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级小学生提升自我概念的团辅教案设计
2018-02-22杨自
杨自
摘要:小学阶段作为学生社会自我发展的关键期,较为显著地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因而需要学校和老师的正确引导。笔者主要针对小学高年级儿童(小学五六年级),以团体动力学理论为基础,结合社会学习理论,以自我探索为主题,展开团辅教案设计。将方案设计付诸实践后,并对团辅教案的设计进行评价、总结和反思,为目前这一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 自我意识 教案设计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2-0169-02
自我概念又可以称之为自我意识,哲学家笛卡尔对自我意识进行了阐释,强调“自我概念是个体自身存在的意识,是人类存在的核心”。自我概念的结构主要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高年级的小学生自我意识强烈,情绪情感多变、丰富且深刻,在这一特殊关键的阶段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协助、示范和引导,帮助学生准确清晰地进行自我探索。本文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的角度出发来协助团体成员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探索。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教案设计
1.教学内容
笔者从自我意识的结构层次出发,围绕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这三个主题进行教案设计。第一个自我认识的主题包括“独特的我”和“真实的我”两节内容;第二个人自我体验的主题是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之上围绕“自信”和“自我突破”来展开;第三个自我调节的主题是以意志力的培养和时间管理为主要内容加以展开。
2.教学对象
本文中小學高年级阶段的学生,主要是指处于义务教育小学阶段五、六年级学生。
3.教学难点
心理是个体内化的一种现象,无形无态决定了教育内容的抽象性,因而学生在理解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依赖过去的生活经验以及个体的感受和理解力。
4.教学目标
自我认识为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小学生的自我认识往往是按照由表及里、由表面到内在、由具体到抽象这一规律发展的。“独特的我”这节课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让个体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同时通过讨论来觉察到自己的社会角色。“真实的我”的设计始终贯穿着自我评价,同时自评和他评相结合,能够更好地形成清晰的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结构在情感方面的体现,小学阶段,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发展密切相关,自尊与自信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二者都和自我评价紧密联系。“自信之旅”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我寻找优势,在他人的帮助下获得自信的自我体验。“自我突破”引导学生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悦纳自己,同时相信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学会突破自我。
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结构中的意志成分,包括自我监督、自我检查、自我控制等。“意志力——我能控制我自己”这节课的设计是以自我调节,培养意志力为主要目的,通过游戏活动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有能力的,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务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自我调节——做时间的主人”属于时间管理这一块的内容间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5.活动过程
二、教案设计的总结与反思
1.教案设计的总结
本文以自我认识为主题、以团体辅导的活动形式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案设计,主要包括导入、活动、讨论与分享、总结这几个环节。每次课程都以热身小游戏作为开始,结合主题进行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主体活动中,往往以先动后静为活动原则,以学生的交流体验为主(偏静态)。动静结合可以更好地使得学生深入思考,松弛有度,整节课程的设计不会是为了游戏而游戏,为了活动而活动。讨论和分享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中心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团体动力得以催化,各种观点思想得以碰撞的阶段,也是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修正改善的阶段,因此教师在这一方面的引导显得极其重要。例如在“自我体验——自信之旅”的自信之树这一活动中,分享方向可以是:苹果树上有这么多大苹果,你在回忆的过程中的心情是怎样的?写满了整张纸好像苹果树上都挂不完了吧,从小到大有这么多让你有成就感的事件,你现在看到了这样的成果,感受又是怎样的呢……这一系列的分享方向就需要教师的主动引导,必要时可以进行一定的自我暴露。总结是课程的最后一阶段,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总结收获和感受,最后教师可以对整节课做一个简单的小结和评价,使得学生总体回顾刚刚所习得的一系列经验,增加体验和感悟。例如“自我认识——独特的我”这一主题活动课的总结方向可以是:希望今天的活动能成为我们开始认识自己的起点,“我是谁”这个问题不仅仅是问你叫什么名字,而且还包括了我的身高体重、我的兴趣爱好、我的优缺点等,更重要的是我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还承担了不同的角色……
2.教案设计的反思
教案在付诸实践之后,构想与实际教学之间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每次教案的计划所用时间在40~50分钟左右,时间的局限性使得课程容量较少,每次活动的讨论交流几乎只能局限于小组之间,学生的深入程度有限,希望通过课堂所能实现的种种目标最终仅能实现学生简单的了解和体验,效果较为片面。因此在教案的设计过程中还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需要更加具体、易操作的教学目标,同时对主题活动的开展还是要更加有所侧重。其次,本次教案的教学内容的选择较为符合活动主题,且活动性、趣味性都较为适宜,但在实践证明中发现,有些游戏较为耗时,还可以继续改进,选择一些较为简洁、方便可行的游戏活动来替代。有些游戏在前后连贯中有所重复,可以修改完善,例如,“以人为镜”和“优点大轰炸”这两个游戏在规则上有所重复,消耗了学生的积极性,产生厌倦感。在教学活动教学中,教学主体以讨论分享为主,讨论分享由于学生的表达能力限制,这也就需要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分享和讨论,对分享和讨论的主题和方向要有所掌控。最后教学评价还需要教师自评、学生他评的方式相结合,同时选择形成性的评价方式,这也是由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特殊性质所决定的。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的氛围、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之后学生的种种变化来进行自我的教学评价,或者通过学生的反馈(访谈或填写评价表的方式)来评估教学的效果。本文还缺少完整科学的评估方案,如果能够针对不同的对象开展多次的教学实践,引入权威的专家评估,采用量化的评估方式,从而使得整个教学活动成为范式,更加有利于课程的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晓明,李冬梅,孙蔚雯.学校心理咨询[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吴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韦志中.学校心理学——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4]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郭黎岩.小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6]郭斐,李妮.小学表达性团体心理辅导[M].合肥:黄山书社,2013.
[7]王真.小学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主题方案[M].北京:蓝天出版社,2012.
[8]武艳荣.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自我认识团体辅导干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