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学术讲座传播形式创新探索

2018-07-02管冯瑞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主讲人讲座学术

吴 梦 孙 洪 陈 姝 管冯瑞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

一、高校学术讲座开展现状与不足

(一)未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传播优势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学术讲座仍是一种典型的一对多人际传播,但学术讲座却没有很好地发挥人际传播的优势。首先,主要通过口语传播,单一调动听觉感官;其次,以单向度的信息传播为主,对交流和反馈不够重视;再者,许多主讲人缺乏演讲经验与表达技巧,传播效果不佳。

(二)受时空限制较大

学术讲座在预定时间、预定地点开展的形式决定了学生只有在彼时彼刻有空并且能够赶到现场的情况下才能够听取自己感兴趣的讲座。但学术讲座的开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无规律性,使得学生在了解到准确的讲座开展信息之前无法进行具体的时间和行程规划。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共有约43.9%的学生表示他们曾因时间冲突或离讲座开展地点太远而错过了自己感兴趣的讲座。

(三)低质化、无序化倾向明显

学术讲座内容的可发挥性大,对主讲人的甄选缺乏相应的标准,加之许多学校开展学术讲座只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并未经过精心的甄选与准备,导致如今的学术讲座水平参差不齐。另外,许多商业性质的宣传推广也浸染了校园学术讲座,学术讲座低质化倾向明显。

另一方面,学术讲座开展的无序性主要体现在内容和安排上。就内容而言,地方院校的学术报告往往带有“杂、散、乱”的倾向,大多数的主讲者只是对某一领域流行一时的观点或趋势进行简单、浅显的介绍,缺少洞见。在讲座的安排上,众多高校的学术讲座在组织和宣传上力度小且缺乏系统性,讲座信息传达不及时。

(四)讲座资源分配严重不均衡

211、985等高校的讲座举办频繁,几乎每天都有不同的讲座,讲座出现冲突现象更是司空见惯。相比之下,其他高等院校的讲座却凤毛麟角,或者即便是有一定量的讲座,质量也不会太高。这体现了高校讲座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均衡。

(五)学术自由氛围不佳

大部分学校的讲座组织者担心讲座参加的人数太少就强制学生去听讲座,动辄就以点名为“要挟”,这种典型的官僚作风表面上实现了所谓的座无虚席,实际却扼杀了大学里的学术自由。

二、新媒体时代带给学术讲座的挑战

(一)新媒体时代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化对讲座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被调查的1180名学生对于“以下学习类平台您比较常用的是哪些”一题的回答情况如下:超过98%的学生都有借助网络平台学习的经历,其中最受学生欢迎的网易公开课与TED占比较高,分别为30%和21%,慕课与网易云课堂的占比也都高达14%,另外还有51自学网、一席等平台也受到少部分学生的欢迎。这主要是因为网络学习平台有着诸多传统学术讲座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是便捷性。用户只需下载APP或进入相应的网站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即可,几乎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二是海量化。各大网络学习类平台包含了国内外的名人经历分享、主题分享会、名校课堂、专业技能培训等方面海量且优质的内容。三是易存储性与永久性。网络学习平台上的学习资源可以永久保存和反复使用,学生对于时间过长的视频可以选择分段多次观看,对于感兴趣的视频也可反复观看体会。四是便于社区化学习。在社区讨论与分享中学习他人的已有经验,取长补短,互相探讨,以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对学生来讲,百利而无一害。

尽管如此,我们应该意识到学术讲座的式微并非意味着其重要性下降,只是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与海量化对学术讲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83.8%的学生认为即便是在网络学习如此便捷的今天,他们仍旧需要高质量的讲座来提升自我。

(二)新媒体时代学生媒介使用习惯改变、注意力稀缺

美国一项注意力试验证实:若非经过特殊训练,成年人专注做一件事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甚至更短。而海量的、实时更新的网络信息使得碎片化阅读泛滥,进一步加剧了受众注意力的稀缺。问卷调查显示,63.9%的学生认为学术讲座时长应控制在1~1.5小时最为合适,另有32%的学生认为应在1小时以内。因此,在提升主讲人表达技巧的同时,提升讲座品质、精简讲座内容才是应对学生注意力稀缺的关键。

三、学术讲座传播形式创新设想与问卷调查反馈

(一)对学术讲座进行直播

直播市场的迅速扩张、直播队伍的不断壮大、资本投资的一致认同,都证实了网络直播时代的到来。作为一种新兴的互联网传播形式,网络直播具有以下学术讲座所不具备的优势。

一是互动性强。在网络直播过程中,粉丝可以实时同主播以及其他粉丝通过弹幕交流互动,而主播也能实时对粉丝的提问、点赞、送礼等予以回应。二是灵活便捷。受众只需要一部手机以及相应的应用软件,在网络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就能够收看直播。三是传播范围更广。一场网络直播的观众往往成千上万,重大赛事或者节庆晚会直播间的粉丝量更是呈几何式的增长。从受众数量和地域覆盖范围来看,网络直播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尽管直播形式在理论上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在回收的1180份有效问卷中只有64.8%的学生并不看好这一设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学术讲座的严谨与网络直播平台的娱乐调性不符。二是直播学术讲座将涉及许多具体的问题,如主讲人的知识产权问题、主讲人的言论自由、直播现场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的处理等等。

