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古诗词鉴赏思路探究
——以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为例

2018-02-22陈丹丹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周邦彦芙蓉词人

陈丹丹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7)

前言

2018年1月,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这一理念贯穿课标内容的各个方面,对今后的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反思当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大都围绕高考考点来进行,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基本是诗句的背诵、默写;模式化的“内容+情

感+手法”的浮浅理解;僵化的“考题类型+答题步骤”赏析思维。据此,本文欲以北宋词人周邦彦的《苏幕遮》(燎沉香)为例,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出发点,探究高中语文古诗词赏析的新思路。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如芙蓉浦。

——周邦彦《苏幕遮》

一、注重诗词语言学习

1、抓住关键字词,推敲品味。古诗词是浓缩的精华,在阅读古典诗词的时候,学生常常会因诗中的某一字、词而动容,通常称之为“诗眼”、“词眼”,这一字词的扮演的角色值得师生共同仔细推敲。若论《苏幕遮》(燎沉香)一词描写荷花的词眼,笔者认为,“荷”字最为恰当。整首词仅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一句来描写荷花,然而确是一句咏荷的千古名句,“举”字传神地写出了风中荷叶的神韵:挺拔而不严肃、清新而不浮艳、饱满而不深沉。倘若将“举”字替换为“立”、“直”、“挺”等字,恐怕难以让读者眼前浮现一株株清新可人、精气神十足的芙蓉。这也侧面表现出清真居士对炼字锤句的不懈追求。婀娜而不乏刚健的荷花使词人陶醉于迷人的景色,追忆起故乡的十里荷塘,自然引发“故乡遥,何日去”的深情呼喊。

2、掌握表达技巧,尝试运用。高度简洁凝练是诗歌的特点,因而它的语言也是高度个性化的。在个性化创作的过程中,诗人往往借助拟人、比喻、通感、顶真等修辞手法,使诗句带有含蓄、朦胧、豪放、婉约之美感,借此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讽今。在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学生不难理解词的字面内容和感情,应引导学生细细体会。暑气闷热和鸟雀鸣叫引出清新脱俗的雨荷景,朵朵直立在风中的芙蓉使词人回忆起家乡十里荷花的美景,从而引发出词人对远方故乡绵绵不绝的思念。荷花在词人眼中,像极了一缕缕清风,吹起心中的丝丝凄凉;又好似一双纤纤玉手,拨动心底饱含深情的音弦,谱写成一首首思念家乡、感叹飘零身世的时代悲歌。

二、探究诗词创作要素

1、诗性的意象。意象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在绵延不断的诗歌长河里,有很多广为流传的经典意象,比如月亮,常常寄托着人们无限的哀愁和遐想;比如鸿雁,常常蕴含着人们对深情的思念和怀恋;比如芙蓉,常常象征着人们高雅的志趣和节操……在《苏幕遮》这首词中,诗人由“荷”这样意象将读者引入梦境,回到词人家乡亭亭田田的芙蓉浦。诗人笔下的“荷”同样有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但此时的“荷”,在词人眼中是一位洗净脂粉俗气、佩玉绶带、凌波微步的将自己带回家乡的仙子。这就体现了意象表达内容的转变,这一转变,是由词人诗性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渊博的学识共同完成的。

2、诗性的想象。一首完整的诗词像是一件精雕细刻的艺术品,包含有特定的意象、主题、画面、情感等,借助诗性的想象组合在一起。笔者认为,最能体现词人诗性想象的是诗人借助梦境来表达思念家乡的情感。“梦”常常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道路,是对人生欲望的一种补偿,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救助。长期的漂泊羁旅生活使清真心底对故乡的思念积压的越来越厚,自幼被崇尚道教思想的家风所感染,亦使周邦彦对缥缈虚幻的梦境有着难以自拔的偏爱。“梦入芙蓉浦”中的“梦”,就是词人现实生活中的一种欲望。几次官场浮沉使清真居士久居异乡,因此,对家乡日益强烈的渴望便使词人产生了“梦”回家乡的幻觉。这里的“梦”,就是词人感叹漂泊生活的一种比喻,就是词人在精神上获得的一种满足。

