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的“内爆”:后现代人类意识的延伸
2018-02-22刘桃
刘 桃
1 理解“内爆”理论
1.1 麦克卢汉:超场域的“内爆”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提出了诸如“地球村”“媒介是人的延伸”等著名概念。其实每种概念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我们在理解“内爆”理论时也不能只看到它本身,而应将其置于相关概念中去理解。首先,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内爆”的来源在哪里。
“后现代社会中,各种技术都在进步,并且人类也绞尽脑汁地创造前所未有的新技术,而这些技术毋庸置疑都会建构出人类新的‘场域’,人们置身其中,甚至毫无察觉它的存在,但‘场域’却在积极地起作用。”[1]著名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并不是我们日常所认为的狭隘的新闻传播媒体,它应等同于“技术媒介”,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在人类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除新闻媒体外,涉及科技的任何其他媒介都应纳入媒介研究范畴。
麦克卢汉“内爆”理论的起点应是“媒介是人的延伸”概念,他认为人类历史发展中无论哪种新科技的出现都是人的身体某一感官的延伸。如此说来,这种感官的“延伸”是怎样实现的呢?麦克卢汉给出了详细解释,他认为所谓人的感官“延伸”就是人类在拥有一种新媒介后,其某个感官的功能会通过一种虚拟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得到加强。进而,人类惯有的价值观和认知方式就会被改变,使人逐渐适应新的感知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一次次飞跃,人类的各种媒介也在不断更新发展,而人的意识正是在媒介更新换代的过程中实现的。[1]这就是说,对人类思维、价值观乃至心理产生重大影响的并不是媒介内容而是媒介本身,麦克卢汉并不否认内容或信息对人的作用,而是与媒介本身相比,文本的影响力会稍显逊色。在史前时期,没有文字记载,人与人交流只是口口相传,那时的主要媒介就是口语,后来文字产生了,书写就成为主要的传播媒介。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媒介不仅可以制约人的传播方式,同时,它还衍生出新的场域,或者说新的认知环境。
媒介改变人类价值观,形塑新认知的过程就像是“温水煮青蛙”的过程,它的方式是无形的,但其具有不可小觑的渗透力和建构力。这种渗透力和建构力在今天的网络传播中展露无遗,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网络的强大渗透力。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网络的力量还很薄弱,微乎其微,很少人接触它,但今天网络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乃至每个个体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内爆”的理论是在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内爆实际上就是消除区隔的过程,各个领域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从而使人与人的交流步入一种虚无空渺的交互方式,一种没有权威的境界(同一化----将一切囊入自己的控制之下)。”[2]
1.2 鲍德里亚:“仿真”“超真实”与“内爆”
“内爆”理论在麦克卢汉提出来之后,受到众多学者关注,这些学者不仅仅是传播学领域的,许多哲学领域的、社会学的思想家也对“内爆”理论表现出浓厚兴趣。法国思想家让·鲍德里亚就是借用麦克卢汉“内爆”理论的典型代表,他将“内爆”理论与自己的理论相结合,并对“内爆”理论做了进一步阐释。他深刻认识到媒介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鲍德里亚对媒介的分析是他作为后现代思想家的主要依据”。[3]他将从麦克卢汉那借用来的“内爆”和自己的“仿真”“超真实”理论作为分析媒介对社会影响的重要理论。麦克卢汉用一种“技术可以让人的意识虚拟化的”思维入手,提出了“内爆”使我们的地球逐渐变成一个村落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
与麦克卢汉观点相同的是,鲍德里亚也认识到电力技术具有隐匿时空障碍的巨大张力,但观察到麦克卢汉所谓的“内爆”的作用远远不止这些,除上述所描绘的影响外,网络“内爆”还可以消弭所有的时空界限、地域区隔的势态。在这里,鲍德里亚首先提到的是真实与虚拟之间区隔的消失,也就是鲍德里亚著名的“仿真”“超真实”概念,各种媒介所制造出的信息符号已经成为我们赖以感知世界的主要手段,这些信息符号就成为媒介建构虚拟世界的工具,人类会由此进入一种叫作“超真实”的幻境中。
2 网络传播制造新的“意识”
