论学习的优势。
3.合适的讨论时机
什么样的时机才是合适的时机呢?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是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是出现典型错误时,是出现易混易错的知识点时。如:在认识百分数后,安排学生针对“‘百分数是分母为一百的分数。’和‘分母为一百的分数是百分数。’的表述都正确吗?”这一问题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学生得出结论:百分数是分母为一百的分数,但分母为一百的分数不一定是百分数。这样,学生就更加清楚了百分数的定义,也明确了分数与百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4.适时的讨论指导
讨论时段并不是老师的喘息时间,相反应是老师在一堂课中最繁忙的时段。此时需要老师的精神高度集中,仔细观察各小组的讨论动态,想办法了解小组成员是否清楚讨论的问题、要求、步骤,在讨论过程中是否存在疑难,是否需要指导与帮助。如在“图形的旋转(一)”一课的教学中,在安排学生讨论“你们画得都一样吗?为什么?”后,我发现有的小组不到三十秒就完成了讨论。经验告诉我,他们的讨论出现了问题。经查问,我了解到该小组仅是讨论了操作结果一样不一样,而没有讨论为什么,这时就要引导他们怎么进行讨论了。在实行课堂讨论学习模式的初期,教师一定要确保学生在讨论前明确问题与要求。
5.以评价促讨论
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了解每组讨论的动态。一方面是为了能够给予他们适时的指导,另一方面是为了能够在讨论后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通过评价,可以让学生明确他们下一次讨论时需要注意的问题;通过评价,学生可以对比自己组与其他组的差距,寻找改进的方案;通过评价,学生还可以规范自己的语言表述,提高表达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卫星.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J].中学理科(综合),2008(6).
[2]陈俊彦.课堂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等职业教育,2010(8).
[3]莫海平.课堂讨论在微积分教学中的运用[J].绥化师专学报,19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