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探索类节目的综艺化表达
——以《国家宝藏》为例
2018-02-22陈虹竹
陈虹竹
2017年12月3日,中央电视台三套的《国家宝藏》自首播即赢得大批年轻观众的叫好,豆瓣评分高达9.3。该节目由央视综艺频道耗时两年制作,合作单位是包括故宫博物院、陕西博物院、湖南历史博物馆等在内的国内9家顶级博物馆,每家博物馆展示最具代表的3件藏品、共27件顶级国宝重器、27位明星担任“国宝守护人”,诸多文化艺术界顶级专家组成顾问团,其阵容不可谓不豪华。《国家宝藏》的诞生是文化类节目的又一次探索与创新。
2017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把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办成讲导向、有文化的传播平台的通知》,在通知中特别强调:进一步强化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公益属性和文化属性。挖掘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制作播出更多有思想深度、精神高度、文化厚度的文化类节目。在诸多文化类节目的不断尝试与铺垫下,文化类节目的种类也在不断丰富,其综艺表达不断创新,而《国家宝藏》的定位为文博探索类节目。
近些年,以文物为题材的电视节目也是有的,如《国宝档案》《华豫之门》《鉴宝》《寻宝》《收藏秀》等,但大多以平实叙述为主,或以纪录片的形式展现,又或是对文物进行价值估量,而以有趣的综艺形式呈现的较少。《国家宝藏》则首次将文博类节目进行了综艺化呈现,同时竭力保存节目的文化艺术价值。中国九大博物馆联合,分别讲述27件国宝前世今生的故事,而每个国宝的讲述都在追求有趣的综艺表达。
1 叙事手法的突破
物每一期节目由一家博馆选取自己三件镇馆之宝进行讲述。每件国宝又有前世今生。文物类节目极易落入平铺直叙的窠臼,而《国家宝藏》在此进行了极大创新。节目最新颖的便是将国宝的前世与今生分开讲述,文物的前世之梦与那些尘封于国宝中的古老故事,以舞台剧的形式娓娓道来。怀旧是人类的一大基本情感模式,中国人对“忆往昔”更有着复杂的情感体验。曾经的书信生活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智能系统。文化在综艺节目中就是连接现在和过去的桥梁,让国人在不断变换的现实中追忆往昔,展望未来[1]。舞台剧正是在颇为现代的舞美灯光中展现过去,其秉承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解开国宝神秘的面纱。节目中常提到一句话“让国宝活起来”,在舞台剧中,每件国宝都有属于自己的天地,其展现的不仅仅是一件器物,更是在诉说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与中国人的气节。第一期节目中在讲述国宝“石鼓”时,梁家辉先生演绎的是司马池父子在文化传承中的坚守,在确认石鼓真伪上的严谨与肃然,个人命运与真理冲突时的凛然赴死,将文物的价值更加具象化和赋予历史厚重感。相较于平铺直叙的陈述,在这些剧情化演绎中,观众更能深切感受到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积淀。
“文物讲述故事,故事浸透文物,明星与戏剧形态结合,实现了文化类节目从抽象感受到具象表达的转化,可以说是真正中国式的节目创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如此评价《国家宝藏》。联系文物的前世与今生,让观众意识到,文物活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发生着关联,这才能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而国宝的今生之缘,则以更科学与严谨的态度讲述。以现代的视角讲述国宝的故事,在第一二期节目中,央美老师为观众讲解《千里江山图》的绘画方式,与颜料大家现场演示绘画颜料制作的繁复工艺;或是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重新解读越王勾践剑的材质结构与保存工艺;又或是讲述云梦秦简科学巧妙的现代开掘与还原技巧。每件国宝既溯其源泉,又扬其长流,整个国宝的讲述丰富而不显杂乱,古时之事以今言以述之,而今世之缘则以真理以言之,既生动有趣又不失其严谨。
2 嘉宾选择的突破
节目中每件国宝均有一位国宝守护人,而节目选择了明星作为守护人。首先,明星艺人的号召力不言而喻,明星自带的粉丝效应能扩大节目影响力。每件国宝都由艺人带着任务在各大博物馆中进行寻找引出,同时守护人作为国宝前世小剧场的演绎者,这一安排本就带有极强的综艺感。在节目中不仅有明星的加盟,各大博物馆的馆长也亲自坐镇,对国宝进行鉴赏和点评,增加节目的专业性与文化感。而国宝今生故事讲述者的嘉宾选择则更加丰富多元,有以研究国宝为事业的科研人员,有历经国宝运输迁移的古稀老人,有著名的考古学家,有国宝的讲解志愿者,等等。虽嘉宾来自各行各业,但与国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不同的视角呈现国宝今生的故事,使对国宝的讲述显得更加丰富。在每件国宝的讲述中,其核心不仅限于在国宝本身的讲解上,更多的是展现国宝背后的真人、真情。
3 仪式感的建立
近年来,在泛娱乐化的语境下,人们的信仰在消弭,精神高柱日渐颓势,大量嬉笑逗乐的节目使人们快要忘却崇高的含义,只剩无尽的娱乐快感。当人类对审美需要的追求越来越容易满足,审美仪式感就越来越弱。电视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从诞生至今,其艺术形式、内容以及艺术意蕴的发展变化均与受众的观感方式息息相关[2]。在节目中所营造的一种传统文化在传承上的仪式感,正是对观众观感的刺激,让人们在观看节目时能感受到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抛去它有趣的综艺化表达形式,其本身是一件需郑重以对之的事。个体只有在社会中才能获得记忆,才能进行回忆、识别,和对记忆进行定位,而这种唤起、建构、和定位记忆的文化框架即是所谓集体记忆或记忆的社会框架[3]。而这种集体记忆正是仪式感的建立。《国家宝藏》独特的一点是,它在讲述完每件国宝的前世今生后都会有一个宣读“守护誓言”的环节,并且颁发“守护印信”。仪式是文化传承和弘扬的基石,庄重的仪式感能唤起人们心中的敬重,在综艺化的表达中不失文化传承的严谨。
在节目组细致的打磨中,《国家宝藏》的受众十分广泛,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颇受欢迎,一方面在于其打破了传统的文化节目固有思路,敢于创新,采用了一种年轻人更易接受的讲述方式;另一方面竭,尽全力保全文化类节目该有的庄重感。作为一档新颖的文博类探索节目,其综艺化的表达方式在不断创新,寻找着传统文化与当代大众传播文化的平衡点。一档优秀的节目用当下年轻人能接受的方式传播出来,才能赋予其时代魅力。可见,只要选对了表现方式,厚重的文化之美在这个快速更迭的时代同样能赢得公众认同。
[1]王欣玥.从仪式感的退却到日常审美化——由明星真人秀的兴盛谈电视娱乐节目的嬗变[J].西部广播电视,2014(11).
[2]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张玲玲.怀旧心理体验及其功能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6.