通过以上探讨,我们对“内爆”理论已经有了基本了解,那么它是如何实现在网络传播中建构真实的呢?这里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网络传播。诗兰这样解释网络传播:“以全世界大量信息为背景、各种混杂的参与者为对象,而在这个过程中,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4]简单来说,就是人类借助互联网上的各种平台来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网络传播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已不自觉处在这个超负荷信息量的场域之中,每天有大量信息充斥着,我们通过网络传播得来的信息,无论什么其实都是一种新的意识,这是一种跨越时空和地域的新的意识。
2.1 网络传播文本——带意义的符号集合体
网络传播文本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内爆”出现的可能性,因为那些文本都是意义的集合体,不是杂乱无章的乱码,它们在宣扬某一特定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所以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强大渗透力去消弭各种区隔。相对的,网络(或者从更为宏观的层面来讲,媒介)自身需要借助文本完成传播过程,这对网络传播整个机制来说是必要条件。从这点来看,网络传播过程中“内爆”是必然会有的结果,而“内爆”又反过来加速新意识的产生并延伸人的意识。
2.2 网络传播带来“反场域”假象
网络传播的文本是其传递的核心,构成传播的灵魂,因而,这一部分是我们首要考虑的。说到文本内容,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语言(包括有声语言和文字)。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提出的“符号学”概念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在研究网络传播文本时同样可以借鉴符号学。在没有文字记载以前,人们传递信息都是口口相传,或用一些他们能看得懂的符号来交流,那个时期这种不是文字的“物”作为象征符号是很直观的。然而,人类进步到今天,文字虽然不是直观“符号”的形象,但它本身就是带有意义的符号。这里用修辞中的借代来解释就很容易理解了。比如,网络流行语中有“狗带”一词,它是英文当中“go die”的谐音,并不是字面上看到的“让狗带带你”或是“拴狗的带子”的意思。在网络传播中,“狗带”一词就是带有调侃意味的说法,它已经成为流行语中的符号。所以说,文字就是符号,网络就是借助符号来传递信息或者说是在传递一种全新的意识形态。
实际上,人类本身就不是也不可能直接与(真实)世界接触的,而只能是通过某种特定符号,譬如语言符号及各种技术手段与世界进行间接接触。因而,我们所面对和接触的世界其实“命定地”是一个已经被选择、加工、改造过的符号化世界。这就是说文本本身就是被建构出来的,“客观真实”已经消失,任何人们口中所谓的“真实”只不过是被符号化的文本(意识),在传播之前需要先有“文本”——这种带意义的符号来完成编码。
在“内爆”的场域中,最大的特点就是隐去了时空概念,消除了地域区隔。以前的三大媒介——报纸、广播和电视在各自出现之时都是传播史上的里程碑的革命。当今网络的普及更是将传播信息的速度达到空前高度,如果报纸或更早时期的媒介带给人类的是空间距离的拉近,那么,网络的出现就是消弭了空间区隔,让人类彻底失去距离感。因为网络传播已经将信息的即时到达性压缩到极致,“内爆”的场域完全在地理意义上打破了距离障碍。这是因为对时空观念认知的转变,会进而改变人类在众多行为上的态度,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比如,远距离与家人、朋友视频。
同时,网络传播使人们产生“反场域”的假象。什么是“反场域”?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对自身所处场域的基本认知,在电力出现之后,人们才开始对自身场域有简单的感知,那就是人们对待所处场域的认知不再滞后,不必再历经很长时间去体悟了。网络传播大大增强了人类的这种能力,甚至有些过于超前,因为人类对于自己所处场域有了更强的反应力,变得更为敏感。人们进入了从技术上模拟意识的阶段,但这不代表我们就已经摆脱了场域的束缚,而是达到了“反场域”的状态。由此,可以说“内爆”形成了一种新场域——“反场域”的场域。
因为网络传播具有“反场域”功能,这就使“内爆”状态下出现了“时空感”的悖论。随着网络的普及,我们比过去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清楚地了解和感知到空间的广阔性,但同时我们又如此不受距离限制。这种空间的庞大和距离感的消失形成了鲜明反差,所以,人类会在空间上感觉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拥挤。同样的道理,在网络时代,人们在许多方面都变得非常便捷,但同时感觉时间节奏变得很快,时间变得比以往任何时期都紧迫。这种“时空感”的悖论,让人们在心理上承受着巨大压力,时空在急剧内缩,从而紧紧束缚着我们。
“内爆”则让上述趋势更加明显,它将这种“时空感”悖论渗透到整个社会体系中,甚至传递给每个个体。这不是对传播文本层面对“真实”的建构,而是心理层面的,它制造了一种“反场域”假象,让人们误以为所感知的就是真实世界。
3 “内爆”:未来新的忧虑?