但我们应该认识到直播只不过是一种传播手段,直播平台的调性并非与生俱来,而是由平台上的内容所决定的,并且至今也有相关的实践与探索证明了其可行性,如知乎的“Live”频道就通过收费的方式对知识经验类的个人分享进行直播。尽管存在着潜在的不足,但我们认为将之应用于学术讲座中利大于弊,提出以上担忧只不过是为今后的相关实践探索作出警示,若能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和解决相关的问题,对于学术讲座的发展与传播将大有裨益。

(二)建立讲座资源共享平台

所谓的“讲座资源库”也就是一个学术讲座视频资源网站或APP,使用者可以通过对讲座开展院校、讲座开展日期或者主讲人、讲座主题与讲座名称等关键词进行搜索,查找自己感兴趣的讲座视频。建立讲座资源共享平台最显著的优势便是可以长久保存并重复观看学术讲座视频资料,但这种做法同样要面临有关主讲人知识产权、名誉权、话语权等相关的问题。不仅如此,建立这样一个大型的学术资源共享平台还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涉及法律、政治与现代互联网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只有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绝对的支持,各地方院校通力配合才能实现。在初期可以先尝试从大学城一类高校相对集中的区域着手,建立区域学术资源共享平台,边摸索、边总结、边改进,进而推行至更广的范围。

(三)建立系统化的宣传体系,同时重视学生反馈

通常情况下,高等院校进行学术讲座前期宣传的途径主要有电子荧幕、黑板报、QQ群、微信群、口头通知、海报和微信公众号几种。以上几种宣传方式各有千秋,但是运行起来的最大问题是缺乏系统性,各种宣传方式之间缺乏配合,未能很好地取长补短。笔者认为要建立系统化、制度化的讲座宣传系统还需进行以下改进:

第一,调整讲座信息发布时间。笔者建议高校应在讲座开展前三天至一周内发布讲座通知,问卷调查显示近2/3的学生认为,在开展讲座之前三天发布讲座信息是最为合适的,另有约1/7的学生认为应该提前一周或更早发布讲座信息。

第二,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如图1,最受欢迎的两种讲座信息宣传形式是电子屏幕和专门的微信公众平台。就长沙众多高校而言,在目前的讲座信息发布途径中,电子荧幕的使用频率普遍较高,但对微信公众号利用较少。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大学生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创建专门的微信公众号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讲座宣传方式。图2、图3是笔者结合调查反馈设想的微信公众平台界面图。

图1

第三,使用讲座预约系统。一是可在微信公众号上增加讲座预约确认功能,推送中可以包含预约确认号和二维码;二是讲座现场签到处,可增加二维码扫描器或摆放一台电脑来查询预约和现场观众登记。

第四,重视学生需求与反馈。“使用与满足”理论告诉我们,在学术讲座中,学生的上座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术讲座对他们需求的满足程度。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只有11%的学生表示听取学术讲座能帮助他们获取有用的信息。因此今后高校应广开言路,通过微信公众号、舆情监测、网站留言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及其真正需求,严格甄选和开发贴近学生实际需求的讲座。同时在讲座开展之后也要重视学生的反馈和意见,在总结中不断改进,提升讲座质量,真正与学生需求对接,实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四、结语

从拉斯韦尔的“5W”模式①来看,学术讲座的式微主要有讲座本身、讲座传播渠道以及讲座受众(学生)三个方面的原因,本文主要是从传播渠道来探索学术讲座的改进与创新道路。面对新媒体的挑战,学术讲座的筹办方应该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为不同需求的学生群体开发不同的讲座类型,同时提高对主讲人与讲座主题、内容的甄选标准,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讲座,充分发挥人际传播优势,与网络学习平台形成良性互补与互动。

注释:①美国学者拉斯维尔于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5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的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形成了后来人们称之“5W模式”或“拉斯维尔程式”的过程模式。这5个“W”分别是英语中5个疑问代词的第一个字母,即Who(谁)、Says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

[1]田仙贵.大学学术讲座与人才培养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1-39.

[2]左伟.篮球网络教学数字化资源建设与运用[D].山西大学,2016:1-173.

[3]刘尧,周春光.对高校学术讲座建设的思考——基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讲堂”的发展历程[J].中国林业教育,2015(3):1-5.

[4]王王.地方院校学术讲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运城学院学报,2010(1):110-112.

[5]曾艳.网络直播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2):158-161.

[6]连丁.对提高学术讲座质量和水平的几点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6(S1):47-48.

猜你喜欢

主讲人讲座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浅谈当前党课教学的面临问题与完善建议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由一道测试题所引发的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快乐语文”公益讲座特别报道
“快乐语文”公益讲座特别报道
《开讲啦》做正能量的传播者
他只做有“思享”的讲座,让小小微信装下一个“万人体育场”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