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危机传播的策略调整

2018-02-23周瑞英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网民危机

周瑞英

(西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成为信息共享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危机传播的重要途径。新媒体在满足公众对突发事件信息知晓需求的同时,也减少了因突发事件的发生可能造成的危害和损失。由于新媒体的介入,人们可以及时了解突发事件,但一些虚假信息也趁机借助新媒体快速传播,导致人们无法辨别信息的真假性。因此,对新媒体环境下危机传播的特点及传播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显得至关重要。

一、新媒体介入危机传播的优势

(一)信息发布迅速、全面

作为新媒体信息传播的一大特点,信息报道的即时性使信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被报道出来,几乎等同于直播。人们能快速获取信息,满足了人们获取信息内容的心理需求。新媒体技术通过超链接、复制粘贴、分享等快捷方式让信息得以飞速传播,网民不仅可以对事件有更全面的了解,同时也可以随时关注事件的变化动态。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突发事件的信息获取大部分来自网民本身,当媒体还在赶赴第一现场的路上时,网民通过移动设备将事件过程以文字、音视频等多种内容形式传播给更多的人。

(二)危机事件内容传播的丰富性

在高新技术的支持下,新媒体可以创新播报新闻形式,采用现场录制小视频或网络直播的形式将事件的原委呈现给观众,这样的报道比文字阐述更加直观,更具真实性。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新媒体带来的多样化信息传播加大了受众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度,相对危机事件来说,这也是一种更为有效的处理方式。新媒体利用其技术优势将采集到的事件信息汇集成一篇完整、全面的报道,用更生动有效的方式呈现给大家,方便人们更直观地了解事件。2017年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后,通信网络一度中断,而网民对灾区民众人身安全的关注也使新媒体技术的功用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微博上出现了不同的话题,如“九寨沟地震”“九寨沟地震安徽老乡”“九寨沟地震湖南老乡”等等,这些微博子话题的设立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寻找在灾区的同乡同胞,这为救援行动也提供了便利。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将身处灾区的民众的外貌特征及相关信息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第一时间反馈给救援人员,帮助他们更准确、快捷地进行救援行动。

(三)双向传播互动性

传统媒体对危机事件的传播往往是单向的,民众往往是被动地接收信息。新媒体时代将静态单向的传播方式变成了动态双向互动的传播方式,打破了单向线性的限制。这种双向的互动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争取到了更多的言论自由权,可以在任何时刻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获取的信息,实现了“我的地盘我做主”。而这种言论自由因为信息发布的匿名性以及对“言论自由”的滥用,而成为一把锋利的双刃剑。

二、新媒体介入危机传播的缺陷

(一)信息来源多,导致真假难辨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将话语权交给了网民,使每一个网民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而不是局限于权威的媒体。正是这种“言论自由”,使人们在发布信息时忽略对信息真实性的判断。针对他人发布的信息发表个人意见,使同一信息呈现出不同的表述,无形中增加了人们判断信息真实性的难度。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人们总是想快速知晓各种信息,了解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目前,一些突发事件已经超出了人们普遍的认知水平,所以很难判断信息的可信度。有些人为博眼球而故意扭曲事实;还有一些人在还不明实情的情况下对事件发展进行无端推测,误导了人们对信息的判断。而一些职业素养较低的媒体人员为了利益将事件根据人们的关注点进行编造,歪曲事实真相,制作虚假信息进行传播,利用民众对其权威性的信任,很快将舆论引向错误的方向。

(二)相关部门审核力度不够,导致危机言论扩大

由于新媒体环境的开放性,人人都可以参与进来,提出疑问并就一些事情发展阐述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往往感性的声音更容易压倒理性的声音。这些声音有的立足于真实事件本身,有的则是别有用心的谣言。这时,很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社会矛盾,继而加速事件的恶化,酿成严重的不良后果。而相关部门对突发事件的及时回应和处理关系到事件发展的整个态势及舆论走向。因此,相关部门只有及时对突发事件作出解释和回应,才能避免事件扩大化。

三、新媒体环境下危机传播的策略探析

新媒体环境下,针对危机传播策略将从以下三方面作出探析,只有这三个方面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使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传播更加规范。只有临“危”不乱,才能转“危”为安。

(一)政府加强对新闻媒体的法规建设

在1995年,美国颁布《传播净化法案》,加强对新媒体传播的管理。政府以管理者的身份,在法律法规上对新媒体进行管理。后来,其他国家也紧随其后,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政策。2000年以来,新媒体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发布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管理政策法规,对新媒体突发事件中危机传播进行专门的规范管理。在一些高校开设了“网络传播法规与道德”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对于一些还没有细化的政策法规,在一些突发事件上很难进行强有力的管理,因此政府可以通过信息实名制要求每个人绑定手机号与身份证号,实名制法制进程的推进促使网民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同时也方便了政法的有效监督。部分网民认为网络实名制使人们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言论自由,因此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在保证人们言论自由的前提下确保信息传播的真实准确,从源头减少谣言的传播。

(二)政府应加强对危机事件传播的管控

近年来,我国正处在稳步发展时期,同时一些自然灾害(洪水、地震),人为事故(飞机失事、矿井塌方、食物中),绑架事件(渔船绑架)不断发生。中国已然成为一个世界瞩目的泱泱大国,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会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如何更好地管控危机事件传播,缩小其影响范围成为政府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来源,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的新闻媒体承担着重要任务,因此政府应加强对新闻媒体的行业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媒体人对突发事件张弛有度的传播报道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和提升了我国自身的权威和公信力,同时也更好地维护了社会的和平稳定发展。只有政府加强对信息传播的管控,限制虚假信息的肆意传播,才能够稳住人心,确保危机事件得以有效控制处理,减少因谣言扩散而带来的社会危害。

(三)加强社会道德规范建设,提高网民信息辨别力

作为信息的接收者,网民在危机事件的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任何情况下,网民都要以道德和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会带来的后果及社会影响。对于一些来源不明、真假性不确定的信息应该提高警惕,增强自身对谣言的辨别能力。树立责任意识,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不以任何名义或手段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对“网络暴力”说“不”,共同营造一种健康、有序、和谐的网络空间。

四、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传统媒体行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行业之间的对抗掀起了一场媒体业的改革。新媒体凭借环境开放、言论自由等传播特点,满足了人们想要快速知晓突发事件信息的心理需求,但与此同时也为谣言的滋生提供了新的场域。因此,在建设相应法律法规的同时,应当加强对新媒体从业人员的管控,提高行业从业人员准入标准,向公众传递真实、可靠的信息。民众解读信息的同时应当提高自身的判别能力,对一些歪曲事实真相的信息做到“不信谣、不传谣”,维护网络秩序,降低危机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

[1]杨魁,刘晓程.危机传播研究新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89,109.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89.

[3]沃尔特·李普曼(美).公众舆论[M].阎克文,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63.

[4]马旭东.群体性事件不同阶段的危机传播策略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11):46.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网民危机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停电“危机”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危机”中的自信
突发事件
有感“网民节”
2.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