在电子媒介的发展过程中,英尼斯表现出了对前景的担忧。他指出:“媒介的迅速发展使传播高度垄断,这种垄断已经占据了战略要地,这对人们的文化构成无疑是一种空前的、连续的破坏。”[5]英尼斯的担忧有合理解释,他所说的“传播高度垄断”其实在网络传播时代已经实现,“内爆”又使现代人的空间偏向变得极大扩展,文化也出现了一种“外层空间”的政治统治。可以说,英尼斯的担忧已经不再止步于国家内部,他着眼于全球,对世界的传播形势做出展望,他所担忧的前景,也正是当下网络传播中所存在的。
再回到麦克卢汉,他首先看到媒介“内爆”的强大影响力和渗透力,“这是忧虑的时代,因为电力技术的内爆迫使人承担义务并参与行动,它完全不顾及个人的任何‘观点’。”[1]尽管麦克卢汉表达出“内爆”将会带来时代的忧虑,但在他后来的媒介研究中我们发现他并没有对其过于悲观,并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内爆”消除区隔,从而加强了人的参与度,因而不必过于担忧。麦克卢汉的研究为我们理解媒介提供了全新角度:媒介将人类逼向了一个绝境,所以我们需要反思,在网络传播过程中,我们该怎样保持人的独立性和主体性。
然而,鲍德里亚对媒介的“内爆”表现出极大担忧,“整个人类社会的内爆,就是当媒介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种种沟通交流行为全都内爆为一个简单的平面,内爆为一个单向度的传递信息的平台,整个社会交往和社会价值都被瓦解了。”[6]它最终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是意义的虚无,因为媒介在制造“真实”的过程中也在吞噬意义,并且解构意义、过分延伸人类的意识。
4 结语
“内爆”是网络传播中来势凶猛的新势力,它产生于潜移默化当中,伴随技术的进步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学者们对媒介“内爆”多少都表现出一种担忧。不可否认,网络传播中的“内爆”威力将更加巨大,它的渗透力更为隐匿,所以我们应开始思考这一无形的、巨大能量的现象。有学者将其称为新时代的“旋涡”,比喻很形象,生动展现了人们在媒介“内爆”面前的困境。但是,这对人类来说真的是看不到的杀手吗?这个问题也许更值得商榷。网络传播的“内爆”的确会对人产生巨大影响力,改变人的认知、思维乃至意识,然而,改变并不意味着就是破坏,它还可能是对人的认知的提升,意识的延伸,是后现代人类的福利。
[1]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张默.论麦克卢汉的“内爆”理论——兼与鲍德里亚观点的比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科学社会版),2014(2).
[3]石义彬.单向度、超真实、内爆——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4]诗兰.网络传播[J].国际新闻界,2000(6).
[5]潘忠党.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6]郭军.文化研究关键词之二[J].读书,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