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探索
2018-02-23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图书馆卢和妤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图书馆 卢和妤
一、信息素养教育在高校推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与实施条件参差不齐。
随着信息技术的传播与发展,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工作亦受到了信息技术浪潮的推动和影响。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制约以及地方经费扶持力度差异,致使各地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上出现了较大分化。
就海南省高校图书馆而言,本科院校及IT类高职院校其计算机配置及硬件环境较好,其他专科院校次之。我省的大部分高校计算机的配置明显滞后于软件快速更新换代的需求,网络稳定性受到较大冲击与影响。且因经费受限,各高校图书馆所提供的数据库当中的免费试用产品在试用到期以后,可持续性得不到保证,许多使用者刚刚建立起来的操作体验被迫中断。同时,因我省大部分高校在最初建立自己的图书馆网络及服务系统时就其现有配置是否能够满足日后剧增的数字化信息传输与交换的容量之需欠缺前瞻性,这不可避免地成为我省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及信息素养推广发展的制约。
一方面,我省高校图书馆应加强资金在硬件环境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我省高校图书馆在创建硬件环境的同时还要充分做好未来发展的规划。
2.受众群体信息素养的个体差异。
由于高校的生源来自于祖国各地,相对于边陲重镇或是大山里走出来的学生,他们所接受到的信息素养教育往往要比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滞后。如我省保亭县、琼中县、陵水县、白沙县等地隶属国家级贫困县,受当地经济影响,信息素养教育明显落后,以至有些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甚至连互联网都还没有接触过。因此,对于信息素养教育的受众群体来说,存在着个体差异上的区别是不容忽视的现实。这就要求对于不同信息素养基础层面的学生进行不同层面水平的教育与培训,对此可通过问卷调查、采访等形式,对受众进行信息素养层面判断,从而有针对性地设立不同层次的信息素养培训。此外,由于受众群体对信息要求的不同也决定了信息素养教育课程阶段目标的不同,如新生的教育、本专科生层次的文献课教育以及研究生层次的专业信息教育,其教育重点与深入层次也应该有所区别。为了使受众群体尽快达到同一水平或实现个体差距缩小,我们可以借助彼此帮扶、学习互助的形式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工作,如在既定的团队里进行小组划分,实行组与组之间互助或一对一的帮扶学习形式。
二、信息素养教育平台的搭建
1.信息素养教育学分制的推行。
至目前为止,我省高校在信息素养方面的课程建设并不完善,一般来自于图书馆所提供的各项专题讲座、新生入馆培训或图书馆导引等指南。且加上相关专题培训等学习无需计入学分,学生在学习的态度上相对随意或散漫,这制约了信息素养教育的进一步推广。因此,将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纳入学分体制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课程的设置可灵活多样,如设置全校公选课或者是由各院系结合本专业需求自行增补课程内容。相关课程的教育可由图书馆老师主要承担,也可以在学校范围内遴选老师承担。学分的设置由学校根据自身需求状况进行确定。而课程的内容与重点除了囊括在息的检索与查找还应重视信息的评估与利用。在我国,许多知名高校已经设置了除信息检索相关以外的信息素养教育相关课程。如复旦大学开设的《信息素养与科学发现》、上海交大开设的《信息素养与实践》课程等。
2.网络资源平台互助共建。
信息素养平台的搭建是信息素养教育工作有效推广与完善的基础。网络资源建设作为信息素养教育平台重要构成元素之一,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网络资源的使用者同时也应该是网络资源的提供者、建设者。所以,作为高校图书馆,网络资源的建设不仅仅只应该着眼于高校之间数字化资源的互通有无,同时应该更多地参与自建原文文献、资源的提供。在这一方面,既需要图书馆同仁自身的努力,亦需要各大院系与图书馆的通力支持与配合。如各院系的实验教学中除了通过自有的实验教学网络平台对教学成果进行共享。亦可通过图书馆这一更为公知的网络资源平台将相关实验教学课件、数据库、模拟实验操作等资料共享给更多的内部、外部用户群体,这样不仅促进了信息成果利用的最大化,亦可通过与之相关的互动交流促进学科专业的自身发展。
3.培训方式的多元化。
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在搭建时应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不同学习习惯的不同受众人群的使用体验。如,对于新生,可采用专题讲座、PPT教学、视频观摩、沙盘演练等形式进行信息素养的基础培训。而对于已具有一定信息素养基础的读者,在推介深层次的数据库或实用检索工具时可采用宣传册导读、举办实用工具书籍推介活动以及在图书馆的网页嵌入相关指南、方法与技巧等导航链接。既照顾了受众弱单人群,又兼顾了在有限人力资源下新资讯、新技术的推广。另外,对于习惯于碎片化阅读的读者群体而言,我们还可以通过手机图书馆进行信息素养碎片知识传递。而对于习惯于传统阅读模式的读者,我们可以建立图书馆宣传栏,通过纸质海报、板报等形式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推动。其次,为了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的有效互动,聆听、获取读者的心声,并对教职工、学生在学习科研过程中所遇到的信息检索、试用、整理和评价等问题进行及时探讨与解答,在服务平台方面,我们还可以采用便于及时推广、即时联动和确保互动可持续性的微信公众平台、博客、空间等载体。其内容可以是前沿信息技术、科研,也可以是读书心得、学习交流、以及学校各院系的具体教案、实验研究资料等。
三、信息素养教育意识形态的建设与引导
1.意识习惯的培养。
需求是兴趣产生的基础,而我省高校学生对于信息素养的教育需求常常表现的不太主动,或是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这与当地民族文化结构、地理位置孤悬海外等因素有关。如何激发学生对于信息素养教育的需求?首先,信息素养教育者可与院系取得紧密联系,了解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需求。然后,从学生的心态意识上进行引导,信息素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MSN、QQ、微信平台等方式与学生主动建立联系互动。在引导学生了解这个信息无处不在的时代同时,可以将前沿的教学资讯运用到课堂教学和科研上,激发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主动学习了解本专业相关的最新前沿信息动态,以及学术成果、就业情况等信息,让学生通过对信息素养教育的不断接触与深入,由被动到主动,逐渐养成提升自我信息素养的习惯。
2.求实的态度。
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对信息素养的定义是: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1]即,信息素养当中的重要内容还包含了如何对信息的甄别、评价与利用。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如何从茫茫的信息当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摆脱媒介和信息的左右?这不仅要求我们对最新信息技术的掌握,还要求我们具有独立思考、求实的态度。
