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2018-02-23
(日照市石臼小学 山东日照 272826)
一、明确学具使用的目的
让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策略之一,因为这样做既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可以吸引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教学活动中来;又能使他们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整理,找出有规律的现象,逐步抽象、概括,获得数学概念和知识,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但学具操作往往需要消耗比较多的教学时间,需要较大工作量的课前准备。因此学具使用的选择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为什么要用学具操作?学具操作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学具操作解决什么问题?不使用学具与使用学具又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在教学设计时就应该明确。在教学中,要有明确的操作目的,切忌为了操作而操作,使活动本身流于形式,教师要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合理设计学生的操作,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能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力。
二、注意操作活动的指导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对低年级的学生学习数学来说,确实是这样的:“听过了就忘了,看过了就记住了,做过了就理解了”。作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给他们提供操作的机会,但数学课的操作毕竟是学习意义上的操作,是一种特殊的动手活动,在组织操作活动时如果老师没交代清楚活动要求,探究的目的,不要让着急的学生没有目的地动手,等学生动手玩够了,再补充要求,这样的操作效率是很低的,毕竟,学具不是玩具,它们本质上的区别是玩具操作可以没有目的要求,而学具则是带着一定的目的去操作。
另外小学生学习数学,乐以直观,停以表面,弱以深入思考探究。要使学生在操作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 和独立性,教师的继续指导和启发是至关重要的。在操作活动中,教师除了面向全体认真组织,如注意操作的 秩序、纪律,控制操作的时间等以外,还要来回巡视指导,具体了解哪些学生还不会按规则操作,是否有代表性的问题要提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特别要及时掌握操作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为后面的总结积累材料。在操作结束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根据操作中获得的具体形象和动态表象展开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 断、推理等逻辑思维活动,形成概念、规律和方法。
三、培养学生的操作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好动,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对他们来说动手是一种乐趣,能使大脑处于兴奋的状态。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让他们把学习看成一种乐事,从而唤起了潜藏在儿童身上的内在动力,主动去学习。以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课时,课前我让孩子们每人准备了一块小表。当学完整时的认识后,我对同学们说:“请你们拨出一个整时,告诉同学们你常常在这个时间干什么?”听了老师的问题,同学们的兴趣很浓厚,稍做准备后,大家都争先恐后举起小手,有的说“我拨的是12时整,这个时间我们在吃午饭。”有的说:“我拨的是晚上8时整,这个时间我在睡觉。”接着我让学生拨一拨跟同桌说一说是什么时刻,并说一说你在做什么。同学们的兴趣更浓了,纷纷的拨时间和同桌交流。 因此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是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
同时,教师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该建立激励机制,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手段,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创造性操作。如教师可以适时地问: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四、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正确地进行操作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年龄越小,其思维越需要支持物。 教学在教学一些概念知识时,教师应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将单一陈旧的操作演示、学生简单的模仿操作转化为具有探索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教师并非无目的地放手让学生去“实践”,而应该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得出数学概念和结论。
动手操作是一种手段,不能与目的本末倒置,如“教学九加几”,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凑十法”的方法。出示例题让学生弄懂题意后,要围绕重点指导学生操作,摆放学具,弄清凑十法的过程。
其次,教师要知道操作过程,明确操作程序,不能把它成是一般的动手活动,要有目的和计划。比如在学习8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下一些操作:摆一摆:从学具中拿出8个来摆一摆你喜欢的形状;让学生认识了8,再分一分:把8个学具用不通的方法分成两堆,学习8的分成。最后画一画:根据数字画星星或添画圆。这让学生即获得了知识,又学会了探索的方法。
五、注意操作同观察、思维、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
我们知道,操作是学生手与眼的协同活动。动手操作的信息,即对数学材料的动态感知过程,必须通过仔细地观察活动才能准确地输入大脑,促进抽象思维,形成数学概念、规律和方法。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语言的内化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指导学生操作时, 必须把动手操作同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叙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 活动,从而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意义。
总之,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操作,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不仅能使抽象概念具体化,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强烈的表现欲望,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对课堂教学起着积极作用。此时,课堂上,教师在操作之时与之前,都要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让各种有碍动手操作的因素思考、引导到位,那样我们的课堂更灵动,让操作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