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英语课堂分层教学的多维渗透
2018-02-23上海市宝山职业技术学校袁晓霞
□上海市宝山职业技术学校 袁晓霞
自课堂教学引进了分层教学的概念,众多学校前赴后继地开展了分层教学的实践和探索。有的针对所有课程实施分层教学,也有针对某一门学科进行分层教学,而英语学科历来便是分层教学实践的重镇。多年来,各类中职校分层教学的尝试,经过不断地实践与改进,已提供了分层教学的可行性依据。本文主要研究分层教学在英语课堂设计到实施阶段的多维渗透,及对教学效果提升的课堂实践。
一、分层教学的涵义、理论基础及基本模式
1.分层教学的涵义。
对于分层教学狭义的理解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2.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
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三种:
(1)“最近发展区”理论。其提出者维果斯基认为,人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了教学在发展中的主导性、决定性作用,揭示了教学的本质不在于训练、强化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为了促进发展,教育工作者必须清楚地了解学习者现有的发展水平以及他们所面对的问题,是自己能独立解决的,还是需要成人帮助的。只有这样,教学才能超前于发展。
(2)多元智能理论。此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他把智能定义为:在实践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具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人类至少有八种以上的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但大部分人只在某个特定的领域突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现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了解学生自身的优势,将各方面的能力有机整合。
(3)目标教学理论。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布鲁姆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布鲁姆等人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三大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一系列目标序列。
以认知领域的目标分层为例: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①识记:指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记忆,如记忆名词、事实、基本观念、原则等。
②领会:指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可以通过三种形式来表明对知识材料的领会,一是转换,二是解释,三是推断。
③运用:指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分析:指把复杂的知识整体分解为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联系的能力。分析代表了比运用更高的智力水平,因为它既要理解知识材料的内容,又要理解其结构。
⑤综合:指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它所强调的是创造能力。
⑥评价:指对材料作价值判断的能力。这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因为它要求超越原先的学习内容,综合多方面的知识并要基于明确的标准才能做出评价。
此种理论的建立,对教师课堂设计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三维目标经提出和不断完善,在英语学科上有五维,即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及文化意识)和更多维度的教学目标发展趋势。由此,教学目标的分层设立必然导致教学各环节的分层,使得分层教学在更多维度上得以体现。
3.分层教学的主要模式。
分层教学的主要模式有分层走班模式,能力目标分层监测模式,个别化的学习模式,课堂教学的分层互动模式,定向培养目标分层模式。
二、课堂分层教学的关键环节及课堂分层的多维渗透
1.学生的分层。
“分层互动”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一种课堂教学的策略。这里的“分层”是一种隐性的分层,教师要通过调查和观察,掌握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水平、特长爱好及社会环境,将学生按照心理特点分组,形成一个个学习群体。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和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形式,充分发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励,为每个学生创造整体发展的机会。特别是学生间的人际互动,利用了学生层次的差异性与合作意识,形成有利于每个成员协调发展的集体力量。这种分组模式,与英语课堂教学的交际性十分契合,广泛地运用于英语听说课和拓展课这两种课型中。
2.教学目标的分层。
在依据大纲、整合教材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首先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就做出不同的要求。教学目标的分层要与学生的实际相适应,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他们对课内知识进行迁徙和拓展。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求掌握教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教师应按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
3.课堂任务的分层。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法和学法。对学科能力稍强的学生,我们应考虑如何拓宽和加深问题的难度。在课堂分组合作完成的学习任务中,让这些学生担任小组的“领路人”和”发言人”。对普通学生则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稳步推进。在合作学习中更多的偏向担任记录和汇总的工作。对于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进行参与与倾听,在与他人的比较和模仿中逐步提高学科能力。这样的分层能满足各层次学生评价的需要,能激励各层次学生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形成自己的特色,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更多获得成功的机会。
