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创新人才培养项目 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

2018-02-23

新课程研究 2018年27期
关键词:教师队伍核心素养

新课改更加关注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如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这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到地理教学中呢?地理教师首先要明确新课改的基本理念,转变教学模式,依托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建构开放式地理课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去探究地理问题,在活动中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

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背景与意义

1.背景。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试点,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拓展性学习提供资源支持。学校以此为依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纲要》,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结合学校实际,坚持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学科实践的开发实施为中心环节,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和团队合作,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意义。

(1)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为指向。教师立足学校实际和学生需求,以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和地球科学实验室为依托,通过地理学科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观察、动手与思考,探索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学习与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促进终身学习、实现个人全面发展。

(2)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观念的转变。新课改对地理教师专业素养、师德、教学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关注学习方式的变革。在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转换角色,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活动方案,并以地球科学实验室为依托,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实践性、灵活性、创新性思维的形成。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聘请专家讲座,面对面指导,提高地理教师对地理核心素养和学科实践活动的理解与应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落实新课改的理念。地理核心素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已然成为不可或缺的培养项目,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师重视以核心素养引领课堂教学,从新课传授、实践活动、课堂探究等方面有计划性、目的性地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完善自身地理知识结构,形成地理思维,并学会以此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依托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和地球科学实验室,开发核心素养的学科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满足新课改的需求。

二、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

学校以丰富的区域资源、地方资源和学校资源为依托,充分利用首都丰富的科技、文化与教育等资源,加强区内外合作,积极建立与高等院校、科普场馆、教育基地的横向联系,探索“三校、三师、三类、三段”等多样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的建立方面,力求突出学校特色,以地球科学为核心研究领域,同时在物理、生物、化学等学科有所拓展,力求做到重点突出、类型多样、层次分明,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平台。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积极发挥数字化校园的作用,搭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精品课程交流与展示的平台,打造一支与学校特色建设相适应的创新型教师队伍。

1.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和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保障。因此,学校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力度,引导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成为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努力打造一支与学校特色建设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具体如下:

(1)专家资源库的建设。在创新研究过程中,建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横向协作体,聘请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博物馆、中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对学校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力求培养一支高水平、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团队,共同实施面向学生的创新人才培养。

(2)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重点实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翱翔工程”,引导教师开展基于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的行动研究,使其在学员培养中成长、在课程开发中成长、在科研实践中成长。学校还启动名师工程,发挥市级骨干教师、区级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以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为契机,进行教师队伍建设,为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人力支持。

(3)创新人才培养协作体建设。在市教委、区教委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成立了“地球科学领域”创新人才培养协作体。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推进中,学校积极与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中国国家地质博物馆、北京天文馆等科普场馆建立联系,共同探索构建“跨学校、跨学段、跨部门、跨区域”协同培养地球科学领域创新人才的工作体系和横向协作体,从而形成系统培养地球科学领域创新人才的长效机制。

2.课程体系的建立。课程是学校教育和达成人才培养目标最重要的载体,是学校特色建设的核心任务。学校以地球科学为核心,建立地理、生物、化学等多样化的系列化创新课程体系,力求做到重点突出、类型多样、层次分明,既满足教学需要,又为研究性学习、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平台,增强学生学习体验,尽量多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和教学的需要,有效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校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的建构上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建构三级课程体系,搭建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的平台,凸显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特色。具体如下:

(1)依托学校资源,使国家课程校本化。在国家课程基础上拓展广度,开阔视野,联系社会生活,增加实践体验,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亲近自然。例如,教学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一节时,以天象馆为依托,扩展更多天文知识;教学《地壳的物质循环》一节时,以地球科学实验室为依托,拓展更多地质、地貌相关知识,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地球科学探索。

(2)依托教育基地认真实施地方课程。依托门头沟区四大基地,以地球科学为核心,重点开发“八大类学科探究课程”“六大类实践体验课程”,为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课程支持。

(3)积极开发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以地球科学为核心,开设多样化校本课程,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同时,聘请大学教授,为有能力的学生开设大学课程,自主选修,培养有特色的创新型人才。

在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学校对教师进行积极的评价和有效引导。教师开设的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前提,以提高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为目的,课程内容科学性、启发性强,新思想含量高。在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积极与高校、科普基地等部门建立联系,组织适合学生学情的科研活动,关注学生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的培养。

3.探索培养模式。在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研究过程中,学校借鉴北京市“三校、三师、三类与三段”模式,以北京市丰富科技、人文的资源和门头沟区丰富的地质资源为依托,积极与高等院校和科普基地建立联系,探索区域“跨学校、跨学段、跨部门”协同培养创新人才的工作体系,构建与北京市高等院校、科普场馆的相互联系,开展以地球科学为核心的各项研究活动,共同实施面向创新人才的培养行动。具体如下:

4.搭建成长平台。

(1)学生展示平台。积极搭建“翱翔论坛”“雏鹰建言”等交流展示的平台,营造氛围,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世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运用相关知识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拔尖创新型人才。

(2)交流研讨平台建设。学校积极搭建跨学校、跨区域的由专家、老师、学生共同组建的交流研讨平台,每学期对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形成的优秀课程资源和科研探究作品进行展示、交流,对涌现出的先进个人进行广泛宣传和表彰,并邀请协作体成员单位参与大会交流,营造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氛围,搭建跨校、跨域、跨界的专家、老师、学生的交流研讨平台。

三、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实施策略

1.构建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课程方案。在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实施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出发点,针对天文、地质、气象、水文、土壤五大领域进行学科实践活动的系统开发与整体构建。如天文学领域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测量、地质学领域的多彩地貌成因探究、气象学领域的校园小气候植被开花顺序研究、水文学领域水土流失实验探究、土壤学领域的五色土探秘等,通过多样化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等能力。

2.探索基于地理核心素养课程模式。新课改更加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在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课程建设与实施过程中,通过精心设计案例,开展野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以学生动手实践与体验为主,鼓励学生从真实情景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课程模式采用“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评一评”等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实践、多思考,拓展学习途径,从而培养综合思维,落实地理实践力和社会责任感。

3.开展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微课题研究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提高地理实践力,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积极组织各种微课题研究活动,如“房山世界地质公园考察”“灵溪地质走廊考察”“下苇甸地质考察”“永定河流域水样调查”“永定河流域土壤检测与植被调查”等,并积极聘请大学教授对学生进行研究指导。通过与大学教授面对面地交流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发展。

4.探索“雏鹰建言”“翱翔论坛”活动与学科整合。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人地协调观,结合实际和当今社会热点,深入开展“雏鹰建言行动”和“翱翔论坛”活动,组织学生结合自身特点确定适当的主题,如保护水资源、我的航天梦、建筑材料与低碳生活等。在“雏鹰建言”行动和“翱翔论坛”活动中,学生更加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人地协调观。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