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作文启蒙教学基本策略探究

2018-02-23

新课程研究 2018年27期
关键词:习作意识小学生

“听说读写”既是语文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又是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素养的目标方向。如果把前三者归类为“吸收与内化”流程,“写”则是实实在在的“迁移与倾吐”环节。“写”是学生对语文能力、意识行为、语言艺术的融合过程的综合反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重在强调“以读促写”的价值和意义,“以写促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积极开展语文写作教学,对于不断提升学生的学用结合意识和实践创新精神,更好地促进“听说读”活动和教学相长,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究竟如何有效开展小学作文启蒙教学呢?

当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如此下去,甚至令人担忧,用“高消耗、低收益”来简要概括是非常恰当的。集中体现在:多数小学生对写作文感到畏惧,不喜欢写作文,普遍存在“畏作如虎”的不良心态。在“被动性”习作过程中,“咬笔头”现象时有发生,要么“无话可说”,或者是“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要么“言之无物”,内容空洞;要么“词不达意”,条理不清,大有东拼西凑之感。

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在如下几点:①生活简短、阅历浅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一种客观现象;②缺乏生活上的观察意识和能力,而且对语言的组织和驾驭能力欠缺;③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把写作训练作为一项“硬性任务”来“被动”完成,缺乏“善教乐学”的积极心态和主动意识,更加缺乏多元化、有效性的“寓教于乐”措施;④同时缺乏教学改革力度和激励引领手段,未能从根本上有效培养并不断增强小学生的写作精神和成功信念。正因为如此,要想快速有效地“纠偏改错、扭亏为盈”,就必须紧紧围绕上述几个方面入手、不断强化。

新课程教育理念强调“以生为本、以学为主”,这绝不是一句“信条式”口号。在作文启蒙教学过程中,只有把它充分落实到具体实践中,才能从潜移默化和厚积薄发中取得令人期待的良好效果。

一、以生活涵养为根本,让作文启蒙教学更加“地气化”

面对小学生作文“难教难学”的困境,许多教师和家长“慌不择路”——期盼通过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来补救。这固然是一种方法,却绝非“根本之道”。“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只有积极引导小学生认真观察并深刻体悟生活,借助生活元素的丰富涵养和有效滋润,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地气化”教学互动,才能把他们逐步引向“善教乐学”的良性发展之路。比如,家庭生活中的欢笑与苦恼、社区生活中的邻里关系、校园生活中的得失成败和人际交往、自然生活中的四季互换和风雨霜雪、农耕生活中的栽种收获……其中孕育着“变与不变”的主客观现象,蕴藏着“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情感体验,蕴含着“显性与隐性”的丰富道理。所有这些,只要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善于引导小学生去细心观察、真情体悟、认真思考,让这些“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东西生动有形起来,他们还会无动于衷吗?这不是健康发展的“必需品”和“营养品”吗?

二、以读写互动为载体,让作文启蒙教学更加“实在化”

如果说观察是一种“沉默”的思维,生活是思维真正的“起点”,那么“读写互动”则是作文教学的“有效载体”。就作文启蒙教学来说,积极开展“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活动,既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学用结合,又有利于为他们畅通一条情感实践的“活水源头”,更有利于从“积学储宝、酌理富才”中攫取读写教学的“双赢”效益。比如,可从《哪吒闹海》教学中习得人物故事情节的写法,从《轮椅上的霍金》教学中习得“过渡”句式、人物形象与品质的写法,从《黄山奇松》教学中习得“总分总”文章结构组织法,从《青海高原一株柳》阅读教学中习得“以物类比”写法,从《最后的姿势》教学中习得“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写法,从《钱学森》教学中习得“倒叙”写法……教师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学习与感悟、模仿与习作。再如,还可通过“批注式阅读”、续写、扩写、缩写、“补白”以及心得体会、周记等形式,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写意识和能力习惯。

三、以情趣激发为抓手,让作文启蒙教学更加“贴心化”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异曲同工之妙。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他们对于包括“习作”在内的任何教学活动都有着难以摆脱的依赖性。有鉴于此,在作文启蒙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迎合小学生“求趣、求异、求动”的活泼心态,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情趣教学活动,努力从中攫取不容忽视的“情绪智力”效益。以《牧童和狼》寓言教学为例。文中只是说了“然而,他喊破喉咙,也没有人前来帮忙”,而没有交代事情的最终结果。由此,笔者以“牧童的性命如何”为题,让小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集体共享”形式开展了相互交流活动,然后鼓励他们把各自所想落实在“书面语言”上,并通过多元化评价,从中评选出“最具人性化”“最具创意性”等多个创作奖项。既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情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和实践创新力。

四、以激励引领为活力,让作文启蒙教学更加“个性化”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对于学生习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既是一项循序渐进地潜移默化过程,又是一种熟能生巧的厚积薄发过程,它始终离不开教师的积极指导和有效引领。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地激发写作情趣,深化写作情感,促进习作活动的个性化发展。就习作启蒙来说,如何进行积极有效地激励与唤醒、引领与拉动呢?比如,定期组织学生展示佳词妙句的积累素材,引导建立“习作素材资源库”;定期展评“批注式”阅读的各自成果,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定期开展“读写互动”赛事活动,从中评选出不同类别作品,不断放大“以赛激趣促写”的滚动效应。再如,为了不断弘扬习作活动的自主意识和个性化,笔者常把“教师批阅”与学生的“自主修改”相结合;把“教师评学”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同伴互评”相结合;把对学生的“个体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这样进行长期的练习、测评,加上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积累,坚持不懈的努力,就会取得渊博的知识、丰厚的底蕴,为写作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综上所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善于解析基本现状,解读学生心理,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有针对性地教学活动,并且在勇于实践、善于创新中持之以恒,就能逐步构建切实有效的基本策略。

猜你喜欢

习作意识小学生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我是小学生
习作展示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