4.教师指导的分层。
英语课堂是一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学生的学习活动看似热闹非凡,但没有教师的悉心引领,是难有实效的。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的分层时就已经给了学生们差别指导。在课堂任务的布置时,更要体现不同层次学生可实现的教学目标。在课件上展示的语言支持更要做好“脚手架”的工作。
5.作业练习的分层。
课后作业是对课内知识的巩固和消化,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教学设计中的关键环节之一。精心设计的作业不但有助于巩固提升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更是与下堂课的衔接和知识准备。分层作业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引发深层次的思考,变知识为能力。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复习。
6.学生评价的分层。
分层评价采取“不同标准,分层评价”的模式。评价要结合学生的分层和教学目标的分层,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工具和手段。评价目标体系应有两个维度,横向为领域维度,包括:认知、技能、情感与态度。纵向为序列维,包括:知识、理解、运用、分析和综合方面。对能力薄弱的学生要以鼓励为主,通过发掘闪光点,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对于优秀学生要点评中肯、到位,表扬的同时也要挑战他们的能力极限,激发他们求知、进步的欲望。
三、英语课堂分层教学实践
鉴于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我以校升学板块一年级某班设计了一堂以听说引领的复习拓展课,经试验后取得了预设的效果。
这节课的授课内容选自外研究社出版的《英语》基础模块第二册第三单元I am a volunteer。本单元围绕志愿者的工作经历及其重要性展开话题,对志愿者工作的内容和意义进行了介绍。要求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掌握志愿者工作方面的词汇;听懂描述志愿工作的语句;读懂相关阅读材料;能针对提供的情景谈论志愿工作、描述志愿者经历,同时也形成参与志愿服务的意识。
1.针对单元的教学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分层目标。
总目标:能够就志愿者服务的内容和重要性进行交流。
分目标:
(1)了解志愿服务工作的内容
①识记志愿者及志愿服务的相关词汇:volunteer,voluntary work,_______help sb.to do,donate,devote...to,offer help等。(全体学生)
②熟练运用重点句型描述志愿者的工作。(大部分学生)
Sb.Work as a...
Sb.Is willing to do...
It is difficult to do....
Sb.have difficulty in doing...
(2)形成对志愿服务的观点。
①会使用feel great to do;It’s a little bit tiring,but quite rewarding等句型,描述从事志愿服务的感受。(全体学生)
②梳理积极投入志愿服务的意识。(全体学生)
(3)分享志愿服务的经历。
①能使用What kind of voluntary work would you like to do?
How is your voluntary work going?
How do you feel about your work?等句型,询问他人的志愿服务工作。(大部分学生)
②使用I once worked as...
I helped sb.do...等句型描述自己的志愿服务经历。(大部分学生)
(4)制定志愿服务的计划。
①能够根据情景,叙述可提供的志愿服务及理由。(优秀学生)
②能以书面的形式,推荐自己参加志愿服务项目。(大部分学生)
此教学目标的设立重点突出分层,融合了知识、技能和态度情感三维目标,考虑到学生的的认知发展规律,在难度上也呈现梯度上升趋势。
2.在教学不中的具体环节上,我采用了一主二副、三条线索的设计思路。
主线是以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了五个教学步骤,分别为Understanding(认知)、Forming Opinions(形成观点)、Sharing experiences(分享经历)、Recommending(自我推荐)和Application(实际运用)。副线一:是在课堂情境创设中,以“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为主旨,以学生身边的重大事件“世博会、汶川地震、特奥会和本校的家长开放日”为线索,设计了中心话题;这种真实的语言情景来自于学生的真实生活经历,易被学生接受,容易引发共鸣,能激发他们对熟悉事物的兴奋点,从而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副线二体现了语言习得难度的上升,依次为单句—短语—对话—短篇训练。三条线索交织融合,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形成了本堂课的循环体系。
3.在学生活动的分组构成上,我明确了每组设立一名组长兼发言人,一名书面文案记录员,及另外两名组员。
组长为英语能力强,能带领小组开展学习活动的优秀学生。每组也有一名相对薄弱的学生,在组中更多得进行观摩和模仿。
4.在作业的分层中,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
必做题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以书面自荐信的形式,申请参加志愿者服务。选作题是浏览中外志愿者网站,找出典型的志愿服务活动,并以PPT的形式进行图文并茂的介绍。选作题的要求比较高,以小组合做的项目法教学,让学生拓展课外知识,内化能力。
本课情境设计合理,层次清晰,整个教学环节的推进顺畅、自然。由于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的情绪从导入即显高涨,直至拓展活动“参与家长开放日”达到高潮。每个教学环节的微循环设计完整,环节的连接自然有序,整个循环完成了语言操练的巩固和深化。分层目标的设立使学生检测是否达到教师的要求显得明确、具体。通过课堂反馈,基本达到了预设的分层目标。学生的组内分工和活动,也基本吻合预设的分组基准。
四、分层教学的意义
分层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大多数稳步走,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分层教学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掌握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学会学习,从而走向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