对于信息使用者,我们要学会辨别信息源的真伪,学会对海量的信息进行有效过滤与甄别,学会对信息传播的目的、影响与后果作出理性分析。并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与信息策略对既定信息进行加工与运用,使数据信息接近真实,真正地发挥其价值所在。而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信息检索工具书籍的推介策展、专题讲座、公共课程选修设置等形式加强学生在现代信息检索、分析与利用上的操作技巧与方法,并在这一过程中,培训引导学生对现代信息环境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使他们在面对不确性的信息时拥有正确的观点与判断。
3.法律意识与道德教育。
在使用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还要求信息使用者、信息传播者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与道德素养。作为信息素养的教育者,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相关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是指导学生自觉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必要手段。同时,在利用各种载体信息资源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充分做好对信息源的溯源分析以及信息真伪的辨别能力。而目前现状是:“中国内地学生的信息素养重点在检索工具的使用,也就是信息的查询和获取,但是在信息评价、利用方面和有关法律、道德教育方面还是空白。”[2]中国内地高校如此,我省高校亦相去不大。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网络资源的不可控性随之加剧。版权问题在信息利用与传播过程中愈来愈突出。这就要求信息素养教育工作者需将文献获取、利用、传播过程中所涉及的法律问题作为工作重点来进行宣传教育。另外对于信息的发布亦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道德规范。既要尊重事实,也要尊重他人,杜绝诽谤,禁止传谣。近年来,我国在电信、网络等方面采取的实名注册制可认定为是对信息素养道德安全的一个重要补充。
四、信息素养教育服务理念与创新
1.通识教育理念的融入。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一直实行的是专业化教育模式,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却往往是既要精通于某一专业领域,同时还需要通晓其他领域知识并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基于高校教育的专业化与社会对人才现实需求存在的异同,通识教育理念的出现是对这一需求差异的重要补充。“通识教育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细,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并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3]这一目的与社会对高校供给人才的需求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因此将通识教育贯彻于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之中变得非常必要。为了使通识理念真正融入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建设,图书馆可通过与学校学生社团、教务处或各大院系等协同合作,为学生创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校园采风摄影大赛、时下争议话题辩论、好书分享会、经典著作导读乃至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的各种名家讲座等。
2.个性化服务推介。
随着新型社会服务意识的提高,个性化的需求越来越多地被服务行业与机构所关注。作为服务于信息素养教育前沿的高校,对于受众个性的服务需求亦开始提上了日程。利用大数据技术,在高校图书馆服务平台导入个性化服务模块是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趋势所在。例如:根据学生个性、性别、专业、兴趣爱好等具体个人特征及其对信息资源访问历史,如浏览网站、游览次数、访问类型等数据进行兴趣模式深入挖掘,并主动向其推介最新的、专业的、与其适配度最相符的信息资源,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因此,既了解学校师生的学科背景,又掌握图书馆的相关服务知识与技巧,并懂得利用大数据技术的相关信息内容的复合型人才在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推介当中显得尤为关键。而我省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中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短板尤为突出。故,这迫切要求我省高校图书馆人在信息技术日月革新异的今天不断加强自我学习的能力,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以深化专业知识储备和提升信息处理的能力。
3.服务意识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意识已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服务之上,作为高校图书馆工作者,以读者为中心,不断创新、改进我们的服务方式是我们图书馆人在信息素养教育推广的道路上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而教育新概念、新方法在既有平台的植入不失为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中一种经济、快捷的途径。
对于有条件,有闲置空间的高校图书馆可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开放交流的平台,结合他们的创意想法,将志同道合的创意同学聚集在一起,应用在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将创意变成现实。不仅有助于学习知识的巩固,同时为他们未来走向社会进行了必要的热身预演。又如近年来如火如荼的MOOC网络教学模式。我省高校图书馆可结合校内现有专业对MOOC网站既有的MOOC课程进行分类整合,并制作相关课程导航向相关院系进行推介,以补充丰富我们自身的教学资源与力量。再如新书推介服务,在推介形式上我们可以借鉴三亚24小时自助图书馆形式在校园内设置24小时新书展柜,采用自助借还形式定期定时更换新书,以加大新书的推广与利用率。在推介内容方面,我们可以以提高信息素养的科教书籍为主,课外读物为辅的混搭模式展开。服务意识的创新是促进信息素质教育工作改革与探索的必由之路。
五、结语
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对于信息的接受以及信息技术的掌握成为一种必然。推动海南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工作,培养当代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习惯,突破传统以讲授检索工具使用方法和技巧为主的局限性,积极扩展当代大学生在信息评估、利用、获取等方面的道德素养与能力,不仅需要图书馆人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与实行,而且需要各教育工作者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并解决信息素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