三、深化诗词审美体验

1、感知诗词的风格美。周邦彦在不断地进行诗词创作的基础上,巧妙地吸收了温庭筠的香软浓艳,韦庄的深婉清丽,冯延巳的缠绵柔情,南唐后主李煜的绮丽凄凉,晏殊的含蓄蕴藉,欧阳修的清秀飘逸,特别是柳永的绵密和冶艳,最终形成了“富艳精工,人工思力”的一家词风。其词向来以“富艳精工”为人称道,但这首由田田荷叶引发浓浓乡情的《苏幕遮》,洗尽脂粉俗气,传神地刻画出一位凌波微步的仙子。实乃“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词风清新自然,处处洋溢着明秀清丽的动人气息,是周邦彦词中少有的例外。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知词人的整体风格,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力,也对他们日后的写作实践有所裨益。

2、体会诗词的情感美。“乡愁”是我国诗歌描写的永恒的主题,也贯穿了语文教材诗歌选篇的始终。从学前阶段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第一学段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从第二学段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到第三学段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以及第四学段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游子思乡的情感踪迹处处可寻。《苏幕遮》这首词上阙描写夏日里雨后初晴的鸟雀呼喊、荷叶飘摇,词人陶醉在这鸟语荷香中不能自拔,直抒胸臆,恍如梦回故乡。与大多数诗歌借助明月来排遣思乡之苦不同,该词借助“荷”来表达思乡之情,确是一大亮点。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乡愁”主题的诗句,品味其中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诗词文化意蕴

1、欣赏诗人的其他作品。周邦彦被尊为婉约词派的集大成者和格律词派的创始人,其作品题材广泛,作词格律谨严,语言清雅典丽,长调善于铺叙,亦精通音律。漂泊无依的人生经历造就了清真词疲倦孤独和失意憔悴的感情基调。例如饱含漂泊悲凉之情的《红林檎近》,词人依托眼前曼妙的雪景展开联想,发出“冷落词赋客,萧索水云乡”的慨叹,这一深沉的感慨正是词人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以及萧索心境的深情自白。又如表现羁旅行役之感的词作《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词人由自然恬淡的初夏景致抒发心中遭受贬谪的愤愤不平之情,更以“社雁”自比,将凄苦失意的心境生动地展现出来。此外,清真词也多描写闺情,比如《少年游·并刀如水》、《一落索·眉共春山争秀》等。

2、欣赏其他咏荷诗词。在我国古典诗词中,荷,多为高洁、坚贞、淡泊、隐逸、闲适等美好情操之象征,咏荷词便是一个贯穿古今诗词的重要题材。《诗经·国风·泽陂》云:“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楚辞·离骚》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汉乐府歌曰:“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诗仙赞叹荷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六一居士笔下的荷花是一位“谁与水面张青盖,罩却红妆唱采莲”的少女;张养浩眼中“卷香风十里珠帘”的水仙子,还有那婀娜绽放的月色荷塘……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自主搜集资料、查阅工具书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咏荷词进行梳理,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有利于学生从诗歌精粹中认识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理解力。

结语

古诗词赏析是语文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的重要内容,在网络资源日益丰富的现代语文学习中,我们应当正确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学习资源,融合传统的吟诵方式,从语言运用、思维逻辑、审美鉴赏、文化传承四个方面加深对古诗词的认识和理解,在实际的古诗词学习中提升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S].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2]罗忼烈.清真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358

[3]陈郁.《藏一话腴》古籍影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46-47

[4]路成文.宋代咏物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16-124

[5]蔡镇楚.龙宿莽.唐诗宋词文化解读[M].北京:北京图书社,2004.394-406

[6]王双红.聚焦核心素养的古诗教学创新[J].现代语文,2017,(12):98-99

[7]陈曦.核心素养培养理念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新思考[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08):37-38

[8]杨永彬.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古诗词教学策略[J].小学语文教学,2017,(10):10-12

[9]顾春雨.例谈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古诗审美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2017,(4):57-58

猜你喜欢

周邦彦芙蓉词人
词中老杜周邦彦 ( 一)
日本学者村上哲见的周邦彦词研究
词人的职业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我的芙蓉李树
宋徽宗吃醋
林逋梅妻鹤子
轻嗅芙蓉妆
周邦彦的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